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

[摘要]从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设到培育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再到成立辅导员工作室,通过辅导员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成果。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辅导员工作室,但对于辅导员工作室的遴选、管理、考核评估办法以及相关保障制度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通过界定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与核心要素,从应然的角度研究探讨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建设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建设路径

1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

1.1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背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质量体系。同时,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作出重要的制度安排。《规定》通过明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建立完整的工作内容体系,突显辅导员队伍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系列《意见》《实施纲要》《规定》的出台既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将近10年的实践探索中,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成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突破口。通过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辅导员队伍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9年,在复旦大学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间辅导员工作室,围绕“个性化指导、模式化运作、研究性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开创了辅导员工作室模式的先河。随后,各高校陆续出台相关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等,建设起一系列具有辅导员工作特色的工作室。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政素质提升、培养实践能力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工作经验—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的工作室运行模式,不断发挥辅导员工作室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突出其工作特色,整合优质资源,精准解决问题等优势,逐渐成为促进学生成长与辅导员发展以及深化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尝试。

1.2辅导员工作室的定义与内涵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至今将近10年,各高校挂牌成立不少具有特色的辅导员工作室,涵盖了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与帮助。但是,由于前期对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造成工作室建设的目标、制度等方面出现困顿。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参照标准有限,对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与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却不多,造成建设思路受局限、服务能力受限制的困境。笔者尝试以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为切入点,厘清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思路,规划工作室的建设路径,为工作室建设更专业化、精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保障。所谓工作室,是指由几个具有同一个理想、愿望的人组织建立的工作空间。工作室的规模并不大,成员间各负其责,有一定的分工,为共同愿望和理想而努力的工作团体。顾名思义,辅导员工作室即由辅导员为完成一定工作内容而组织建立的工作空间。这是对辅导员工作室最宽泛的定义。辅导员工作室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它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的产物。研究辅导员工作室内涵,则需要纵观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工作创新发展。从2004年“16号文件”的出台到陆续颁布17个配套性文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贯彻落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拓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奠定了政治高度。随后,在辅导员工作机制创新的探索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建设,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导,拓展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辅导员的工作创新也围绕着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展开研究。201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开展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的培育建设,提出“将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精品项目形式进行培育建设,引导辅导员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2017年出台的《实施纲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提出“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从“第二课堂”的建设到辅导员精品项目的培育建设,再到成立辅导员工作室,是辅导员工作机制创新成果,是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辅导员工作室,笔者认为应作如下定义:辅导员工作室是指由多名辅导员基于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组成的工作团体,其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辅导员9项职业能力为工作基础,重点聚焦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难点、焦点、创新点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研究,形成具有借鉴经验的工作方式和理论成果,并以此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辅导员工作室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以辅导员职业能力为依托,以学生内在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导向,为学生成长成才和辅导员职业发展与队伍建设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帮助与指导。由此可知,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包括思想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服务性——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科研性——以总结工作经验、突出工作成果、加强队伍建设为目标。

1.3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第二课堂”的建设是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体系的实践探索,则培育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是辅导员工作室模式的雏形。辅导员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兼具学生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条件相对较低,专业面广,不少辅导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因此,要想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必须要创新工作模式,以新思维、新平台助力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多元,个性特点明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不能再以僵化思维方式和固有的工作模式来应对和处理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需要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教育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建设辅导员工作室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核心要素:

1.3.1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导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键。辅导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使命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是辅导员工作室成立的本质特征。辅导员工作室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同时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和日常管理进行细化和延伸。

1.3.2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个体辅导,区别于日常管理工作的“面面俱到”,而需要“点对点”的个体辅导,通过专业、深入地解决学生某一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坚持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学生发展中某一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辅导。这使得工作室的辅导工作有别于日常管理工作中“万金油”式的服务。同时,辅导员工作室应面向全校学生提供辅导与服务,打破原有班级管理的限制,才能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以服务提升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1.3.3以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为导向在服务学生发展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参与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也获得成长与提升,达至教学共生、教学双长的双赢局面。辅导员工作室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求为核心任务,通过工作室的实践,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辅导员某一方面的职业内容而建立,通过参与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引导辅导员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素养、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同时,通过总结思考,将实践的经验升华为指导日常工作的科学理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科研成果,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3.4以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目标辅导员工作室是一个由辅导员组成的,以团队协作为工作模式,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度的个性化辅导的工作平台。依托工作室的平台,打破行政部门的限制,整合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是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创新尝试。同时,也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是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人才。工作室项目的建设就是在培养辅导员工作的领军人才。通过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展项目建设与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室特色对团队成员开展专题培训,增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让团队更有聚合力和战斗力,从而推进整体辅导员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2辅导员工作室的制度设计

辅导员工作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研究论证,形成新的适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模式。对该工作模式而言,由于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可参考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不多,使得在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不少困顿。其中,场地划拨、人员组成、经费支持、制度保障成为工作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笔者将结合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与核心要素,从项目遴选、管理、考核以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就辅导员工作室的制度设计展开论述,解决工作室建设的一大难题。

