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现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现状

摘要:本篇论文将主要运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尝试解释当今世界经济现状以及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选择。以图说明以亚当•斯密所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及其应对当今经济现象所体现出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经济人;贸易

一、《国富论》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内涵

1.重商主义为何已不能适应1776年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开展推动,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引起了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使旧有的经济体系无法适应现实状况的发展。这点在身为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体现的最为明显,重商主义的弊端显而易见,改革势在必行。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把金银财富和真实财富混为一谈了,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且,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斯密反对政府对于商品经济的强加干预,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3.亚当•斯密理论概述。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指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4.亚当斯密的贡献。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成为众多国家经济体系的指导,其所著的《国富论》更是成为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他将个体放在经济的首要位置,一直坚持维护其利益。同时第一次具体阐释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为日后经济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现状概述

1.无政府状态下世界市场中的经济人假设

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斯密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把“经济人”的“利己心”看作是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源。斯密认为,为了利己,每个人还必须考虑利他,损人利己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而且只有激发他人之利己心,才能使之为自己提供某种利益。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资本家在从事投资时,所考虑的只是个人利益,然而结果却是最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人们出于利己心的这种利人的考虑,就会使人类产生一种交换倾向:人们都以利人之物来换取利己之物的。由于人们这种利己主义的交换倾向,斯密认为满足人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斯密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自由主义者,却信奉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的人性论,即性恶论。因此其在国际层面上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首先正如前文论述的,国际关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并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以及其带来的政治压力。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由于并不存在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国家只能向自己寻求救助而很难相信他国。因此每个国家都力图寻求利益最大化。相信他国是十分困难及危险的。因此造成了国家间合作的困难。这种困难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与国的背叛与欺骗。正如现实主义者指出的,多数国家都陷入一种囚徒困境之中。而在这个博弈中,选择背叛将会使自己方的利益最大化。而显然的,这种利己行为并不是利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自由放任主义的背后必然需要一个最终仲裁者,在国家层面,它是政府及其代表的司法仲裁体制;而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只能寄希望与重复博弈以及国际制度保障,但很显然,这种制度建设本身就是很脆弱的。(2)国家所期许的是相对获益而不是绝对获益。如果说第一点欺骗与背叛还能靠国际制度来解决的话(隐形的政府),而相对获益却是更难解决的。在国际层次,国家不仅关心自己的收益增加,同时也关心他国收益是否超过本国。举一个例子,对于个人,甲出售木材给乙,交给乙加工出售。甲并不担心乙之后赚得钱超过自己所获得的利润。这样使商品流通起来,社会总财富增加。而国家很多情况下并不如此考虑,譬如中国的稀土资源如果出售给日本的确会带来高昂的利润。但是中国相比这利润更担心日本通过这项合作所获得的收益超过本国,因此并不会促进这项合作。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身的目的就是损人的。每一个合作对象都可能是潜在的竞争者。(3)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国家作为一个综合体,其利益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利益。在交易中它很可能会综合考虑所有国家利益而做出结论。以上文提到的例子为例,中国之所以不向日本出售稀土,不一定是经济原因,也很有可能是担心日本的军事实力,甚至担心自己的国际形象。这些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国家间的交易要比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复杂的多。因此,我们发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其实必须需要一只看的见的手作为支持。在绝对的无政府状态下,反而会一定程度上失灵。在世界市场这个竞争与合作共存的舞台上。仅仅靠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是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结果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市场机制是完全失灵的。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利己行为当然是会带来利他的结果的。比如霸权国家为了稳固自己的霸权必然会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开辟新航路,完善国际制度,维持世界安全与稳定等等。这些公共产品当然也方便了世界各国,提升了公共福利,促进了他国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事,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上所提到的益处其实都存在着类似政府的阴影(国际制度,霸权国家)。所以斯密的经济人及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国际层面上所能产生效用的地方十分局限。

2.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在世界贸易中的体现

2.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中绝对优势理论在第一章中已经有过详尽的介绍,而且其局限性较为明显,在此不再做过多介绍。而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在本节将更多的探讨这一点。各国参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千差万别,当他们从事各自擅长的事情时,就可以取长补短,从这千差万别。第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如果国家只生产少数几件商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说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单凭绝对优势是无法确定贸易模式的。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将由它们的相对单位劳动投入来确定。但一旦进行国际贸易,产品价格就不单纯由国内因素决定。如果某一商品相对价格外国高于本国,则此商品出国将是有利润的。但这种流动不是无限的。最终大量的出口绝对优势商品及进口绝对劣势商品会使两国相对价格相等。而比较优势则代表着机会成本的大小。并不是只有在劳动生产率能与其他国家一争高低时,一个国家的产品才会有竞争力。李嘉图模型告诉我们:某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外国高并不足以确定国家是否应当出口这个部门的产品。只有当这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都高时我们才能定论。当然,在实际的国际分工并不会这么极端,原因有:生产中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专业分工的趋势/国家要针对外来竞争保护民族产业/由于产品还有产品与服务的运输费用,国家不得不在某些产业部门实行自给自足,生产非贸易品。但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李嘉图模型仍然在一次次的被验证。2.2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分析。李嘉图的国际贸易模型对于研究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对各国福利的影响非常有用。但是,这个模型是否真的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情形呢?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许多方面,李嘉图模型会导致错误的预测。比如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如此极端的专业分工,其次它还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忽视了各国资源不同这一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方面和规模经济这一点。尽管存在不足,但李嘉图的基本预见——国家应当出口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仍然被证实。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第二次大战后初期的数据,来比较英美两国的生产率和贸易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部门英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美国。因此美国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度优势。然而英国当时的总出口量与美国的几乎一样大。因此说明英国在一些部门虽然生产率低下但是拥有比较优势。在这些部门中,英国和美国生产率优势相比来说都是最小的。在这个数据涉及的年代,美国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英国高的多,平均约为英国的两倍。因此也证明了贸易靠得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1995年中国对德国。从上图来看,中国的生产率只是德国的5%,中国1995年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不及德国同期的30%。但中国在服装行业的生产率与德国接近,约为德国的4/5,因此中国服装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要远高于其他行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当时服装业的规模是德国的8倍。综上,尽管李嘉图模型不能被认为对世界贸易进行了完全适当地描述,但其两个重要含义:生产率差异和比较优势似乎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事实根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间政治》,汉斯•摩根索.

[2]《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liberalinstitutionalism》,JosephM.Grieco.

[3]《Absoluteandrelativegain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RobertPowell.

[4]《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

作者:林雪娇 单位: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