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全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技术融合的意义重大。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提出借鉴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强化全媒体的融合功能,加强思政内容建设;利用全媒体的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借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通过全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互联网+;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近年来,全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强烈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应用移动互联信息通信技术和全媒体技术,解决传统思想教育课堂面临的困境,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高校亟需做好的重要工作。
1“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的智能化、普及化,信息传播范围和实效显著提高,微信、微博等各类社交媒体以及抖音、今日头条等客户端,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首要信息来源。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和安全方面存在风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传授方法等方面迫切需要改革,因此高校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1.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指数级增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得数据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便利化,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传统课堂局限于教室的空间范围和课堂的时间范围。教师在讲台讲解知识,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课堂提问或者讨论环节,也是基于教师提前的教学设计或备课内容。二是传统课堂共享资源有限。资源局限于教科书、辅导书、教师课堂课件等的共享和传递,教师无法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媒体资料与学生共享。三是传统课堂传播途径单一。师生通过课堂的讨论或者课后的辅导进行交流,受限于传统课堂的限制,无法达到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师生多渠道沟通交流有障碍。
1.2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互联网+”背景下全媒体的应用有待提高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担负“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海量数据的大量应用,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紧跟时代和技术的步伐,将全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应用度不高。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内容大部分是文字和个别图片,缺乏多样化的视频、音频等各类信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可以吸引学生课堂外关注度的网络“自媒体”利用率不高。高校认可举办的思政课官方“自媒体”可以拓宽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及时传播学校和社会的热点事件,吸引大学生课外对思政课的关注,但目前此类有学生影响力的“自媒体”数量还不多。三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主动获取新技术的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育人者,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主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保持与时俱进。
1.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
随着互联网时代全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对新事物的关注度更高、对新技术的使用率更广泛。手机逐渐成了大学生如影随形的工具,利用手机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然而传统课堂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传统思政课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对学习及时性和交互性的要求,无法对接时代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点,学生对于说教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并不“感冒”,他们更多的希望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案例和平等对话达到学习的目的。
2全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
“全媒体”是指在综合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条件下,不同的传播载体形态通过在传播内容形式上综合运用人们的全部感官感知各种多媒体手段,是不同媒体形态的深度融合。全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的多元传播,壮大主流价值阵地。
2.1全媒体正在迅速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全媒体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互动快捷、传播广泛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强信息的流动性,正日益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当代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每天都能迅速了解到新鲜的国内外新闻,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形式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学校的大屏幕以及各种新型宣传栏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全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辟多元化宣传渠道,迅速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2.2全媒体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
全媒体平台宣传主流文化的使命,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求新求变,成为凝聚教育对象的舆论新场域。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媒介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大学生对新媒体应用的提高,利用全媒体进行思政授课已成为主趋势,同时可以引导非思政课专业课老师主动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利用全媒体实现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的转换[1]。
2.3借助全媒体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全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式传播,它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传送,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升华,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兴趣、日常爱好等精准识别,进行差异化推送,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师可以通过全媒体的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形成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巩固高校这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
3利用全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全媒体融合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跨越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那种“你说我写,你读我划”的模式,大学生的知识容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加[2]。高校应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聚焦“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有效利用全媒体探索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力,确保牢固占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制高点。
3.1借鉴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创新教学模式方法
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全媒体的服务流程再造,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课堂拓展为立体化空间,重塑校园人文环境。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组成团队,团队内部分工协作,将传统思政课内容和新兴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统一技术平台,实现内容互通共享,借助新技术和平台终端进行分发和,并实现双向反馈互动。通过以上流程再造,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内容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渠道传播,改变传统课堂的垂直性、单一性的授课方式和局限,延展构建全媒体平台和育人空间,发挥多元化空间的优势互补作用[3]。全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内容的精准推送,增加亲和力与吸引力,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达到既有“春雷滚滚、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2强化全媒体的融合功能,加强思政内容建设
内容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力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应该既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内容,又要顺应时展要求对内容进行创新拓展,做到既继承发扬“基础盘”,又优化创新“增量盘”,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活化。高校应充分利用全媒体的融合功能,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充分挖掘全媒体资源,深入开发具有时代性、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素材,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鉴别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总书记说,“要讲好思政课,现实永远是最好的题材。”新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些为思政课的内容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将这些事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有现实中的事与之呼应,自然就爱听,自然就会懂,自然就肯信。高校可以把思政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同现实生活热点结合起来,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寻找社会关注度高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内涵、有创新的思政课素材,既反映现实生活又倡导时代精神,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例如“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是传统媒体《钱江晚报》在全媒体时代设计的融媒体产品,一次采集,多媒体、多平台播发。此系列思政课跟踪关注社会热点,研究探析古今人文,互动频繁讨论热烈,话题元素多元,内容充实,形式灵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4]。
3.3打造全媒体的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全媒体需要通过一个强大的“中央厨房”式的共享平台,将分布在多个媒介形态的多种媒介元素进行融合、共享、分发、交互。高校可以利用媒体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再造优化媒介资源的采集、编辑、分发、反馈流程,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融合、内容共享、统一管控、高效指挥的功能。高校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视频终端、客户端等传播媒介进行融合,实现信息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空间覆盖和长时间延伸。“学习强国”等全媒体学习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了优秀案例,高校既可以利用现有平台推广使用,也可以借鉴此类平台整合资源、构建自己的平台体系。“学习强国”以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改变了以往思政理论知识呈现的方式[5],通过百灵短视频、主流电视台电台直播、音乐鉴赏、经典电影、专题纪录片等方式,集合各地、各行业、各高校等学习子平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全媒体融合优势呈现出来,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个性化推送,并且通过积分与成绩系统给予参与者相应的物质奖励,能够激发学习者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实效性[6]。
3.4借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要多讲鲜活故事,多作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解释疑惑,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7]。而要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互联网给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如果做不到紧随时代变革的脚步,注定要被时代抛弃。然而有部分教师对新兴事物和技术不感兴趣,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甚至对于数字化时代有抵触情绪。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善于运用全媒体融合的相关技术建设智慧课堂,让全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真正为教学服务,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8]。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提高发掘、鉴别、选择和应用网络素材的能力,善于在网络话题中筛选学生的兴趣关注点,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积极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和提升。
3.5利用全媒体的多重维度,优化完善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价值得到认可,也关系到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激励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长远价值[9]。随着全媒体技术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针对传统思政课课堂的评价机制需要进行创新和完善,高校需要改变以一次期末理论考试为唯一考核结果的评价方式,利用多媒体的多重维度,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为基础,结合大学生日常应用全媒体方式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及参与互联网平台互动的效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全面客观评价,推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的优化。高校应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的融合功能和技术优势,拓展“两微一端”等平台的考核功能,可以借鉴参考“学习强国”APP的积分规则,例如对文章或视频进行评价、知识问答、知识竞赛可以获得不同的积分奖励,将一定期间的积分通过换算转换为日常评价分数,激励学生日常利用好全媒体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媒体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面临信息传播手段和模式的迅速改变,高校要把握重要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把准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将全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运用共享平台、提高技术能力,用接地气的故事和感兴趣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成长,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作者:丁建国 焦小炜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