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

摘要:分析交互设计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优势,讨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交互式展示方式的常用手段及其特点。文章总结了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发展与特点,分析了交互设计运用在展示流程中的优势,指出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交互设计手法。发现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单一且低效的展示方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部分艺术博物馆将交互设计运用于展示方式中,探索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交互设计运用在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中,能够增强展品与用户的交流,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对于交互设计的积极运用,在未来能够使博物馆迸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交互设计;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应用;沉浸式体验

引言

艺术博物馆旨在学习和培训,文化教育和游戏娱乐,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造型艺术的使用价值和收藏品的艺术美学以及大众专业知识的场所[1]。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交互设计逐渐被运用到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中,通过多样的交互方式提升人们的参与度。

一、交互设计的概念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最早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BilMoggridge)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交互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设计,所有工作的核心内容都是用户行为,关注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关注人与交互对象的关系合理性,并让这种关系更加对等。总结来讲,交互设计就是通过研究用户行为与心理,来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交互设计是一个综合类的学科,它特别关注的内容有:1.定义产品的行为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产品形式2.预测产品的使用如何影响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对产品的理解3.探索产品、人和物质、文化、历史之间的对话[2]。因为艺术博物馆可以理解成一个为人们提供与艺术文化交流的场所,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为二者的对话提供了媒介,在内容中的第三点则提及到了这一部分,与我们讨论的主题有关,这为交互设计与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发展及特点

(一)传统方式:展出与浏览艺术博物馆的职能是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为了突出展品,传统博物馆更加注重功能性,展示方式以展品陈列的形式需求作为重点,将展品规则布置在空间中,观众在已被规划好的单一路线里观看展品。这种单方面的信息内容输出方法和超标准的呈现方法使观众对不同艺术博物馆的感受单一化。除了访问的内容不同之外,在这种艺术博物馆中观众的心理状态是相似的,这使观众认为艺术博物馆的体验都是相同的,没有特点,所以无法吸引观众。并且,观众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展品的记忆不够深刻,虽然博物馆突出了展品的地位,却无法让观众对展品产生兴趣,真正记住展品。例如中国美术馆,将收藏工作作为美术馆运行的最主要工作[3],展馆共有六层,空间被简单划分为21个展厅和一个藏宝阁,展品罗列在展厅之中,并设置了一定的观赏距离,观众进入博物馆中按照顺序或单独浏览展厅,可看到排列整齐的展品,如图1。中国美术馆对于空间氛围的营造和展品的保护方面做到了相对完美的程度。在策划人员的眼中,展品摆放整齐,展品信息详细且容易理解;为了保护展品,在灯光、室温、湿度、监控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虑,增强空间的感觉并突出展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只是展品的展示,而忽略了观众在展厅中的游览体验,对于观众的参观兴趣点把握不明确。特别是对于展示有一定历史的展品,展馆空间未为其规划原生环境的衬托,而是将展品放入现代化的玻璃展柜中,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展品的文化底蕴[4]。大部分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缺乏宣传,参观展览的观众对于展览以及展品了解不深,甚至不了解是否有展览。观众而言,传统的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中的展品缺乏吸引力,文字介绍专业性太强,不够亲民,增大了观众与展品之前的距离感,观众逐渐失去了参观的兴趣。同时,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缺乏宣传和计划,这也导致观众对展览不了解,也不清楚是否有展览。以实际展品的展示为主要展示方式的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枯燥单一,展品缺乏活力,更新缓慢,这种不经济的展示和简单的空间规划并不能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并且观众与展品之间也没有交流。这样被动的接受来自展品简单且单方向的信息的方式,并不能使观众完全接受[5]。这样的艺术博物馆并没有起到文化教育的功能,只是一个为展品而设置的收藏场所。

