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书籍设计发展阶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书籍设计发展阶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书籍设计发展阶段研究

摘要: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书籍设计的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人提出纸质书籍已死的观点,言辞虽然激烈,但其要义却是严肃的。麦克卢汉一语成谶。但是设计师们却通过变革,另辟蹊径,成功地为书籍设计找到了更加适合的方向。文章通过深入了解书籍设计的发展脉络,对各时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产生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梳理,总结和归纳了近百年国内书籍设计发展历程,提出了书籍设计的阶段划分理论,希望本文能有助于设计师们了解书籍设计发展史,把握书籍设计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书籍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设计;整体设计;编辑设计

书籍作为记录、存储、传承人类知识的载体,将文字、图形等信息汇集在一起,装订成册,叙述着人类的文明。书籍设计作为将文稿装订成册付之出版的一种视觉艺术,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视觉元素进行经营和对装订方式进行合理运用,进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书籍成为读者的精神栖息地。随着纸张制造效率的提高、印刷成本的降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设计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之迅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兴起,对纸质书籍产生了巨大冲击。有人认为电子时代的到来会导致传统纸质书籍的消亡。徐冰在首届钻石之叶展览①的开幕式中就纸质书籍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正处在一个‘读物’转型的时代——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转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纵观书籍设计在现代的发展,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主客观原因、标志性作品、产生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实践,认为其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书籍装帧设计阶段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将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引入中国。以此事件为起点,先后有一批知名人士的翻译国外著作到中国,或著书立说,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伴之而生的则是书籍设计的兴起,鲁迅、陶元庆、钱君匋等书籍装帧艺术家将日本和欧洲的书装方式及插图等介绍到中国,将国外现代设计的理念运用到书籍设计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特色,构建了现代书籍装帧的最初形态。伴随着中西阅读习惯的差异、中文字体和西式构图的冲突与消解,创作了一批富有新文化气息的书籍作品②。在封面设计中,陈之佛坚持采用几何图案与传统图案,同时借鉴了古埃及与古希腊的视觉元素进行创作,1925年开始,他为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生活书局的《文学》等刊物进行设计时,封面构图严谨、色彩浑厚朴实,图案精美且富有变化。1928年丰子恺等人为上海《新女性》杂志撰写的文章中,首次引用了“装帧”一词,与其同时使用的还有“装订”“装画”等词,这是对现代书籍设计的最早定义。“装帧”在出现之初的概念就是指书籍的装订方式和封面设计。“装”的本意是装订,“帧”的本意是纸张折叠成一帧,然后附上封面,即是最早装帧的概念。钱君匋先生也曾说:“三十年代的书籍装顿,一般指的就是封面,不涉及其他。”③此时的印刷技术比较简单,纸张种类也比较有限,另外在设计理念上也处于萌芽时期,书籍设计受技术条件和设计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建国后,中国书籍设计先后经历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创作兴盛期、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期、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期和90年代的蓬勃发展期,但是这期间的设计也都是以封面为主要设计对象的装帧阶段。装帧设计阶段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萌芽阶段,一批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将国外的设计风格引入中国,同时将传统的竖排改为横排,改变了我国几千年的排版和阅读习惯。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装帧设计”停留在封面设计上,封面设计成为装帧的绝大部分内容。装帧设计者进行封面设计及排版设计,始终停留在书籍的二维层面。

第二阶段:书籍整体设计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印刷手段也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纸张变得越来越便宜,最重要的是大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籍设计师们在这期间逐渐意识到当前的设计脱离书籍的内容,忽略了由内到外的整体化,仍然停留在二维层面,特别是停留在简单的封面设计上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许多设计师开始对包括正文在内的等信息文本进行全面设计,书籍设计由此进入到整体设计阶段。书籍设计开始展现出全新的态势:书籍设计的内涵不断扩大,从单一的封面设计逐渐地向整体设计延伸,从之前的封面设计逐渐延伸到封底、环衬、勒口、书脊、内文版式等的设计,也包括印刷材料、印刷工艺、特殊材料等。书籍设计师们运用整体的思维的方式,倾听作者写作意图,了解文字内容,从而进行理性的整理、周密的计算,通过精心的策划,运用设计的方法,精心关注每一个环节,并将形、色、味、声进行多向性介入,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对出版物进行把握和统筹,充分地扩展书籍形态设计的空间,形成了书籍设计的新语境和多元传播结构。设计者心中的“构筑物”,不仅仅是从封面到扉页到内文的逐页设计,而是将书籍看作一个整体,运用建筑和立体的概念完成整体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仍然把书籍装帧和书籍设计认为是一件事情,我认为是不贴切的,二者在内涵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其设计理念截然不同,书籍装帧是被动式的设计,设计师是美化封面的,书籍整体设计中设计师是主动参与的,是在对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设计。现代书籍设计师已不满足于传达书籍信息和内容本身,而将书视为雕塑作品或建筑。吕敬人先生率先将建筑的立体观念引入书籍设计,他提出:“(书籍设计)并非是书物的表皮化妆,也决不仅限于平面图像、文字、色彩的构成形式,它应该是营造一幢容纳文化的立体构筑物的建筑术。这里所指的并不是狭隘的构成术,而是构筑书籍这个六面体,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④他认为书籍设计是一件类似建筑的六面体的设计,是注入时间与“五感”的动态设计艺术,而不仅仅是对于封面的简单设计。比如其设计的《梅兰芳全传》,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外切口:向下捻开时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捻开时是他的舞台照,通过设计准确而直观地反映了梅兰芳先生的一生。从书籍装帧到书籍整体设计,标志着出版界围绕着书的设计出现了一种观念的变革,开始重视书籍外表和内在的关系。“最美的书”欧洲评奖委员会认为:“最美的书必须有合适的字体,以及包括扉页、附录在内的美观的版面设计;书籍的各个部分都要设计得适当和符合美学的要求,书籍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纸张、护封、封面、环衬和印刷等因素,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并在使用时感到方便。”由此,书籍设计不单单是信息储存的容器,做为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可供品味、欣赏、收藏的、具有独立文化艺术价值的实体。书籍设计师成为书籍的第二作者。对于书籍设计概念的争辩,其实质是提升思维方式、转换设计概念,同时书籍设计师加强对自身职责的认识。设计师应该以书籍设计为概念,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整体信息编排,突破出版业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模式,追求书籍艺术的美学意韵,进行大胆地尝试,实现从“装帧”到“整体设计”的跨越。

