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伴随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转型,大学生就业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面对挑战,国家需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学校需加快教育改革,学生需不断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影响
在2014年河南考察时期提出“新常态”一词后,“新常态”的理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关注。“经济新常态”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准确概括,尽管它的内涵还在不断被丰富,但能看到的是,新常态体现了我国当前的国情,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领域,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近几年来,每年约有700万的应届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预估计,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49万人,同去年相比增加了22万人,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原本困难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应正确认清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构建合理的就业机制,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新常态,挑战心理,积极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机遇新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1.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就业机会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加快升级转型。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11—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4.3%上升到50.5%,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产业主体。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的重心:一方面,经济新常态呈现出的新姿态,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原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在不断改变和刺激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活跃了新型的就业市场,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2.积极的就业政策带动就业发展
近些年,国家和政府大力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实施多样化的扶持政策,如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毕业生给予减免一定的营业税、创业培训指导、建立创业基地并设立创业专项资金、提供小额贷款等很多的优惠政策。国家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提高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缓解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2015年我国新登记企业的数量达到443.9万家,平均每天增加1.2万家,有利的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同时,良好的新常态环境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尤其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借助第三方平台开网店、微店,从事微商等相关新兴行业,也有效缓解了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3.技能型人才需求上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所有产业的转型都面临精细化的选择。过去的粗放经济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科技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因此,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更加旺盛,他们要求这些高技能型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以外,还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也备受企业欢迎。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欠成熟,短期内的转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尽快跟上这种快速的转变。但长远来看,当新的需求和供给结构趋于一致的时候,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求职困难
经济新常态即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与高速增长的大学生人数形成反差,必然加剧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同时,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引导下,去产能、去库存将是近几年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一步。产能的降低必然带来原有就业人数的转移,根据人社部门的估算,仅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就涉及约180万职工需要转岗就业,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苦难。此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的出现,对毕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进一步严格,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要求不匹配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而质量上不去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大弊端。部分高校对经济新常态下新专业的设置缺乏长远的考虑,不少高校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联系较少。也有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停留在传统的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而较少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将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接轨,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3.大学生自身职业定位较模糊,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很多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觉得终于可以放松自己,自在玩乐了,目标感淡化,观念更行不及时,专业储备能力不够,缺乏对自己清晰地定位认识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提升意识不足,致使脱离学校走上社会后,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很迷茫,同时自身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竞争能力。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很多误区。一是心态上的误区,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岗位必须与自身所学专业一致,还有部分毕业生盲目追求他们认为热门、体面、轻松稳定的工作,不考虑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状况。二是价值取向认识误区,过分看重就业环境和薪资待遇,或只愿意去到一线大城市就业,宁愿在发达的沿海城市挤“独木桥”也不愿去到欠发达的地方去就业,眼高手低。这种较为狭隘的就业观念在当前新经济常态下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落差。
二、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到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的切身利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业问题是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统一,共同推进。
(一)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经济持续增长,但就业压力和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将长时间存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很多基层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仍将紧缺,应想办法提高基层及中西部地区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加大对基层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及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方式,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念,积极与大学生交流沟通,使大学生了解并看到基层项目的发展潜力,落实资金补贴、代偿学费、减免税费等扶持政策,吸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要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二是加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多管齐下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加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重视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四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平台、3D打印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应继续推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使大学生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中大显身手,实现人生价值,并带动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其自身的就业综合竞争能力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环境对就业的需求变化,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首先,大学生不应只满足课堂知识的学习,要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钻研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眼高手低,不盲目挑岗位、挑条件,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先就业,再择业,勇于到基层和民营企业中历练和沉淀自己。此外,大学生还应注重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注重自身礼仪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人处事的技巧,明白工作中不仅是做事,更应该掌握一些人际交往能力,来切实提升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项长期而远大的核心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才能真正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参考文献】
[1]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9.
[2]陈榴,潘雪,曹启慧.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1):263-264.
[3]林楚洪.经济新常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策略.职业教育,2017(11).
[4]梁聪.探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
[5]孙建伟,刘亚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27).
作者:江朝 向林峰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