(二)改进方式:观演共融、共演、共创随着大数字交互的发展趋势,艺术博物馆也将人机交互与展示设计紧密结合,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展示方式。展示方式在与交互设计结合之后,在观众的体验需求和心理需求方面更加关注,与以展品为主要考虑对象的传统展示方式大不相同。在此类博物馆中,观众可以根据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参加展览,并与展览中的展品一同加入到展示之中,以创建新的场景,获得丰富的观展体验。除了展览品的信息输出外,观众还可以对展览品给予一定的反馈,从而使两者能够真正确保交流与互动。根据这种方法,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展品的创作背景,并且充满挑战性的感觉使得观众想要更多地掌握展品。由teamLab集团前往日本创建的无限制大型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Borderless,是互动方法与造型艺术的终极融合。其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可以使艺术真正脱离物质,并使其走出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边界。在Borderless中,最鲜明的一点,是其五十多个艺术作品之间本身的“无界”。这种展示设计不仅打破了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界限,也削弱了观众自身与作品、与世界的界限感,将观众融入其所处空间中,同时观众与他人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观众、作品和展示空间三者结合,变成一个整体。观众的行为活动影响着被数字化的展品的运动轨迹,通过数字技术将观众行为活动转化成信息传达给展品,展品接收到观众所输出的信息后,也做出了相应的信息反馈,让观众能够融入作品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人们在博物馆中不再单纯是用眼睛浏览展品,而是通过身体去摸索,去感受,为观众提供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重新思考既有的价值观,以及自身与现实的真正联系。例如在博物馆中,观众可以走进“花舞森林”,观赏花卉,与其一同生长,如图2;可以在“灯之森林”之中感受灯光闪烁传递的信息,拉近自身与他人的距离,如图3;也可以在“未来游乐园”中体验童真,从滑梯滑下欣赏所到之处烟花绽放的美丽,与孩子们一起发挥自由想象与创造力,看着自己的手绘大作登上荧幕,共同构建未来世界的天马行空,如图4。这种交互式的展示方式给予观众与展品交流的机会,重新定义了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

三、交互设计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优势

(一)加深观众对于展品的印象交互设计运用在展示设计中,能够加深观众对于展品的印象。在传统的艺术博物馆中,观众阅读展品介绍,单方向地接收展品信息,是一个枯燥且低效的过程。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这样一则格言,“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不只是儿童需要实践来理解事物,其他年龄段的人也都是如此。这是因为物品与图画比文字更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与体验比单纯观看更能让人理解事物的内涵。而当交互技术运用到艺术博物馆的展示中以后,观众不只是以参观者的身份去浏览展品,而是作为参与者通过数字技术融入到艺术之中,去体验,去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使艺术博物馆大众化,更加亲民,观众也不再认为博物馆只是为知识分子准备的档案储藏库。运用交互设计能够在提升艺术博物馆吸引力的同时,也能够使文化的宣传效率达到预期。

(二)丰富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运用在展示设计中,能够丰富用户体验。以展品为中心的展示方式被改变,博物馆不存在固定的游览路线,而是把主动权归还给观众,观众通过探索空间和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博物馆和展品。交互式的展示设计抛弃了传统展示方式的玻璃外罩和观看距离,展现出一种毫无保留的真实感,增加了观众和展品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数字交互技术的应用,创造出了夺目的光影效果,能够使空间变得更有节奏,带给观众步移景异的体验感,令观众沉浸在博物馆中。被视频影像模糊了的空间界线,也更需要人们去触碰摸索,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对于展品的限制交互设计运用在展示设计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展品的限制。在传统的展示方式中,放置展品的玻璃罩旁边通常会配备相关的文字介绍来帮助观众理解展品。但其是简短的一段文字并不能完全体现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其价值,大多数观众也并不愿意仔细阅读展品介绍。当观众没有彻底了解展品和其价值时,观众会认为展品被展出只是因为展品珍贵且稀少,而并不能完全理解展品珍贵的原因。通过数字交互技术,能够将展品背后的故事还原,呈现历史,观众可以观赏动画,也可以与展品互动交流。这样的方式打破了展柜对展品的限制,将展品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更深刻地了解展品的创作过程。

四、艺术博物馆交互式展示的主要方式

(一)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展示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技术是一种3D技术。这种技术是将图像投影到特殊材质的平面上以完成三维图像。这种投影技术也可以与触摸技术相结合,能够使观众与图像的互动[6]。将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技术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能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使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好地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弱二者的界限,使观众能够融入场景中,成为场景的一部分;也可以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展品。例如,在中国首都博物馆的梵高艺术互动体验展览中,沉浸式体验的主厅宽敞且简洁,只有投射着梵高作品的墙面。展览通过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技术将原本静态的油画转变为动态场景,声动共现。映在墙面上的作品中的事物在不断运动,富有生命感的绘画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感受,并使观众融入绘画中所描绘的场景。观众在展厅中能够看到动态且立体感强的绘画,欣赏向日葵随着风摆动、夜空中璀璨星河在流动、月亮在静谧的天空中散发出柔和的光、盛开的杏花变换着姿态慢慢伸出画框。画作也因映在整片墙壁上而被放大,梵高强大又富有张力的笔触手法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绘画中清晰且细腻的笔触,如图5。将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技术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能够使展览在充分展示展品的基础上,丰富文化内涵,展现文化价值,赋予展览生命力,帮助观众了解展览与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3.0》展演,同样采用了这样的展示方式。在《清明上河图3.0》展演中的穹顶影院中,绘画被放大二十倍,利用巨大的高清投影,创造出人在画中游的体验。观众可以躺在地上望向穹顶,观看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在眼前流动,与《清明上河图》进行跨时空的艺术对话,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图6。展览放大作品并对作品进行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技术展示,充分展现了作品的细节,还原古代宋朝的文化风貌,使观众沉浸在生动鲜活历史画卷中;观众静静观赏作品,了解当时发生的趣事,同时也对作品产生了一定的思考和反省,加深了观众对作品的印象。

