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植物学教学中数据库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植物学教学中数据库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植物学教学中数据库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植物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植物学科的发展要求,也不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植物学不同部分的特点及不同网络数据库的结构和资源类型,采用多种数据库辅助教学的方法开展植物学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结合了数据库的教学方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好.同时,这种教学过程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大数据;教学改革

植物学是各综合大学和农林类院校生命科学、林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2].植物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各学科的学习和教学.传统的植物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实验和实习课程.课堂讲授一般以教材为主,应用ppt讲授并结合一些挂图、模型等[3].实验课一般在室内观察模型、实物和切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4].然而,随着新时代植物学科的高速发展和学生思维、学习特点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要求[5].我国的植物学教材一般知识比较系统,注重知识结论的稳定性.这固然具有系统完整、便于学习的优点,然而近几十年来,植物学科的发展极为迅速,植物学知识的积累也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材更新和修订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这导致课本知识和学科发展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和继续深造时的研究能力[6-7].此外,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很难适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习惯也更善于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8].基于植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将数据库与大数据引入教学过程,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数据库在植物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的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琐碎[9].由于生活经历和学习历程的限制,多数学生对植物形态解剖知识缺乏直观认识,而课本提供的信息又明显不足.如陆时万的《植物学》[10]中对植物分枝类型的讲授,主要包括了二叉分枝、假二叉分枝、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分蘖5种类型.课本通过手绘模式图的方式展示了这几种分枝的基本形态,然而模式图和实物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时似乎明白了这几种分枝类型,然而在实验和实习中发现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区分这几种分枝类型.马炜梁的《植物学》[11]中有一些彩色照片,相较于模式图更为形象.然而,除了完全由彩色照片组成的教材比较贵以外,课本中能容纳的照片数量比较少,而且为了达到说清理论的目的,教材中选用的照片都是比较典型的,这导致学生依然难以在实践中明白分枝类型的差异.基于此,建立了植物形态数据库,并将此数据库链接共享给学生.在此数据库中,包含了50个科,200余个属,500余个种的植物形态图谱.每种分枝类型都有大量不同种类植物不同形态的分枝,这些植物即使分枝类型大体相同,也会有众多差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枝类型的准确内容.如很多槭树属(AcerLinn.)的植物是假二叉分枝,但是在同一植株上,也能发现一些单轴分枝的茎;又如红丁香(SyringavillosaVahl)、金刚鼠李(RhamnusdiamantiacaNakai)和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schrenkiiRupr.)都是假二叉分枝,然而它们形成假二叉分枝的原因有的是顶芽变成花序(红丁香),有的是顶芽变成枝刺(金刚鼠李),有的是顶芽停止发育(东北山梅花).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库中大量不同植物的分枝,对分枝类型的理解明显加深.

2数据库在植物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相比植物形态部分,植物解剖部分更难以被学生理解.首先,植物解剖知识距离学生的经验更远;其次,解剖知识庞杂而丰富,往往需要将理论和感性知识紧密结合.如植物器官往往需要根据其解剖特征进行定义.在教学中,当教师说芹菜(Apiumgraveolens)吃的主要是叶柄时,即使学生能够“相信”教师的讲授,却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部分是“叶柄”而不是“茎”.此外,为什么仙人掌(Opuntiadillenii)的刺是叶,为什么文竹(Asparagussetaceus)绿色的部分是茎而不是叶,为什么假叶树外观看起来和叶子非常相似的部分是茎,这些知识虽然像“常识”一样很容易被学生“记住”,但学生要想理解却有一定难度.吴国芳和陆时万的《植物学》[12]中,对叶和茎的初生结构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讲述,并绘制了模式图.由于叶柄是叶的一部分,所以叶柄的解剖结构是背腹式的,或者说是两侧对称式的,而茎在解剖结构上是辐射对称式的,但这种知识需要大量观察实际的解剖结构才能掌握.应用建立的植物解剖结构数据库,学生可以观察大量植物不同器官的解剖结构,理解表面差异巨大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直径的关系,理解植物个体发育中不同器官的本质差异,进而获得对此类知识的深刻理解.

3数据库在植物分类教学中的应用

近20年来,植物分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传统的知识、技能和体系都进行了彻底的更新,国内外相关的数据库也纷纷建立起来[13].然而,绝大多数国内的教材仍然使用旧的知识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2001年被子植物APGI分类系统发表以来,以分子生物、分支分类信息和生物统计为基础的现代植物分类系统建立后,这种新的分类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大量新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国际上的植物学教材也纷纷使用新的分类系统.目前,新系统已经出版到第4版,然而绝大多数国内教材依然使用较老的分类系统,使用新系统的很少.如马炜梁的《植物学》[11]、吴国芳和陆时万的《植物学》[12]使用的是克朗奎斯特系统,汪劲武的《植物分类学》[14]使用的是哈钦松系统等.此外,由于大量研究的深入,植物学名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植物学中的大量学名已经修订,成为“过时”的学名.然而依靠传统的教材和参考书籍难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15].在植物分类部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补充教学.这些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植物志网络版和手机版,其内容不但包括植物的学名、文献考证、形态描述和地理分布等,还包括部分植物的彩色照片[16].这些照片质量高,鉴定准确,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材料.中国植物志的英文版也可以在线查询,其中约1/3的学名已经修订[17],对于学生了解较新的知识帮助很大.但是FOC网络版中图片和文字是分开排列的,学生使用时稍有不便.中国国家标本平台(NSII)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网站,已经收录了大约1400万标本数据[18].教学中,学生几乎都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这个网站查到教师讲到的植物种类、标本照片和海量标本记录.中国自然标本馆(CFH)中收录了大约1亿幅植物的彩色照片,资源极其丰富[19].除了这几个数据库外,部分利用这些数据库开发的软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帮手.如花伴侣、形色和生物记等软件.这些网络资源特点不一,各有特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资源的不同特点,否则学生在学习中的使用会遇到各种问题.花伴侣等软件在植物开花时识别较准确,但是没有花、果等器官时,其识别的准确率明显降低.中国植物志网络版可以使用拉丁学名或者中文正名进行检索,但是不支持俗名检索,很多学生在使用时会遇到因为不知道正确名称而无法检索的情况.

4教学效果评估

新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数据的时代.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技术、新方法适应迅速.应用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教学既可以充分适应学生的特点,又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是传统教学方法和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植物学课程结束后,开始其它课程学习或者后续的科研活动,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知识的检索和使用.无论学生还是后续课程的教师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赵杏花,燕玲,蓝登明,等.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70-171

[2]苗芳.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907-22909

[3]陆嘉惠,王绍明,吴玲,等.CAI课件在植物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109-110

[4]李孙文,赵昶灵,刘勇,等.农业院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9-74

[5]陆嘉惠,周玲玲,马淼,等.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4):63-64

[6]白志川,王海洋,李先源.《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教育学报,2005,3(1):130-132

[7]胡国雄,耿彦飞.植物系统学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2019(3):248-249,252

[8]申康.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7):174

[9]朱雪云.植物学形态结构理论教学思路创新初探[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1(3):211-212

[10]陆时万.植物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马炜梁.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吴国芳,陆时万.植物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3]雷鲜,章怀云.植物分类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5(6):55-58

[14]汪劲武.植物分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高润梅,王卫锋,葛丽萍,等.植物学类课程产学研互作模式实践教学的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3):44-46

[1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董雪云 王洪峰 单位:哈尔滨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