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针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及困境,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和新模式,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协调、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路径
高校是育人育才的重要基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上有效,但也存在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坐标和时代内涵,围绕立德树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德育达到应有的理想的育人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一、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智轻德问题在某些高校仍然存在。有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引领缺少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相互割裂问题突出。这直接导致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间的隔阂和鸿沟,使得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视和排斥,弱化和抑制了思政课教育质量,并最终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同时,思政课教学依然以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主,面临授课时间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滞后、师生互动交流较少等困境。一些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在他们的想法中专业课是实用的很重要,而思政课则不然,以致思政课听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较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不足。某种程度说,高校所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有效发挥这些育人主体的思政教育功能,构建完善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同向发力,全面育人,是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性开展和做真、做实的时代新课题。
(二)教育面临新媒体挑战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便利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际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严峻挑战。新媒体即时互动,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难免混入不健康的负面信息,特别是西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和理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等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观念的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传播作用,造成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失声、失语、失踪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大学生涉世有限,心智结构和价值体系尚未成型和成熟,辨析能力较差,缺乏理性甄别各种社会思潮背后暗含的本真内容的辨识力,难以抵御不健康信息的侵害。在负面舆情的误导下,学生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混乱迷茫而陷入认知困境,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消减校园文化的主导性,降低甚至抵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和作用。另外,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知识资源获取渠道单一的局面,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传播、交互的前提之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远远超过课堂,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体地位构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何况,绝大多数学生平时手不离机,久而久之会影响其学习生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掌握主动,创新思路,辩证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运用新媒体向大学生传递优质正面信息和进行价值引导,搭建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和正确对待舆情,真正使大学生成为富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和质量有效提高的重大任务。
(三)教育对象呈现新特征
当前大学生主流多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5后”“00后”群体,他们的成长背景、生长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其认知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以往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他们思想政治观念总体正确,但理想信念存在模糊倾向,价值认知因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而日趋多元化;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求知欲强烈、可塑性及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但个性化差异显著,心智发展尚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甄别是非能力不足;他们生长于信息化的新世纪,网络技术水平较高,深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但也可能对网络和虚拟交往过于依赖,自控力不足;他们在家庭精心呵护中长大,独生子女居多,强调平等、自由、话语权和关注,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强烈,但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缺乏。大学时期是人生最蓬勃向上和风华正茂的年华,也是“三观”塑造的特殊关键阶段。强化问题导向,以生为本,准确了解“95后”“00后”新生代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价值关切,从他们的客观实际和成长新诉求出发,有的放矢地及时条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领和修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途径理路
(一)注重思政课程建设,课程育人
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优势,把高校思政课作为核心课程来抓,关键是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师风和爱岗敬业教育,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德育意识,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强、业务水平精的高水平思政教育主力军。要大力提升师资素质,不定期地组织教育培训和学习,帮助教师及时透彻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正确解读时政热点,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新变化,提升全体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使命担当,做到真懂、真信、真做、真行。唯如此,才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于无形,使学生更易接受和信服教师传授的知识。结合新时代特征、聚焦学生成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真实可感的教学素材开展教学工作,把时下热点引入课堂教学,讲好新时代中国好故事,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更契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切实解决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问题,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热情。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学科实际,选择更多的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引导青年大学生自我成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集体活动,探索思政教育学以致用的实践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之中,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对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变通,引入情境式、启发式、问题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适应网络信息新时代要求,适度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载体辅助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建立各种群,搭建线上思政学习教育平台,定期发布和分享课程学习资源,及时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将思政教育内容真正传达和扎根于学生头脑和心灵,进而促成思政课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育人
