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文化数据库建设的问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文化数据库建设的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文化数据库建设的问题研究

安徽文化资源很多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方志中含有大量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史料,具有存史、资治、交流等作用;通过谱牒可以了解与宗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乡村史、宗族史、家世史、名胜风俗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手札兼具史料参考价值和鉴赏收藏价值,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缩影……特色文化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可以更长久地保存和保护各类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提供给读者利用,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的资源,提高文化信息资源的人口全覆盖。

安徽文化特质表现为张扬自如,通变创新,经世致用,好学尚贤,现性求真,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架构了安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2]。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人们了解、接触、利用安徽地方文化资源的途径,可以让更多的人知晓安徽特色文化,领略安徽文化精髓,感受安徽文化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启迪与教育公众,弘扬和传承安徽优秀的文化,倡导形成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理念和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安徽“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2年2月登录了安徽省30所本科院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网站,通过“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等链接对各图书馆所建有关安徽地方文化的数据库进行了调研。

1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

(1)安徽省图书馆建库情况安徽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完成了“安徽美术”、“皖南事变”、“徽派建筑”、“安徽路桥”、“安徽旅游”、“安徽家谱”、“安徽戏曲”、“安徽先贤”、“名人手札”、“安徽刻书”、“徽派朴学”、“桐城文派”、“谱牒文献”、“安徽杂技”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制作了安徽花鼓灯、徽州建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红色记忆、安徽传统工艺等电视专题片,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安徽的文化名人、传统工艺美术、建筑、地方戏曲、历史事件等进行介绍。(2)高校图书馆建库情况

2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图书馆及部分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建设了部分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安徽文化的保存与宣传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数据库建设需要总体规划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图书馆借助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已建成了一批安徽文化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在主页上设立的“特色馆藏”下可以查看各个数据库资源,但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组织,不能让人全面了解安徽特色文化的特点。30个高校图书馆中只有10个馆建立了19个与安徽文化相关的数据库,仅占1/3。另外,由于多以特色馆藏为基础,所建数据库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建工学院图书馆都建有徽派建筑数据库,合肥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都建有李鸿章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协调建设,需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建设和使用的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否则不仅无法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等方面的浪费。(2)大量的文化资源亟待数字化加工安徽省各图书馆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黄山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徽州古籍、徽州文书、徽州谱牒等,池州学院收藏的有关傩文化、佛文化、地方史志类图书,安徽省图书馆的安徽刻书、谱牒文献等特色馆藏。据统计,见诸著录的徽人经史子集类著作总数在6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有近3000种,绝大多数庋藏于安徽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安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文博单位三大系统公藏单位收藏古籍总计为114万余册[3],但已建成的数据库远未能全面呈现安徽文化的精彩,比如省图书馆的文物、手札数据库里,目前只制作了部分精品以飨读者,还有大量的曲目、影像、拓片、谱牒等都还没有在数据库中收录,很多珍贵的文化资源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3)数据库社会效益有待提升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单位建设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未对所有公众开放,如省图网站上的各个数据库,一般用户只能看到某个曲目、文物、谱牒等的文字性介绍和图片,视频资料只有合肥地区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所建的19个数据库,只有5个校外读者可以浏览部分资源。本就有限的资源因缺少广泛的社会宣传,也只能为少数人所知所用,数据库在宣传与普及安徽文化方面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4)建库标准规范必须统一由于所用的建库软件不一样,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造成已建成数据库不同的结构、用户界面和检索方法、检索结果形式也存在差异,为这些数据库未来的整合和统一检索设置了障碍。面对一个个数据库,不仅要重复检索,而且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人为筛选去重,花费用户更多的时间和精力。(5)数据库质量差距期待缩小由于各馆建库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如有的馆只建有文本型数据库,没有检索功能;而有的馆却建有集文字介绍、音频、视频、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且提供多个检索途径。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网络时代,数据库的建设要考虑如何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吸引用户,方便用户利用。因此,建库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方案的设想

1统筹规划领导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文化馆、博物馆、党史办等单位的协作以及各级各类地方资源的收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和控制,应由安徽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成立专门机构,由安徽省文化厅主管,负责听取建设情况的汇报,协调各方工作,负责或协助解决版权问题,统筹决策方方面面的事务。安徽省图书馆负责建设的具体领导工作,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负责建库,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主要负责收集。安徽大学有徽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有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有徽州文化资料中心,上述单位对安徽文化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因此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应该认真听取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证建库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保障机制