(二)虚拟现实展示虚拟现实技术,也称为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会结合一些特制的传感设备,当人们戴上立体眼镜、数据手套,人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物质”都是三维的虚拟模型,模型通过模拟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打造出一个真假难辨的虚拟环境,使人们沉浸于其中[7]。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能够创造出新的虚拟环境,打破空间的限制,观众可以在三维场景中任意穿梭,增大展出的规模,弥补传统展示设计上的不足;能够改变展品单向的信息输出的方式,将参观的主动性还给观众,使观众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与360度全息全影视频影像展示相比,虚拟现实展示所打造的虚拟空间更具有真实感[8]。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观众穿越时空,瞬间去往古巴比伦时期空中花园,或参观巴黎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短时间内游览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创设了虚拟空间,观众可以看到博物馆中的展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观众近距离且全方位地欣赏展品,解决了展品安全保护与观众参与体验之间的矛盾。在大英博物馆的数字展馆中,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了青铜时代的虚拟空间,其中的展品也通过3D扫描将数据置于虚拟空间。观众可以通过相关的虚拟设备进入空间中,结合灯光和环境氛围体验青铜时代,亲身感受历史,穿越到青铜时代与古人一同参加庆典与仪式,观赏千百年前的建筑原貌;同时,观众也可以在空间中欣赏展品,并探索展品的来历与使用方式,近距离接触珍宝。空间中的景物立体感强,真实度高,且各个场景的转换与衔接流畅,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虚拟空间中[9],如图7。

(三)触控感应展示触控感应技术使用激光计划的多点触摸技术来完成观众与室内空间及其展品之间的互动交流,当观众进入交互式通信区域时,系统软件可以识别观众的位置和姿势。将触控感应技术运用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能够增强趣味性,给观众带来新奇的体验,观众参观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与展品互动。在teamlab的数字艺术博物馆中,根据系统的设置,观众在空间中的肢体运动、行走、发出声音等行为能够影响环境,空间内的屏幕的影像也发生变化,观众可以得到来自环境的反馈。它可以让观众行走于“水上”,画面中的水也随着观众的行走泛起波纹,如图8;或令观众置身于花草的海洋之中,欣赏花瓣摇曳摆动,如图9。关于触控感应展示,在teamlabBorderless中有一处“灯之森林”,数盏灯悬挂其中,当一个人进入空间靠近灯具时,彩色的灯光缓缓亮起,并带动周边的灯一起发光,并将光亮传递至远方;当另一个人进入空间时,附近的灯则会发出另一种颜色的光也延至远方。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人的行走逐渐延伸、交汇、融合,人与灯具共同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灯之森林”,如图10。

结语

在信息时代下,交互式的展示方式带来了更真实的视觉效果,更宽广的欣赏视角,更加关注人性化需求的体验模式,交互设计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单一展示方式,填补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缺陷,增加了观众与展品的交流互动,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在艺术和美学领域里结合数字交互技术,提高了艺术博物馆的趣味性,打破原本的单调且枯燥的模式,新奇的体验提升了观众的观展兴趣,增加了人流量,达到了艺术博物馆充分宣传艺术品的目的,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艺术。所以,为了能够使艺术博物馆迸发出新的活力,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使展品“活”起来,应当积极地运用交互设计,并将交互设计与艺术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有机结合,并通过相关科技,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冯珊.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6):41.

[2]李世国.顾振宇.普通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交互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文娟.中国美术馆陈列与展览研究[D].云南大学,2014.

[4]李明.谈博物馆展览内容策划的若干问题[J].大众文艺,2018(10):53-54.

[5]权文熙.博物馆观众体验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6]夏溢涵,王芳君,张乘风.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0):16-17.

[7]石宇航.浅谈虚拟现实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文信息,2019,(1):20.

[8]王燕妮.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9]吕屏,杨鹏飞,李旭.基于VR技术的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7,38(24):137-141.

作者:矫红运 李晓慧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