2.1遴选制度

辅导员工作室旨在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打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个人能力限制和知识边界,尝试探索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工作室的建设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的问题既要基于本校的视角,结合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也要源于学生实际需求,解决学生共性问题。在团队成员的组成方面,工作室打破了原有二级学院或行政部门的限制,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而建立。因此,辅导员工作室在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学生处)负责遴选、管理与考核,更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在遴选制度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三性:思想性、实效性和可行性。首先,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中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应该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工作室建设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其思想性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实效性是指工作室的服务内容要着眼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工作室服务的主体是学生,其工作内容是对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某一方面问题提供专业、系统的个性化咨询与辅导,是对日常管理事务的专业化、精细化研究。此外,工作室团队的组成也是建设成效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工作室的建设实效,在工作室的前期遴选中,重点考察工作室团队构成的科学性、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在团队成员构成方面,以一线辅导员为主,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宽基础、强专业的复合型工作团队。工作室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以保障工作室的运作实效。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应具备多年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并且结合工作室的内容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如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职业资格,或者荣获辅导员技能竞赛奖励等等。最后,可行性要求工作室应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在论证辅导员工作室的申报建设方案时,应从人力资源、学科资源、教学资源以及科研资源等多个方面考察工作室建设的可行性。通过综合衡量预期建设成果,考察辅导员工作室能否有效解决学生诉求、服务学生发展与成长、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等多方面,作为遴选建设辅导员工作室重要参考依据,科学评估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可行性。

2.2管理制度

辅导员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应区分工作室管理与业务管理。工作室的管理与考核应由学生工作处负责。一般而言,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周期为3年较为合适。学生工作处对工作室的经费管理、项目建设进度以及工作室主持人的选聘等具有管理职责。对工作室的业务管理,应建立以工作室主持人为责任主体的管理制度,即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制。由工作室主持人独立组织开展工作,赋予其较大的自由度。从工作室的申报到建设、管理以及日常营运,均由主持人负责制订方案和组织实施。工作室的其他成员由主持人招募与聘任,强化以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体现出辅导员工作室的创新工作机制。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中,成员管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考验着项目主持人的统合能力。工作室在对成员的管理上缺乏足够的行政约束力。同时,工作室的建设发展也难以满足团队成员职业发展的需求。这是在管理制度设计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2.3考核制度

制订辅导员工作室的考核制度,应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工作室建设方案的完成度。②个体辅导的开展情况。③科研工作与成果。④学生的受益面与影响力。科学的考核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出工作室的建设成效,通过合理的年度评估与考核制度,把握工作室的建设进度和成效。对于进度良好、成效显著的辅导员工作室,将继续支持运营建设;对于建设进度拖沓、收效甚微的工作室,则要求整改。若仍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可取消立项或除名。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形成可上可下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品牌。

2.4保障机制

辅导员工作室是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探索与尝试,因此在保障机制方面应注重工作成果的量化,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明确方向,提供制度的保障。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职称评定上已经单独建立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成果应科学量化并有效转化为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等挂钩。例如,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经费能否作为科研经费或课题经费,纳入业绩材料中。又如,在计算课时工作量时,参与辅导员工作室项目建设的时间,能否折算为课时计入职称评定指标中。目前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遴选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3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路径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现阶段学生工作的一个突破口,通过以搭建工作室为平台,从中培养一批业务能力扎实、科研能力较强的一线辅导员成为辅导员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辅导员工作室一方面围绕学生工作的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领和深度教育,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生服务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通过参与工作室建设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工作模式,在切实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设立工作室,培养一批辅导员名师和打造多支优秀的辅导员团队;通过树立优秀辅导员标杆,在辅导员队伍中发挥模范与示范作用;通过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学生管理工作项目的品牌。

3.1搭建平台及展示工作成果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由辅导员组成的,以团队协作方式开展对学生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项辅导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推动辅导员自身发展,使其提升业务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发展平台。在工作室项目的运营中,团队成员能基于共同的理念和专业背景,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强化专业领域知识,开拓工作视野。鼓励辅导员工作室主攻某一专业方向,打造一批工作成果。通过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案例、精品项目、学术文章、科研课题等一系列工作成果。

3.2团队建设及孕育专业队伍

辅导员工作室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有利于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宽基础、强专业的复合型团队。在团队建设方面,一是要坚持以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为抓手,在扎实业务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批辅导员名师、模范;二是要鼓励参与专题培训、讲座、研讨会等业务和学术交流活动,把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三是要积极进行学术研究,通过团队内的探讨交流,将实践中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升华为指导实践的理论,以成为某一领域中的专家和专家团队为发展目标。

3.3树立标杆及形成特色品牌

以辅导员工作室为平台,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树立辅导员队伍中的模范、典型人物,发挥引领作用。结合辅导员队伍具有多学科宽口径知识储备的特点,通过工作室平台提升职业能力,明确专业方向,培养一批辅导员名师和优秀工作团队。通过辅导员工作室的运营,在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打造特色项目和品牌。

4结语

辅导员工作室是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产物,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往专家化方向发展。同时,工作室也是展示辅导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窗口、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平台,孵化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人才的摇篮。工作室的建设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部分,是继“第二课堂”探索以及辅导员精品项目培育后又一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成果,其建设路径当然也要符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蓝图。研究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要把握其内涵和核心要素,凝练特色,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路径。辅导员工作室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工作室建设的优势,助力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升;结合工作室的项目实践,锻炼和深化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拓宽专业视野,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辅导员队伍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孔祥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8(4):84-88.

[2]李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4(5):41-43.

[3]戚昊辰,弥志伟,董华.依托工作室模式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效路径——以北京化工大学“真行就业创业”辅导员工作室运行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20-21.

[4]张毅翔,武昉.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评价向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101-105.

[5]高松.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遵循•价值旨归•实践路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178-181.

作者:麦智杰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