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消解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效能。因此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破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高校应积极适应教育新场域、新发展常态的客观要求,构建自媒体化的教育思维模式;借力自媒体传播手段,探索感性化教育方式;拓宽思政教育内涵,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打造自媒体思政队伍,建设创新型思政队伍,四位一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模式创新
自媒体是一种主体化、平民化、普泛化的媒介,是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特定或不特定的群体或个体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总称[1]。随着微博、抖音等“个人媒体”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悄然而来。它特有的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也重置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思维、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主体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升级。
一、树立自媒体思维,构建自媒体化的教育思维模式
日益迭代的技术赋权使自媒体不仅以一种技术工具改变着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更以一种思维方式、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因此,高校要大胆冲破传统封闭性、对象性、灌输性观念的束缚,用自媒体思维处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树立迭代思维,把握发展新机遇
一方面,要勇于超越、敢于突破。自媒体时代,教育者要正视自媒体发展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困境和契机,敢于突破旧观念和旧模式的束缚,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经验型思维习惯,积极利用自媒体来拓宽思维视域[2],用迭代思维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发展、解决新课题,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符合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抓住机遇。自媒体优化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武器,延展了教育的臂膀[3]。面对机遇,高校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快速反应,积极适应新变化、探索新规律。在实践中勇于尝试、主动作为,紧跟自媒体发展的节奏,自觉将自媒体思维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推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抓牢主动权,把握发展机遇。
(二)树立交互思维,构建新型主体关系
一方面,要重塑教学思维,由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自媒体技术赋权激发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自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受教者。面对大学生日益被激发的主体意识,高校应树立交互性思维,实现从独白者、权威者向对话者、沟通者的转变,赋予大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充分激活他们参与课堂对话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重塑管理思维,由管控式向赋能式转变。自媒体时代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线性、行政化管理思维,充分认识并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价值,让其参与管理并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能。如通过选拔和培养学生骨干,搭建多样化的管理平台,赋予学生更多管理权,破解管控式思维与大学生诉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构建共管共治的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能。
(三)树立用户思维,多层次满足大学生需求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深度解决学生内在需求。自媒体时代,高校要积极寻求国家意志、社会需要与大学生“现实个体”的关联点,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需求变化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成长期待和需求,使其在生活、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困难和疑惑及时得到解决,赋予大学生立体化、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细分用户,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个体需求。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针对大学生独特化、个性化的需求,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思维,通过开发“学生画像”“精准服务”“个性化就业”等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洞察大学生特征,深度挖掘学生个体性诉求,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式、专属化的教育与服务,帮助学生量身设计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使其从群体教育的茧房中释放出来,实现个性化发展成才的诉求。
二、借力自媒体传播手段,探索感性化的教育方式
自媒体碎片化、情景化、隐性化的传播特征弱化了以逻辑化、概念化、显性化为特征的传统理性化教育方式,为构建感性化教育方式带来了机遇。这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理性化教育方式优势的同时,把握最新的技术成果和教育对象特征,积极构建感性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
(一)化推理为聚焦,探索“碎片化”教育方式
一方面,创建自媒体课堂,开展微课教学。面对碎片化学习发展的趋势,教育者应在坚持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结构固定、论证严密、推理严谨的教育内容进行分割、整理,加工成为主题鲜明、知识聚焦、形式生动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开展微课教学,“以碎制碎”,做碎片化教育的主导者,优化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环境,满足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创建自媒体平台,整合碎片化信息。面对汹涌的、碎片化的信息流,教育者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官方和个人微信、微博、抖音等账号,把唯物辩证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专业的理性思维和系统化能力,分析、梳理、整合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信息[4],指导学生整合归类,建构知识体系。
(二)化抽象为具体,创设“情境化”教育方式
一方面,运用媒体直观展示,创建课内教学情境。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和资源方面为情境化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教育者要积极运用媒体技术造境施教,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图像场景[5]。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思政情景教室,在教学中植入多种媒介资源,强化场景构建,使抽象的文字、空泛说理转换为生动鲜活、可感可知的“存在”,使学生因境生情、借境悟理。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教育形式,创设社会化教育情境。实践活动是学生能动获取感性认知、积累实践经验最真实、最生动的情境。创设真实、生动丰富的实践教育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完成自我与社会、他人关系的建构。通过开展红色麦克风、廉政文化手绘电子地图、红色景点电子地图等媒体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教育情境中深化对历史、对红色文化的思考,领会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三)化直白为含蓄,构建“隐性化”教育方式一方面,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加强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监理,强化对网络安全技术开发,规范网络行为,渲染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同时,通过创新教育主题和形式,打造高质量的自媒体文化产品和活动,如网络文化节、微电影大赛、网络志愿者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育人无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运用自媒体技术拓宽隐性教育手段。首先,探索“视觉化表达”方式,利用自媒体技术隐性传播特征,将“大道理”化为“小故事”,将抽象的逻辑转化成酷炫的视觉展示、丰富的视听体验,让大学生在视听感官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次,将主流价值与平民叙事相结合,利用自媒体“草根化”的交流方式,以“平民”身份开展平等对话与交流,加强教育的亲和力。最后,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学习使用微博、抖音等话语体系,将深奥的哲理转化为网红词、网红句,经过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破解思政课怎么教的难题[6],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的隐性化表达。
