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摘要: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以开放性促进融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以个性化促进针对性,满足受教育者不同需求的自主选择;以新媒体思维转变教师角色职能,整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宏观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方法论指导和价值观引领作用,持续开掘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限潜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本质内涵;建构路径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且深度地参与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学界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的历程早已开启,但对于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影响以及两者深度融合问题的阐述仍有待深入。本文拟通过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探究两者深度融合的建构路径。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地把新媒体作为技术手段,利用其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真正影响在于对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深刻变革。

1.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变革。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角色职能较为固化。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非常突出,他们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还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塑造者。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道德价值的重要评判者。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提供已打破传统教材、书本的局限。继慕课等较为正式的网上在线教学形式之后,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以其短小精炼的特点成为传播思政教育资源的载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轻松获得海量的信息内容,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职能受到冲击。

2.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逐步转向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形式。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思政教育的门槛和成本降低。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新媒体更易突破各种外在条件的限制而“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便利和偏好,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思政课名师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由此可见,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更加便捷和高效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的开放课堂成为可能,这也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变革。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以及自身知识素养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思政课教师甄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专业化特色的语言来学习知识体系。而新媒体资源内容涵盖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将整个世界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当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新媒体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化深入探究,也可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随意浏览。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本身的思政教育功能就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得以实现。尤其是学生对海量信息的主动探究,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是注重学习过程和自我教育的习得性学习。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建构目标

在认清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后,应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师角色职能等方面,对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建构目标进行探究。

1.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全面获取世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现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完成这些任务单靠教材内容和思政课教师自身掌握的材料是不够的,而新媒体无疑为实现这些任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面对由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变革,既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冲击和变革是不可阻挡的,又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要将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桥梁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在线学习,甚至将正式的思政学习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生活和娱乐有机融合。要将优质新媒体教育资源与传统思政教育资源有效融通、优势互补、高效共享,以高效的付出获得最优的教育实效。

2.满足受教育者不同需求的自主选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此,必须尊重教学规律,直面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以个性化教育服务为出发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新媒体之所以广受追捧,表面上看是其形式灵活、内容鲜活、表达形式新颖、获取途径便捷,实际上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广大受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学生头脑中引发思想价值的建构,必须突出个性化、加强针对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将统一性要求和多样化的自由选择相结合,通过课堂进行统一性的教学,使基本的知识结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等教学目标得到统一落实,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新媒体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必然要面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因此教师应主动通过新媒体路径减少学生选择的障碍和限制,使学生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把思政学习变为自主习得性学习,将思政教育的教授过程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育终究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既满足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要求,又达到了满足学生自我教育、个性化成长的目的。

3.以新媒体思维转变教师角色职能。新时代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思政课教师自身领域的知识未必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思政课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学习和培养开放、自由、平等进行个性化服务的新媒体思维,主动转变对教师角色职能和教育功能的定位。在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各行各业、各种人员都可能成为知识、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成为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新媒体信息的提供者、引导者,而不是封闭教育体系中固定教育内容的简单传导者。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角色职能转换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瞬息万变的社会热点、来自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借由开放的新媒体变得极易获取;同一种社会现象,可能有各种不同角度、方法、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解读和表达。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理论专长和阐释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准解读和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各种观点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将新媒体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合力。

三、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建构路径

构建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必然趋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这种深度融合涉及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更新和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带来的是高校思政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

1.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的宏观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的宏观改革,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育管理部门要从加强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能力的高度建构开放、自由和多样化的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梳理整合各种教育管理机构和主体的教育职责,汇集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实现融合的教育生态。例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确保通过财政投入为各种新媒体教育资源提供技术、设备环境;在对学生考试和教师教学考核评定时,科学认定线上线下教与学的课时和学分。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引导,将社会、机构和一般群众所能提供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新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进而实现开放、自由和个性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建构。

2.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方法论指导和价值观引领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中,思政课教师仍然起关键作用,他们必须从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目标出发,有效应对新媒体对教学环境和教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他们既要坚守开放、自由、平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到新媒体的信息大海中去游泳,去认识开放的、多面的、变动不居的真实的社会和世界;同时又要坚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理论阐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学生以开放的全球视野认清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自由探寻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认清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坚定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自觉完成思想革命,主动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业中去。

3.持续开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无限潜能。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外部技术条件,其前景是广阔的,潜能是无限的。正确认识新媒体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本质影响,可以避免认定“思政课教学加上新媒体资料就是融合”的肤浅认识,以及在实践上出现的新媒体和高校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形式主义。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告别基础设施配备和互联网技术引入的时代,但是新媒体带动思政教育走向开放、自由和个性化新发展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创新要素和动力,对思政教育的建构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从体制机制建设上引导新媒体发挥其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着力推进的关键工作。

参考文献:

[2]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4).

[3]刘强,刘红芹.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

作者:竺照轩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