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世界经济论坛及与中国合作的深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由“欧洲管理论坛”发展而来,被誉为“经济联合国”和“世界经济风向标”的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政界、企业界人士以及民间和社会团体领导人研讨世界经济问题和进行商务谈判的最重要场所之一。自1979年中国参加论坛年会近40年来,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成立和定期举办,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和欧洲民粹主义蔓延、经济全球化遭受严峻挑战背景下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由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席而格外引人注目。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向世界传递了重要信息,注入了正能量,给国际社会带来新的令人鼓舞的信心。
[关键词]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于1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应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多次诚邀,中国国家主席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论坛年会,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论坛聚焦全球治理体制、增进身份认同、振兴全球经济、改革市场资本主义以及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中国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引起热烈反响。
一、世界经济论坛的源起与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因论坛冬季年会都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行,故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1970年,时任日内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的施瓦布看到了法国政治家兼记者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撰写的《美国的挑战》一书。该书指出,欧洲经济之所以落后于美国,主要原因并非技术和资源差距,而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这使胸怀欧洲复兴梦想的施瓦布深有感触。他说,“我想为欧洲商业领袖构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管理”。[1]施瓦布设想以“欧洲管理论坛”作为欧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一种对话的新形式。他的计划得到欧洲委员会的支持,第一届欧洲管理论坛讨论会于1971年1月在瑞士东部的滑雪胜地达沃斯举行,故欧洲管理论坛亦被称为达沃斯论坛。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欧佩克对西方工业国家的石油抵制,促使论坛逐渐发生重要变化:一是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管理方面扩大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并从1974年开始邀请政治领导人参加年会。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欧洲扩展到全球。为改善西欧和中东的紧张关系,论坛举办了欧洲—阿拉伯国家讨论会,取得成功经验后,又举办了欧洲—拉丁美洲讨论会,以加强同拉美地区的合作。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是从1979年开始发表《世界竞争力报告》(后更名为《全球竞争力报告》)。这标志着论坛由一个以组织会议为主的机构转变为充分利用其能力创造知识的机构。如今,论坛年度研究成果的范围已扩大到多个地区和领域,包括行业竞争力报告和区域竞争力报告、年度杂志,如《欧洲的竞争力和变革报告》《阿拉伯世界竞争力报告》以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等。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论坛将其活动扩展到其他领域。1982年,论坛举行首次世界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邀请一些国家的内阁成员和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等多边经济组织的领导人。他们除了参加论坛会议外,还与各大公司、银行的负责人举行非正式会晤。从此,论坛提供了一个政治和经济领导人进行非正式沟通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渠道,他们增进彼此了解,交流思想和解决需共同应对的问题。由于论坛活动范围及其议题的日益全球性,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正式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除企业界外,世界经济论坛还与世界各国的政界、学界、媒体高层建立了广泛的关系网络,成为全球政界、企业界人士以及民间和社会团体领导人研讨世界经济问题和进行商务谈判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其所探讨的议题早已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热点或趋势性问题,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论坛在缓和地区矛盾、解决国际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88年1月的论坛年会上,希腊总理和土耳其总理举行了第一次实质性会谈,随后签署了《达沃斯宣言》,使两国紧张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在1989年1月的年会上,朝鲜和韩国政府官员在达沃斯举行了首次部长级会谈。在1994年的年会上,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草案。如今,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员来自全球11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论坛拥有全球500强中的绝大部分企业,对全球未来经济发展及其舆论引导具有重要影响,故被誉为“经济联合国”和“世界经济风向标”。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历届论坛年会先后围绕变化中的力量、构建危机后的世界、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大转型:塑造新模式、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重塑世界格局对政治及商业和社会的影响、全球新局势、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于重振国际社会信心,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作用。
二、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令施瓦布敏锐地感觉到这必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他决定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1979年的世界经济年会。为此,中国成立了中国企业联合会与论坛进行联系。1979年年初,中国代表团首次“亮相”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这使得论坛成为第一个有中国参加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当年4月,施瓦布率团回访中国。此后的30多年间,中国一直与世界经济论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81年至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每年都联合在华举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际研讨会”(1996年起更名为“中国企业高峰会”),直到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举办,方停止活动。1992年1月,在施瓦布邀请下,中国总理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也正是在这一年,该论坛举办了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讨论会,来自数十个国家的70多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推进,特别是中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的作用,中国话题开始在达沃斯升温,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热议的焦点。2005年,在发达国家经济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之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颇为引人注目。当年论坛年会第一场讨论会的主题便是中国,会议期间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达六七场之多。2006年的论坛年会更是专门组织了题为“中国的崛起”研讨会,“中国”日渐成为论坛最热的话题。