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摘要:高校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效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职能结构、发展格局和办学模式变革的现实选择。从总体上说,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结构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教育理念、价值及经验共享和教育信息共享等。在其建构过程中,分享、竞争成为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节或因素,从分享到共享的过程则是共享型生态建构的核心环节。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模式,应当是以和谐相济为生态建构的理念,以共享心理和共享观念培养为生态建构的基础,以政治生态建设为生态建构的中心,以学习生态为生态建构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享型生态;分享;生态建构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一个以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由内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要素系统。这一系统的建构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教育实效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意义确证

1.建构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思想

政治教育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诚如有研究者在比较“环境”与“生态”之间差异时指出的,“生态”一语所强调的是,“主体及其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1],这种共生关系已内在地包含了“共享”的意涵。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内,不同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能量的传递过程,生态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生态的维护和发展,都要求这个信息、能量的传递过程不是意向的过程。换言之,如果单向的供给,必然会导致信息、能量在子系统或要素间的失衡,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者使整个生态系统濒于崩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仅仅应当具有一般生态的这种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品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倾向性,它本身就应传达一种更为积极的价值信息,即在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间不仅能在互利的层次上实现系统平衡,还应当以利他的境界直接对教育对象产生示范效应;反过来,如果子系统或要素的价值更倾向于自利甚至自私,这种自利或自私的价值倾向就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消极影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此,共享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基本品质要求。

2.建构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共享

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国家、社会的发展理念,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的重要理念。从目的性角度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共享能够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环境的现实状况作出反应、调整和选择,使高校内外各子系统的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也能保证系统面向尽可能多的教育对象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从过程论的角度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不是单一要素影响的过程,而是高校内多要素协同作用、高校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合力的过程。系统内外部诸多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发挥、协调社会上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2]。共享能够促进多因素同步产生教育作用,同时减少相互冲突、抵消而出现的负向影响,实现教育效果上的整体优化。

3.建构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我国

高校职能结构、发展格局和办学模式变革的现实选择。首先,共享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子系统内多要素协调从而共同促成教育效果的最佳机制。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子系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大群体及其相互影响这一中心,由学校各层级管理、各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等多要素共同形成的“微”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也来自大学生与教职员工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协调。两者教育影响达到一致性、协同性和一贯性,才可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促进系统中各部分的有机整合、功能互补、整体协调等,是系统运作所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3]。“共享”便可解决这一问题,既可以作为系统运行的理念,也可以直接提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和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越来越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部环境影响的高度敏感时期,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成为必要。再次,高校办学模式变革产生了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实现共享的直接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如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且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办学模式的改革就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共享提出了要求。教育生态,是教育学意义上决定教育效力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维护和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教育生态理念,并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教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①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强调“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也应呈现为“共识、共建、共享”的状态和过程。只有在良性运行的社会生态、学术生态、教育/工作生态与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成长的价值生态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实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基本品质是共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必然也必须是一个基于共享理念、经由分享到共享过程从而实现多维度共享的过程。

二、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过程

从生态理论视角看,生态的运行、维护和发展,重要的是各子系统或要素自身的品质或水平,还有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方式、流动过程及结果。因此,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进行结构分析时,不再以高校职能部门的设置和业务分工作为线索,而是强调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本身的共享方式和类型。

1.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要包括以

下要素。第一,物质资源共享。由于高校及其内部组织机构在财务上的分配和责任分担,主要指有形的物质资料或信息平台,包括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设备设施(如纪念场馆、纪念地),书籍、报刊及电子载体(如以组织名义建立的网站、公众号)等等。第二,人力资源共享,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共享,不仅包括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包括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特定的面向公众或其他高校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教育者个人微博、公众号或其他互动空间),以及榜样人物或其事迹的流动宣讲等等。第三,教育理念、价值及经验共享,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的过程。如果一所高校、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教育理念、价值及经验,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其他教育者那里,并被接受和付诸实践,便可以促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水平、效果的整体提升。其中的“价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欲传导的价值观,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职业体认,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给教育者带来的精神利益等等。第四,教育信息共享。这里的“教育信息”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知识,也包括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道德与人生智慧、精神境界以及社会事件的启迪意义等等。其中,教育对象围绕上述内容进行的共享,是最典型的共享方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对于活动参与人之外的所有社会成员,也会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并可以围绕活动本身形成整体性共享。它可以通过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尤其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或以类似的方式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是一个多主体在多维

