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财会类学分银行应用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学分银行”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通过从学分的来源、认定、转换和储存4个方面分析学分银行的应用理念,结合高职类财会专业全日制教学运行中面临的两种冲突,为学分银行在高职财会类专业的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参与提出应用设计。
[关键词]财会类专业;学分银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教育,尤其是以高职教育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的内容、方向和模式也应做到应运而生,随时而变。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到“加快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转换”[1]。由于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财会类专业学生需要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甚至包括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那么如何根据高职财会类专业全日制教学的特色对学分银行的应用进行设计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理念
学分银行离不开“学分制”和“对于校外学习经历认可机制”的不断发展。“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在实践中完善于美国。“对于校外学习经历认可机制”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建立的校外工作经验认可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术文献首次介绍了学分银行的概念。21世纪后,“学分互认”的概念多次出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文件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学分银行概念开始逐步扩大到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乃至义务教育阶段[2]。目前,我国学分银行的探索应用多集中于成人高等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仍以学分制学习为主,对学分银行多以理论探索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分银行具有学习路径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多样化和学习认证多样化的综合性特征。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当下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内容[3]。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在设计和应用学分银行时应当基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细节考虑。首先,学分的来源。相较于本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高职教育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评价结果等方面的差异。除了考虑课堂教学所获取的学分外,还应当认识到课外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学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必须要考虑学分来源的多样性。其次,学分的认定。课外获取学分来源的多样化势必会造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分认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借助认定制度的设计和取得过程的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学分认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要考虑学分认定的规范性。再者,学分的转换。课堂教学利用考试检验,通过即可获取全额学分,进而取得学历证书。那么以其他方式取得学分,如果没有对取得学分过程进行监管和评定,需要就最终获取差额或全额学分制订划分依据,因此必须考虑学分转换的层次性。最后,学分的储存。目前,各高职院校利用教务系统进行录入、查看成绩等简单的学分管理,实质是将教务系统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并不具备多样化学分储存以及终身学习档案记录的功能,和学分银行理念相脱节,因此必须考虑学分储存的适宜性。
2高职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冲突
2.1就课程设置来说是传统体系与个性需求的冲突
财会类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传统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稳定的课程体系:第一年,铺垫专业基础,第二年,主攻专业核心,第三年,进行专业拓展以及毕业实习。搭建了一个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知识构建框架。当下财会类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基于“财务共享”“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概念对专业课程内容再设计,比如开设财务共享实训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了解最新财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第三方平台和新媒体手段对课程表现再次优化,比如制作MOOC和开展线上教学。无论是哪种改革都并没有触及财会类课程体系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职入校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规划发展方向,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了更多基于自身独特的诉求。而当下快速变革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再希望他们只是掌握财会技能的“专才”,而是在具备财务技能的基础上具有某些其他领域的基本技能的“全才”,即全面性复合型人才。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生和就业单位,因此这两者愈加强烈的个性需求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挑战。
2.2就专业学习来说是课堂教学与竞赛训练的冲突
现阶段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考取相关证书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相关证书,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种表现。两者并不会产生冲突。而真正和课堂教学发生冲突则是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以赛促教,提高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更能够提升院校在专业领域和社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但优异的竞赛成绩非一日之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不同于普通的课外学习,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全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训练内容不局限于会计、税收、管理和信息化等知识,具有高度的专业综合性,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无论参与训练的学生是否能代表学校出征比赛,都会面临无法正常参加课堂教学的困境。同样,也存在部分优质学生因会影响正常课堂学习而主动放弃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情况。这对于学校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能解决好课堂教学和竞赛培训的冲突,让优质学生安心参加竞赛训练,将会实现学生和院校的“双赢”。
3高职财会类学分银行的应用设计
3.1传统课程体系下学分来源的多样化
学分获得方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帮助他们塑造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更有利于学分银行推广实施。根据高职财会类专业教学的运行现状,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拓宽学生获得学分的渠道。一是赋予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更大的自由度。适当变革高职财会类课程体系必须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不动摇。变化之处在于:不再统一规定和组织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的内容和教学。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学分即可。二是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纳入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的范围。通过期末考试是为了获得学分,获得学分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当学习和个人目标紧密结合时,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如果能肯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的地位,既可以激励学生通过考取证书掌握多项职业技能,也能为优质学生参加竞赛训练扫除后顾之忧。
3.2重过程重结果助力学分认定和转换
如果学分来源代表前端输入,那么学分认定和转换就代表后端输出。加强输入和输出中间环节的控制,能够提高学分银行应用的有效性。学分认定需要依据学分来源方式的不同而制订规则。如果学生选择的课程采用线下教学方式,则学分的认定可采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如果学生选择的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方式,那么学分的认定需要借助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如果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分,那么就需要确定院校承认资格证书的名目;如果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获得学分,则需要对学生参与训练的程度进行区分。学分转换的实质是确定经过认定学分的分值,需要考虑到不学生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公平性原则,既能够保证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参加课程获得最低学分,顺利毕业,也能够帮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产出最大化。
3.3基于新理念对学分管理系统再设计
学分银行下学分的储存和核算离不开系统管理。鉴于现行教务系统功能相对健全,可以考虑在系统中增加“学分管理”的模块,分学期和分类型反映学生获得学分的方式。由任课教师、竞赛训练指导教师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务教师分别录入课程学习、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学分。该模块的学分按学期汇总后由系统链接至“学生成绩查询”模块。由于教务系统并非只服务与财会类专业师生,院校可联合软件公司共同研发设计个性化学分管理模块。
4结语
学分银行是对接学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以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具体措施。目前,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高职财会类专业基于专业特色可以考虑作为学分银行试点专业之一。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扩大学分来源范围、制订学分认定和转换的规则,但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学分管理系统的建设。因此,学分管理系统设计应当作为学分银行应用研究的下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2-13.
[2]王海东.学分银行的概念溯源与模式划分[J].中国考试,2017(10):41-48.
[3]詹王镇,方向.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55-57.
作者:刘金鹿 朱红霞 赵盈盈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