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以文字为主,声音、图片和视频内容较少,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民族音像资料库》和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羌族图片子库》,全文比例较高。数据库均为汉文数据库,没有少数民族文字或语言数据库。各数据库重复性或相似性较低,主要有《西部大开发》《西部开发信息资源数据库》《民族相关文献信息特色库》《民族史研究文献数据库》和《古籍文献特色数据库》等。民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库途径主要是本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和馆外资料收集加工。一方面,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是特色数据库建立的基础。如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回族学》《西夏学》《宁夏地方文献》是在收集整理本馆馆藏中回族、伊斯兰、西夏、宁夏等地方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成,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民族音像资料库》是将珍贵的馆藏民族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建设;另一方面,馆外广泛收集是特色数据库得以充实和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如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特有民族研究数据库》相当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民族研究文献题录数据库》收集了我国少数民族研究及综合性期刊的大部分涉猎文献。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民族特色文献民间分布广和急待发掘的特殊性,深入民族地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料收集方式。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羌族文献数据库》课题组曾赴阿坝州,采集了大量与羌族相关的图书文献、图片、电子文献资料,拍摄、录制了大量照片和音频视频。
民族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量持续投入。依靠科研项目支持建成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快、质量高。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相关文献特色库》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英文简称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立项,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CALIS三期建设项目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立项、《康区藏族文献数据库》和《彝族文献数据库》获得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项目立项等。
民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1)数据库数据量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多数特色数据库数据量在几百到几千条不等,数据量达1万条以上的仅有4个,即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18061条),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特色数据库》(3万余条),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羌族文献数据库》(7万余条),《彝族文献数据库》(12451条);数据量在300条以下的多达6个,即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夏学》(229条),大连民院图书馆《中国共产党八十一件大事》(81条),《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导读》(88条),《中国少数民族辞书研究》(268条),《红山诸文化研究》(230条),《大学生素质教育必读书目》(225条)。(2)以校内自用为主,访问控制严格,主要是IP范围和用户认证限制。仅有14个对外完全开放,所占比例为43%。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均对校外读者访问实行完全限制的严格措施。(3)均为自建,没有发现共建的合作案例,即使是CALIS管理下的各个特色数据库项目建设,也都是在其“分散建设”的原则要求下进行。在共享方面,仅有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相关文献特色库》在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门户网站上共享,各馆之间没有建立任何直接共享渠道。(4)建库技术标准不统一,检索方式差异大。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大连民院图书馆主要利用清华同方TPI技术进行建库,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是利用杭州麦达数字图书加工系统进行建库。(5)特色数据库在各馆主页上的栏目名称不统一,未能很好地揭示“自建”和“特色”特征。栏目名称主要有“自建特色数据库”“特色资源库”“自建数据库”“本馆特色资源”和“本地资源”。此外,只有北方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在网站首页上给出了特色数据库详细列表,可直接点击访问,其他则需点击进入网站二级页面后才可访问到。(6)缺少宣传推广。通过对各馆主页上的图书馆简介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大连民院图书馆对其特色数据库进行了专门介绍。由于访问严格控制和共享不足,各馆特色数据库的外界认识极其有限。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民族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需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创新途径,以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1充分发掘自建特色数据库功能
首先,实现馆藏优化,使粗放型的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数字化和网络技术手段得以精细化配置、系统化整合、有序化整理和深层次加工。立足于有限办馆条件,以自建特色数据库为突破口,对馆藏特色资源采取优先和重点开发的灵活策略,跨越式地提升民族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其次,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传递网络化为优势,提高馆藏特色资源的利用率,使传统低层次服务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增值服务,更好地为民族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和保障。再次,扩大信息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泛宣传,发挥服务社会化功能,向人们展示绚丽的各民族文化魅力,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知识服务,实现民族高校与民族地方建设的双赢。最后,积极保护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中华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借助特色数据库可以实现保存的安全性和长期性,加工处理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存取共享的便捷性和稳定性等独特优势,有效实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民族文化源泉生生不息,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自信和自豪感。
2坚持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反对凭借主观意识、不切实际地盲目建库。科学制定特色数据库建设战略规划和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实施的合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讲究建库目标的现实性和措施的可操作性。善于吸取教训、总结和借鉴经验。坚持数据的准确、真实和权威。
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特色数据库存在的现实价值,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读者,是否对民族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有用,是否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味追求数据量上的高度和访问外观形式上的美感,全面、深刻、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才是我们获得满意的决定元素。
可扩展性原则。特色数据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
完善性原则。在内容上,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广泛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不断充实数据。在形式上,针对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注意加强图片库、音乐库、视频库等多媒体特色库的建设,努力填补民族文字和语言特色数据库的空白。
共建共享原则。民族高校图书馆在民族文献收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字处理、民族问题研究、民族教育职能上具有密切合作的基础,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上既可以分享经验,又可以直接建立共建关系。通过统筹规划、分工协调、分享成果的形式,增进共识、发挥优势、互通有无、降低成本,使各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产生集约化的良好效益。
尊重权利原则。尊重读者权利,满足读者需求,实行有效开放。特别要注意解决文献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归属问题以及数据库后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设计科学合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途径
科学制定项目规划,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管理、监督、检验等方面下足工夫,确保顺利实现建库目标。(1)确定主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选择与民族高校办学特点、学科设置、科研情况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密切关联的主题,突出专业性、独特性、针对性和实用性。(2)基础准备:确定建库人员分工和职责,在设备、资金、时间上给予足够支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建库标准、软件技术与平台。(3)资源收集:在馆藏特色资源选择、合作单位补缺和网络信息动态追踪等传统方式基础上,积极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现场收集。(4)加工建库:遵行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数据加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数据录入要求准确、及时和安全。(5)设计:建立高效的平台,在主页显著位置标志特色数据库主题,检索设置要考虑用户使用习惯,满足用户访问的直观、便捷和可操作性要求。此外,通过图书馆简介、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搜索引擎链接等方式,对特色数据库这一自主品牌进行宣传推广。(6)评价反馈:重视建库质量评价和使用效果评价,与读者建立互动机制,虚心采纳合理建议与意见。通过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了解数据库使用动态,包括读者的访问习惯和常用的信息类型。综合分析评价反馈内容,作为数据库建设和升级的决策依据。(7)调整完善:坚持特色库数据的不断修正、更新、充实与完善,推动文摘库向全文库转化,单一库向多子库精细化,以及文字库向图、文、声、像库多样化,尤其是要突破纸质文献扫描、拍照、录入的传统简单模式,加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加工。
数字化是图书馆变革的必然趋势,民族高校图书馆应适时抓住机遇,响应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号召,依托“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高效管理与共享平台,努力打造特色数据库文化精品名片,发挥其应有的特殊功能和社会价值。(本文作者:韦华昌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