度沟通中实现共同作用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各组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相对独立、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的,而且会因此形成相对独立的不同的“权利-义务”体系。分工在客观上成了共享的一种现实阻碍。不过,无论是高校内部各组织还是高校之间,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沟通、协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制定了相关促进政策,采取了“手拉手”共建、协作研究、举办综合性活动、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教学课件和教育软件共享等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向共享型生态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分享、竞争成为影响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节或因素,其中从分享到共享的过程构成了共享型生态建构的核心环节。当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运用各种不同途径进行物质资源分享、人力资源分享、教育理念价值与经验分享以及教育信息分享时,已向共享型生态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等到多主体参与的多维度分享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复杂分享网络,并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这意味着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形成。目前,无论高校还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一定程度地面临竞争压力,但其压力更多集中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有广泛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共识,也在积极通过分享、合作、参与、社会传播等方式将教育共识付诸实践,为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作出积极贡献,互联网与融媒体的广泛运用,为这种分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正在以分享为主要途径得以形成。

三、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模式

高校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模式,应当是一个以和谐相济为生态建构理念,以共享心理和共享观念为生态建构基础,以政治生态优良为生态建构中心,以学习生态和学术生态为生态建构基本特质的实践模式。

1.以和谐相济为生态建构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共享,不是一种外部要求,而应该是直接根源于人性对于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追求。“人性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历史之根,不仅是哲学上的抽象肯定,还在于人生活在文化生态之中的一种流变状态。”[4](P49)从文化生态扩展开去,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和谐是人性的状态,共享则是人性状态的提升。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对此前和谐校园建设理念的一种延续和提升。和谐校园建设则为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提供了主体间关系的社会基础,它保证了共享型生态在校内的顺利运行。当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来说,仅有和谐关系还远远不够,生态本身的共生性,已经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构的另一理念,即通过内外相济实现共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系统的内外相济,实质是该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不断地交换互补过程。”[5]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不仅意味着校内的和谐共享,还包括高校与其他社会领域、社会力量之间的相济共享。换言之,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设,不仅依赖于高校内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还依赖于高校与社会的主动联系和努力协作。但只要将和谐理念扩展到一所高校与其他高校、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和谐关系,便可以迈向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

2.以共享心理和共享观念培育为生态建构的基础

从主体的心理机制角度说,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必然依赖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中青年学者论坛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积极行为,这种积极行为首先体现为基于互利或利他心理的分享。严格地说,共享与分享是存在心理差异的,共享建立在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分享则更多地包含同情、施予的心理感受,两者在心理位势上存在着差距。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所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不会像物质援助那样可能对心理敏感者带来精神伤害。无论是基于互利还是利他心理,都有助于形成教育者、管理者的共享观念,有助于形成适于共享的良好社会心理氛围。

3.以政治生态为生态建构的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社会生态,尤其是政治生态。”[6]政治生态方面的要求,是基于政治对社会生活广泛、深刻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主导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形成与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于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好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维护和发展,也必须与这一立场、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与学生发展相适应,与高校外的社会生态相协调,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由共享走向共进。另外,政治生态还包括高校内部权力对政治的重视程度,如果高校领导层不能从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推进共享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设。因此,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的指示刻不容缓。

4.以学习生态为生态建构的基本特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效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规模最大、最复杂、最具可变性的子系统,他们的态度和参与状况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影响程度也是最深的。为此,必须发挥学生在整个生态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角度看,共享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多向度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通过共同情结构筑的“教-学共同体”内的多元、多层次的思想、政治与品德学习过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以及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的状态,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显著表征。学习生态,在教师方面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前沿性和有用性;在学生方面,则会形成积极的人生理想、专业期待和职业品格。良好的学习生态,对于高校来说,是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良性运行的体现和成果。

参考文献:

[1]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

[2]董杜斌.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J].教学与管理,2015,(24).

[3]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作者:刘兴平 刘勤娥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