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深刻而积极影响,要充分发挥优秀校园环境育人化人的隐性教育功能,重视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人文及自然环境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创建健康和谐、独具特色的文明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结合学校特点,提炼高校所独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校园文化。通过校史馆参观与校园游览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与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校情怀。在入学教育、运动会、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重大节点活动中通过齐唱校歌、齐喊校训等仪式感强的独具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励和凝聚人心,让学生真正领悟和传承学校精神。整合学校正能量,发掘学校历史和现实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树立一批彰显大学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学生荣校、爱校情怀,激励学生以榜样为标杆,励志成长成才。举办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知行结合的平台和交流渠道,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在实践中融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以文化人,在无形文化的滋养和感染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成自我教育和塑造人格精神。改善办学条件,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培育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优美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注重发挥装饰品的隐形思政功能,校内基础设施、宣传栏、广告墙等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和渗透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使大学生身处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优良校园文化的熏陶,让主流价值观入心入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规划和建设精品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凝聚力,解决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位问题,让学生在受到校园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为校园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三)搭建网络思政平台,网络育人
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利用新媒体,把新媒体优势与思政教育工作传统优势高度融合,搭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思政”新平台,是新媒体时代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的必由之路。合理对接微博、论坛、微信、学校网站等新型媒介,拓展全面立体的网络思政育人。要设计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传递正能量,进行娱乐方向正面引导,要及时制作接地气的作品将晦涩难懂的思想理论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要第一时间更新动态信息,针对师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时在线解答和互动交流,弥补思政课堂理论教学的先天不足。为吸引学生关注度,网络平台和站点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如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微音视频、图片动漫等),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趣味性,吸引大学生参与和围观,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引领。建立一支本领强、政治思想素质硬的专业化校园网络监控队伍,加大校内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的审查和监督力度,阻止不良信息在校内的传播和污染,培育积极健康、良好有序、风清气正、文明绿色的校园网络生态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和网络文明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享用媒体资源,增强大学生冷静理性的网络信息甄别与规避能力,引导大学生规范、理性、健康利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拓展课外思政实践,实践育人
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将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学习和加深对抽象思政内容的认知,促进其全面成才。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是学生校园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生动、内涵丰富的学术、体育、娱乐、公益、艺术等精品校园文体活动,活跃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愉悦学生身心,满足学生展示才华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其良好人格。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契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提倡并鼓励思政课教师兼做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活动进行积极的正向价值导向和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融入社团活动中,提升社团活动的品位。同时,加强人文关怀,成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内化于学生思想深处。思政部与学校相关部门要有效配合,精心设计、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使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质。要建立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积极开展大学生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服务实践之中,实现课内与课外教育的无缝对接,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激发斗志,更好地服务社会。要组织学生去学校所在地周边参观访问,或者去社区和工厂实习并写调查报告,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史馆等,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成长。为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尝试建立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将社会实践分值纳入思政课考核范围,同时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教育。
三、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的客观要求
(一)实现思政工作全覆盖
契合新时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优先重要位置,牢牢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问题,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和要求,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为主线,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制定思政课题规划、设立专项基金等激励措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研究,挖掘其潜在的思政育人因素,搭建服务于学校育人、育才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和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支撑和思想指引。要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多元化宣讲方式,用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武装广大教职工,提高全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并将其贯通于各项工作中,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要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树立大思政理念,打通学校各部门职能壁垒,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和要素,多部门有效联动协同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教书、科研、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各部门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协同推进、同向同行,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师资需求,构建新时代多元主体的一体化育人育才整体合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以立德树人为共同价值追求的德育共同体。
(二)推动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的独角戏,所有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都承担着价值引领的育人使命。守好课堂教学阵地,建设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多维立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要构建各门课程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素养教育两者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同向同行的德育合力。要因校制宜,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围绕时代大势,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国情、校史故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在内的思政内容体系基因库,鼓励各科教师将这些基因元素的精髓要义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寓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最大限度把教书与育人结合,发挥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将具有教育意义、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和覆盖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教育功能,开办传统文化、哲学人生、党史国史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中国系列人文素质品质课程,营造全校思政氛围,有效拓宽充实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必须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坚守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针对现阶段思政教育的不足及困境,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和新模式,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教育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3).
作者:安永丽 单位: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