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热,令施瓦布萌生了在中国设立“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这也是该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2007年9月,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政要、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变化中的力量平衡”这一主题,就新形势的全球商业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如何走向全球、竞争中的新问题、新领军者的基因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此后,“夏季达沃斯”论坛每年9月在中国大连和天津交替举办,中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出席年会并发表讲话。与会嘉宾相继围绕重振经济、推动可持续增长、推动创新创造价值、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等主题,共同探讨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问题和紧要议题,并就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实现世界经济复苏,制定有效的全球、行业和地区解决方案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定期举办,不仅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了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而且为世界经济论坛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使国际社会有更多机会、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口。一批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会员的中国企业,籍此学习到世界著名企业先进的商业理念、管理模式、信息网络,逐步成长并走向全球。
三、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的
中国智慧与贡献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导致世界范围内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抬头,欧洲联合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希腊和意大利在解决债务危机过程中,屡屡以退出欧盟相威胁。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11月,主张“美国至上”的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美国贸易政策走向扑朔迷离。12月,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时任总理伦齐宣布下台,“疑欧派”占据上风。以排外和退出欧元区为主要政策主张的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支持率上升,欧洲民粹主义蔓延。当前,全球贸易和投资持续疲软,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4%,[2]经合组织的最新预测值为3.2%,全球经济仍将低位运行,成为共识。世界贸易组织最新贸易展望报告中将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下调到1.8%~3.1%之间,这是世贸组织首次提出区间预测,意味着2017年全球贸易仍将难以回暖,不确定因素增大。[3]加之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形势变数增大,乱象增多,国际社会对全球化走向和未来前景感到迷茫。凡此种种,也折射出全球领导者提高责任担当意识的必要性。在如此背景下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之所以将“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确定为主题,旨在号召全球领导者重新审视支持全球合作的一系列现有国际体系,并对这些体系加以重塑,以适应当今更复杂的多极世界,推动更包容和平等的经济增长。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效显著。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把加强全球治理能力,早日走出困境的期盼目光转向了中国。主席在演讲中既深刻诠释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又不回避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主张。他强调,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才是正确的战略抉择。经济全球化既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又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存在的不足,应积极引导其走向。各国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更多发挥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4]主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阐述,深化了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思考,厘清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效应的认识,坚定了各国对经济全球化前景的信心,有力引领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主席从根源上为世界经济“号脉”,明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是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并对症下药地贡献出中国的“良方”: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4]他重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和互联互通,推动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手段、增长方式,呼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多边主义,促进社会公平。针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部分领域隐藏风险的担忧和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疑虑,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过38年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共同繁荣的对外合作格局。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4]主席还深入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指出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迅速扩大。主席的精彩演讲,不仅直面外界对中国前景的疑虑,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理念、认识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全面视角,而且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施瓦布表示,在当今世界充满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主席这次到访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演讲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值得提及的是,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当天的达沃斯,论坛与中国签署了《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未来围绕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与应对第四次科技革命等战略合作重点展开交流,标志着论坛与中国的合作步入更加广泛深入的新阶段。历史证明,世界经济论坛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见证者,中国则以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如同施瓦布所说:“主席的演讲表明,中国将继续作为增长的关键力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并致力于推进战略性的改革进程;展示了中国将继续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致力于推进全球化。主席的演讲向世界传递了重要信息,注入了正能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令人鼓舞的信心。”[5]
参考文献:
[1]党建军.克劳斯•施瓦布更想是艺术家[N].广州日报,2007-10-07.
[2]IMF.2017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EB/OL].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701/20170102502901.shtml,2017-01-17/2017-01-30.
[3]刘然.海关:2017年全球外贸难回暖我国恐难独善其身[EB/OL].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113/c1004-29021742.html,2017-01-13/2017-01-30.
[4].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3).
[5]陈贽,霍小光,王晓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7/c_1120331492.htm,2017-01-17/2017-01-30.
作者:何兰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