因为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工作制度、分工职责、工作细则等;为了激发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数据库的质量,要确立考核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省图书馆负责指导和监督。为了保障数据库的长期建库工作和使用维护,安徽省政府应该立专项,拨专项资金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同时制定资金长效投入机制,规定每年一定的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从而保证建库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以及后续的有效维护,保证数据库建得好,用得好。

3确定收录原则

安徽拥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可以建库的特色文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要确定以下几点收录原则:(1)收录范围要“全”。建库的资源应该涉及与安徽有关的文化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经济、文化活动、人口、矿产、人文环境、地理地质、社会生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其活动、历史遗迹、民风民俗、宗教、制作工艺、文学、美术等各个方面。如安徽特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区时代背景和地区特有条件等[4]。(2)收录类型要“广”。既要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艺术、手工技艺、风俗等,也要有存在于竹简、木牍、帛、陶瓷、纸张、磁介质等载体上的各种文献,还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古建筑、古寺庙、古战场、古墓、摩崖石刻、碑刻、字画等。有实体的,有虚拟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3)收录标准要“专”。安徽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有关地方文化的文献资料的需求[5],只有这样,这个数据库才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数据库建设必须把握地域性这条主线,一定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安徽特色的文化资源予以收藏、整理、加工、入库。(4)收录时间要循“宽”。从时间上来说,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时期的资源都要收集,既应包括各类历史遗存,如谱牒文书、宗谱、族谱、古战场等,也应包括近当代的各种文化资源,如近年出版的《千年徽州梦》、《徽州访古》、《运漕史话》、《徽州往事》等图书及地方志、年鉴、资料汇编、演出录像、媒体报道等。

4统一建库软件和标准

建立安徽文化特色数据库,是多个单位分工协作的过程,必须确定各个子库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承担单位,选择适合的应用软件,制定和遵循数据库建设标准,对数据库的著录格式、分类体系、通信标准、元数据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评价标准等加以规范,以求得数据库的标准化。鉴于安徽省图书馆的安徽文化数据库已初具规模,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数据库内容,并给各共建馆一个机构帐号,用于各馆进行数据加工、制作和录入;二是遵循CALIS《特色库子项目本地系统基本技术规范》、《特色库子项目元数据规范相关规则》等数据建设规范和标引细则建库,不仅保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兼容性,而且便于今后与全国各高校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6]。

5科学设计数据库结构

一个好的数据库,结构框架设计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效果。根据安徽文化资源的类型,笔者提出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主体框架组成如下,具体栏目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修改。其中音乐舞蹈包括安徽各地的民歌、小调、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花鼓灯、傩舞等的曲谱和视频;戏曲杂技包括剧种介绍、演员小传、珍贵唱段的视频资料等;徽派建筑包括徽派建筑的介绍、图片和视频;工艺美术包括介绍安徽工艺美术的概况,各种工艺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艺术作品图片等;地方文献包括地方文化法规,以及地方志、家谱、谱牒、史籍文献、地方年鉴等;宗教民俗包括安徽境内的道教、佛教、各地习俗、庙会等地方性活动;安徽刻书包括可查看刻书家名录、藏书印鉴,可欣赏部分皖籍名家或皖人写版镌刻的墨宝手迹;历史资源包括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其活动、手札、手稿、文学作品、字画真迹图片等;历史遗迹包括安徽的历史遗迹、遗址、石刻、碑文等。

6坚持共建共享宗旨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要坚持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各单位要明确分工职责以及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本单位的优势。省图书馆不仅要进一步加快本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进程,而且要指导各个子库的建设单位开展工作。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重点做好资源收集,并协助图书馆做好建库工作。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具体分工,尽可能完备地收藏某一领域的文化资源,做好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通过目录、摘要及全文分级浏览方式,对不同的图书馆读者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资源拥有建设馆读者可以看全文,其它读者可以看摘要。同时,还可开展馆际互借和代查代检服务,满足更多读者的特定需求。

7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不同的资源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建库方法,如对于一些纸质资源,直接使用建库软件比较简单;对于一些戏曲唱腔等,需要进行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对于古民居需要进行摄录、照相、撰写文字、绘制图册。因此,加工人员除了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摄影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等。省馆不仅要组织开展专题技能和应用培训,同时要建立QQ群或论坛等交流平台,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讨论,共同提高数据库质量。

8加强资源宣传和用户培训

好资源必须要让人知道,有人来用。让人知道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它深入人心,让公众知道有这样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检索利用哪些资源。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人们都知道这个数据库后,就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会用户怎样使用,这样才能让这个数据库真正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发挥作用。(本文作者:章靖平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