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浅议

长期以来,农村思政工作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缺陷,这客观上与农村社会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较之城市,农村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文化要素单一、公共服务稀缺、组织水平低下,尤其是人口综合素质整体低于城市人口,严重制约了思政工作持久且有序开展。同时,农村工作本身也发生了认知偏差,鉴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经济的现实,农村工作重心被定位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上,对农民政治生活关注不足,长期徘徊在程序民主层次,乡镇、村两委、基层党组织等主体主动开展农村思政工作的意愿较弱。龙海平编著的《和谐村镇视阈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一书中指出,大部分农村“不稳定现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思想问题,因此农村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再教育”,而从学科角度出发,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一致,均是为了实现对人(新型农民)的信念引导、行为规范、人格塑造、价值观建设等目的。

第一,立足多维度解析农村社会关键问题,以完善内容方法为前提创新农村思政工作机制。该书共有八个章节(不含结语、附录),可划分为“理论解析”“现状解读”“策略构建”三个部分。其中,“现状解读”在本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通过阐释乡村社会发展现状、精神文明建设困境、农民思政总体水平等,揭示了新时期农村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将这些问题统一映射在思政工作方面,表现为农村思政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方式落后、农民政治意识匮乏等。该书从以上多维度展开解析,最终回归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一是部分农村党员缺乏思政学习能力与习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二是农村群众思想异化现象突出,在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坚定政治信仰。该书“策略构建”部分针对以上问题,重点进行了农村思政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的探讨,一方面在内容创新上跳出同质性、单一性桎梏,倡导建构“基础性、主导性、拓展性”的多元思政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创新上,主张采取“经济发展为基石、队伍建设为保障、生活教育为途径”的策略。

第二,全面解析新时期农村社会主要矛盾,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抓手创新农村思政工作机制。客观上说,农村思政工作机制应顺应农村社会运转规律,不可生搬硬套“学院派”思政教育模式,而“顺应”的基本定义就是避免思政工作不违悖、不否定新时期农民自身属性,例如,要客观看待农民群体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性、政治参与行为浅层化。该书指出,新时期农村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与农民思政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一矛盾还有另一种表述,即“农村经济进步与农村关系停滞”衍生出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消除农业税、工业反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将农民收入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关系并没有随着经济好转而明显优化,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协调现象,也衍生出新的不稳定问题。因此,新时期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并不能单纯依赖经济手段,需要针对广大农村群众打造“三全”思政教育模式、带动乡村“三治”相互协同。该书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抓手,旨在增强农村“自然人”及党员干部的思政综合素养,具体的农村思政工作机制创新策略包括“思政教育日常化”“以思政手段化解农民矛盾”“建立思政学习激励制度”等。

第三,突出新时期农村社会政治生态和谐,以丰富教育载体为手段创新农村思政工作机制。该书开篇明义,指出“社会和谐”是农村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农村思政工作的应有之义,这是由新时期农村社会政治生态“稳定第一”要求所决定的。从现实维度出发,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要素日渐多元化、不断复杂化,其中最大的影响变量就是新媒体。该书指出,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关系前提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关注思政教育媒介的创新,这是一项“紧迫性与必要性任务”。书中在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载体过程中,基于新媒体(资源、技术、平台等)设置了三个实践梯度,其一是娱乐化载体的运用(如抖音、快手),其二是大众化载体的运用(如新闻联播),其三是专业化载体的运用(如学习强国)。通读全书,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政治生态的变迁,势必需要打破农村传统思政工作模式、创新思政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思政教育的风俗改良、品行指导及社会治理等功能。

作者:刘艳冬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