第三阶段:书籍编辑设计阶段

进入21世纪,先是电子书的兴起,后来是电子书阅览器(比如kindle)的入市,再到智能手机等移动端的兴起,迅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视屏信息。设计师们对纸质书籍的未来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在担忧之余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实践。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书籍的内容,使读者便于接收信息并乐于阅读,书籍设计师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渗透进书籍的所有过程,提出了编辑设计的概念。此处的编辑设计并不是指书籍中的文字编辑,而是指出版物在选题过程中或选题落实后,设计师和作者、编辑、出版社、印刷厂共同探讨设计的表现形式,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提出合适的信息结构的过程。导入编辑设计观念,设计师要了解当下和未来阅读载体(比如移动媒体)的特征和信息传达的特征,了解其他传媒领域知识,提升艺术审美,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主动对书的内容框架和信息结构提出建议和设想。编辑设计是书籍设计理念的重要发展阶段,是装帧设计和整体设计没有涉及的领域。编辑设计理念对书籍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设计的技巧和手段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把握书籍的整体创作维度,在书籍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应和作者、编辑共同将文字信息与视觉创造融二为一,摆脱设计只是为书美化的思想,完成从装帧设计向信息设计角色的转换。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像导演,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同时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内容的诠释。《北京跑酷》是一本介绍北京景点的书,设计师陆智昌将北京风光分成18个区域,组织了香港、汕头两地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将插图进行解构重组,结合矢量化的图表,将北京各区域的地域、位置、物象进行逻辑化、清晰化、趣味化的处理,通过视觉语言进行编辑,完全打破了传统旅游书一直以来图文并排的编排方法,注入了崭新的书籍阅读语言,赢得各层次读者的普遍欢迎和赞赏。这已不是装帧设计的概念,书籍设计师在这里和出版人成为共同创作者。编辑设计理念是中国书籍设计传承与创新应该具有的重要意识,是在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向前跨出的重要一步。设计师利用编辑设计理念,结合对未来阅读特征和信息传递特点的理解,为受众创造书籍的阅读之美。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也正也是因为电子时代的冲击,我们才看到了今天书籍设计焕发出了更加炫彩的生命力。

结语

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概括,提出“媒介即信息”⑤的理念,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以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整体来看,我国的现代书籍设计从最初的装帧概念到整体设计概念,再到编辑设计概念的产生,其外在因素正是媒介变化带来的结果,电子媒介的兴起发展对传统纸媒的生存带来的挑战,这是书籍设计变革的重要因素;从内在因素看,则是设计师们主动适应、主动思考的过程,设计师们的积极求变给今天的书籍设计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也引领了书籍设计的理论发展。从二维的装帧设计到三维的整体设计再到编辑设计,书籍设计经历了从平面到空间到多维的过程,设计师也经历了由美工到介入到全面参与书籍编撰的过程。时至今日,书籍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产品进行研究开发,书籍设计师则应该对书籍的整体物化空间具备全局观念和主动参与观念,作为书籍的总体验师,介入整个策划、设计、物质化、商品化的过程,对整个流程进行设计与管控,使书籍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给读者呈上一盘物质与精神的饕餮大餐。

注释:

①2012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首次大规模的国际艺术家手制书展览。

②郭恩慈,苏珏,编.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诞生[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74.

③钱君匋.书衣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④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60.

⑤(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出版者不详],1964:7-9.

作者:姜晓慧 单位:工艺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