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设计管理双平台教学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设计管理双平台教学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设计管理双平台教学法研究

摘要:阐述了本科阶段开设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以“双平台教学法为创新点,优化课程质量,整合优势资源,扩展课后内容,从而期待课上课下,互动双赢。

关键词:设计管理;双平台;移动互联平台

1现状与问题

艺术学院2013年初次在本科三年级教学大纲中开设设计管理课程,课时为32/学期,作为一门全年级专业理论课,至今已教授了11级、12级两届学生,授课人数平均每届200人左右。基于教学大纲的修订,13年以后入校的本科生设计管理课程将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开设。

1.1设计专业学生的不足

(1)多数学生设计管理意识淡薄。本科单元式授课模式使得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与设计实践学习产生脱节,要么过分关注设计理论,要么执着在意软件技术,授课时发现,不少艺术设计本科高年级同学虽在分析某些设计现状中,能提出自己观点和想法,但是还无法整合系统地消化设计项目,实现创新落地,对团队分工、设计创业即使兴趣浓厚,但基于对设计管理相关信息知识的陌生,无法合理实践。

(2)以创意推动创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不足。无可否认,国内多数高等院校设计教育长期以包豪斯的基础理论马首是瞻,但设计专业课程中商业运营、资源管理等方面交叉学科内容的缺失,使得大学生难以应对当代多变形势、把握设计创业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创新观念被动、基础薄弱,导致创新力无法与创业率形成正比。

1.2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1)全年级统一授课,师生实际交流不够。国内外许多高校设计管理课程设置为小班授课,以项目为实体,双向式交流,实践课程内容。但是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目前设计管理课程仍是以讲授学科理论为主,单向式开展教学,以一对百,每次授课时间分散且短,师生实际交流效果较差,使得相关知识和信息都只能表面传达,即使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课程中普遍学习状态呈现出被动。

(2)课时较短,课程无法延展、消化。根据已完成的课程安排来看,32课时被分配为每周两天下午的两节课,跨8周完成。但是设计管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交叉性强,且无法像其他高校那样与实际项目结合授课,因此学生课后普遍反映“似乎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断断续续,知识点多,节奏太快,不少部分难以消化理解,理论应用性转换较难等等问题。

1.3交叉教学现状

设计管理课程中包括管理学等部分知识内容,但目前本校艺术学院设计管理课程少有跨学院交流机会,或是跨学科授课安排。学院之间师生交流较少,课程内外资源共享不多。不仅课堂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相关交叉学科感受陌生,课后也无法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补充学习、扩充知识,常常半途而废。对比国内开设相关学科课程的高校,本校“设计管理”课程创新及发展较缓。与现状需求存在矛盾、课程大纲有待成熟、教学形式较为简单、以及可鉴授课范本稀少等问题,突显教学改革课题刻不容缓。

2本科阶段开设“设计管理”专业理论课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基于设计管理知识交叉性强、实践变化多等特点,国内外不同院校课程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层次分明。作为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管理在本科阶段开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社会需求,设计管理理论基于实践经验,这对大学生项目创新、管理创业具有促进意义。当下国家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中国创造”为动力引导新经济模式的变革。作为一门交叉课程,“设计管理”不仅教授设计项目流程程序,还对如何持续整合资源、进行长远更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普及,可为大学生有效创新、合理创业提供一定现实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投入设计创新、文化创业的建设中去。

(3)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管理课内容全面,可为大学生提供层次多样的设计知识储备,为实现从“作业”转换为“成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知识点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切实可行地解决设计项目,更关注对其团队建设、项目开发、任务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宏观角度,整合化解日常本科单个课程乃至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部分问题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立足于学科建设,独具特色的设计管理课,既可为本科设计课程开启一扇窗,也可在学科之间架起多座桥。鉴于“设计”与“管理”专业之间复杂多变的理论结构体系,设计管理对于侧重设计的同学而言是深化管理意识的尝试,而对于侧重管理的同学则是探讨设计创新的平台。学科间优化合作,才可实现更具发展力的特色教育。

3设计管理课的“双平台”教学改革

如今,国内设计管理短期进修教育与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硕士到博士)教育体系较为成熟,基于研究生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较丰富,教学效果好,但在基础较薄弱的本科阶段,设计管理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授课模式较滞后;授课内容偏向品牌设计且较少触及多学科;照搬国外教育经验,较少从实际出发设计课程;授课形式结合移动互联的案例较少等等。本文重在研究本校艺术设计本科阶段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管理”的内容设计及授课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相关学科或课程教学方案,寻求更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方式。归纳整合,改革初探,作者设想到结合移动互联平台,打造“双平台”教学法——“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实现设计管理课程“课前课后×线上线下”交叉性授课管理。

3.1“课前课后”——横向扩展课程内容、拓展授课形式、打破时空局限

(1)课前扩展课程内容,课后巩固学习热情。在授课时发现多数学生理解“设计管理”流于字面,认为是枯燥的理论讲解,提前产生抗拒。而“双平台”可在方便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课程、课后复习巩固基础的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组团设计的平台,打破学生对课程的误会,紧密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2)课前拓展授课形式,课后丰富辅导方式。目前年级授课方式单向、单一,是设计管理课程开展的最大问题。作者认为,利用学生生活中最常触及的移动网络媒体来改良教学形式、创新辅导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联系课上,贯穿课下,定能带来授课方法的革新。

(3)课前打破时空局限,课后可跨专业、跨年级互动。目前设计管理课程以年级统一授课的形式开设,这对于平时小班上单元课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跨专业交流的机会,但是在授课时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机会。专业理论课程虽有时空限定,但是作者仍希望“设计管理”的作用能突破时空,结合“双平台”教学,使得学科课程能跳脱书本,真正实现跨专业、跨年级的传播互动。

3.2“线上线下”——纵向更新信息资讯、深化交流辅导、延长教学时效

(1)线上更新信息资讯,线下引导主动学习设计管理课程中,以案例代入理论授课,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目前课时紧张,许多案例讲解被压缩。建立“公共理论交流平台”可以将许多无法课上讲解剖析的案例补充上线,并且实时更新设计信息,这样有利于带动线下学生自主独立地强化课程知识。

(2)线上增加交流机会,线下保持状态连贯为解决专业理论大课单向授课的弊端,“双平台”——“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皆可为师生提供多形式的交流,“公共理论交流平台”可实现资讯互联、留言互动,“线上团队项目平台”以团队、课题项目、比赛等作为纽带串起师生,使得设计管理相关知识持续影响学生创作实践,有助于学生保持良性设计状态。

(3)线上延展教学实践,线下延续教学效果例如,国外设计管理本科教育重视应用性课程与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设计项目,但本校设计管理课偏重学科普及,现有课程定位与安排不利于开展课上实践。通过“线上团队项目平台”的搭建,从设计具体问题探讨学习,化解线下理论与实践无法兼得的矛盾。叶圣陶曾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作者初谈本校艺术学院本科“设计管理”专业理论课“双平台”教学法改革设想,相信贯穿课前课后,跨越线上线下,便可实现互通启发、持续互勉。

参考文献

[1]陆玥屹.英国高等院校设计管理专业设计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5

[2]张立巍.日本设计管理教育方法探索及启示[J].装饰,2012.3

[3]叶召友钟夏杜宏忠.对国内高校设计管理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2

[4]刘国余.从设计问题谈设计管理教育[R].国际设计管理高峰会,2006

作者:王玥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