三、拓宽思政教育内涵,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自媒体强大的功能带来了虚拟场域与现实生活的渗透融合,也强化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社会化、生活化的需求,因此增强教育内容的社会性、生活性,实现思政教育价值的生活回归,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建构同频时代发展的教育内容
一方面,内容建设要有时代性。自媒体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实现媒体空间、社会生活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教育者要主动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挖掘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内容对时代发展的关照和把握。要在回答和解决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和社会矛盾中调整、充实、更新教育内容,真正体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内容的输出要有创新性。自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内容输出要兼具价值性、艺术性和时代感,注重用户体验。对于理论化的教材内容,要积极借助新技术把艰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事件。如《美好终将到来》《武汉,等你重启》等短视频,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深刻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二)升级转型,建构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
一方面,优化供给,打造多样化的教育内容。自媒体时代高校应在重视引领性教育供给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情感需求等方面实现多元供给,解决教育内容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同时主动适应大学生网络学习需求,利用抖音、微博、微课、慕课等丰富线上教育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另一方面,细化教育对象,创建差异化教育内容。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实施个性化、定制化思政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立大数据研判中心,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律、态度主张等信息,为学生精准“画像”,为学生提供定制式、独特化教育内容和精准化、个性化推送。
(三)文化赋能,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方面,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首先,广泛开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网络文化主题活动。如网络文化节、拍客大赛、话题挑战赛等,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社会实践等信息,打造思政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搭建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推进两者的交互相融。最后,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博客视频、动画制作、抖音短视频等产品,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另一方面,打造优质内容,培育自媒体文化品牌。自媒体品牌文化独特的内涵使其拥有强大的聚心力,赋予师生深厚的情感体验。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找准品牌定位,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积极运用自媒体技术在网络品牌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强化网络品牌文化的教育功能。
四、打造自媒体思政队伍,建设创新性思政队伍
(一)完善发展环境,构筑队伍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第一,强建制,从政策层面提供队伍创新驱动力。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将自媒体思政队伍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引进、培养总体规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任用、考查和晋升制度,完善队伍发展的政策体制。第二,强保障,从物质层面提供队伍创新源动力。充足的物质保障是自媒体思政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应设立专项资金,将自媒体思政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推进网络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为队伍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第三,强培训,从人才发展层面激活队伍创新的内生力。高校要完善自媒体思政队伍培养规划和具体培训方案,设计科学的培训课程,拓宽培训途径,提升队伍的媒体素养,增强队伍创新的内生力。
(二)强化聚集效应,完善队伍创新能力提升的组织体系
第一,加强领导,完善队伍管理体制建设。高校应加快完善自媒体思政队伍的组织建设,明确主管单位,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办公室,研究制定队伍发展规划,确保自媒体思政队伍可持续性发展。第二,引育并举,强化队伍专业化建设。以引进人才为抓手,培育人才为核心,聘用、遴选、培养一批由专家名师、学科领头人、青年人才组成的网络思政队伍,使自媒体思政队伍迈向专业化与组织化。第三,优化结构,打造统筹联动的协调机制。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投身自媒体思政的积极性,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既熟悉思政工作又掌握自媒体技能的兼职队伍,一支有专家指导,有较高思想觉悟和媒体素养的学生领袖队伍,一支由教师、学生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发挥队伍的联动效应,营造全员协作共同育人局势。
(三)构建实践平台,完善队伍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体系
一方面,搭建自媒体思政实践平台。高校要加大对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力度,加强各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组织的自媒体平台建设,成立自媒体融合中心,推进各级平台的有效融合,形成“自媒体矩阵”,为思政工作者提供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打造个人和官方自媒体账号。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信息的实时性、微信信息的深度性、抖音信息的在场感和生动性,重点打造一批主题时尚新颖、有较强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个人和官方自媒体账号,创造一批“现象级”作品,聚合受众;积极探索诸如超星名师讲坛、微课等自媒体教育平台,打造思政教育的新场域,提高自媒体思政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4).
[2]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3]郭长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4]骆郁廷,唐丽敏.网络空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5]王锐琴,钟军.基于图像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
[6]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
作者:孔令霞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