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教士来华对书籍插图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教士来华对书籍插图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教士来华对书籍插图的影响

[摘要]明末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大量宗教画和书籍,他们以知识传教的思想,掀起了一场中西文化的交流活动。在大量复制宗教画作和出版书籍的过程中,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和西方绘画技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插图风格。本文从当时书籍插画的题材、绘画风格等角度分析了西画的影响

[关键词]传教士;木刻版画;插图

由于海运艰难,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并未带来西方印刷设备,传教所需大量宗教宣传品的复制和刊行,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复制宗教画、刊印宗教书籍、译著科技书籍的过程中,将西洋绘画的方法在国内传播,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了西洋风绘画这一特殊的现象,改变了插图的风格,丰富了明末插图的题材。

一、插图风格的改变

明清来华的传教士,大都具有绘画修养,不仅具有绘画的技巧,还有绘画的理论,例如在透视学、光影、色彩原理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他们在国内传教的足迹,也将西方绘画知识传播到中国各地,与中国传统绘画产生碰撞,促使中国画家接受西方绘画的部分观念或元素,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产生中西结合的新风格。在与传教士一起合作复制西方宗教画的过程中,中国画家们学会了使用焦点透视,改变过去中国画散点透视视平线在画面之外的传统,将视觉中心点移至画面之内,使远中近三个空间层次分明,从而使景物与人物的空间比例关系恰当,复杂构图的人物、景物的关系井然有序,开始注意光线和投影。明万历年之前,中国的木版画并不讲究光源和明暗变化,到了明末艾儒略刊行《出像经解》时,书中不少插图已经有了光源和投影,并且改变了传统单线白描的勾线法,使用一组组平行或者交叉的排线来表现面的转折和体积感。尽管中国的宗教版画是对西方铜版画技巧的借鉴和创新性的吸收,它在透视、明暗阴影、构图、人物比例等方面的局部变化,还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对入清以后中国绘画技法的丰富和西洋风格木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万历崇祯年间是中国木版画插图的繁盛时期,在空间、构图、人物动态等表达方面都能找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例如,与《出像经解》同时期(1637)刊印的《天工开物》一书,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书中总结了明代以前有关农业、工业、矿业、制造业的生产经验,记载了纺织、制糖、冶炼、造船、采矿、烧瓷、火药、兵器、纸墨等工艺的源流和方法,一一绘图说明。插图的透视关系准确,人物有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是西画的构图方式。这种西画风格的插图绘制方法,还被晚明的书商采用刊刻书籍以增加竞争力,在客观上帮助了西画在民间的传播,金陵派、武林派、徽派刊刻都有佳作产生。《环翠堂园景图》(万历年间出版),是金陵木刻版画代表作品,由画家钱贡根据实景绘制的长卷,徽州名刻工黄应组镌刻,画作全长1486厘米,高24厘米,是我国最长的版刻作品。其构图繁密,图中园林山水、建筑人物安排得疏密有致,显示出空间远近的变化,画中有人物三百多人,还有飞禽走兽、舟车道具等,以写实手法显示了园中复杂的建筑群和优美的环境。万历、崇祯时期的《西厢记》《金瓶梅》《隋炀帝艳史》等文艺小说、戏剧插图,人物姿态生动、比例结构准确,室内外景物、家具与人物的关系、比例等都能看见透视手法的运用。这种“仿泰西笔法”的绘画技法,在民间木版年画中也颇受欢迎,西洋画风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潮流。雍正、乾隆年间苏州木版年画出现了“洋风姑苏版画”,画面绘制技法明显受到西方造型因素的影响,使用西洋构图和明暗透视法,具有透视、阴影和排线三要素。郭味蕖在《中国版画史略》中说:“运用了西洋绘画中焦点透视法,并且利用细线分出印象浓淡,并显著地描绘阴影。”①

二、插图题材的丰富

1.宗教画的改作由于信徒人数增长,从欧洲带来的宗教画不够分发,那些带有插图的圣经书籍也大受信众欢迎,于是教会利用中国的雕版技术翻印宗教画和书籍,印制了大量的圣像和纪念张在领洗时分发。最早在国内流传的宗教画是《程氏墨苑》中的四幅圣经教义的插图。编撰者程大约是明代著名出版商和制墨家,他将利玛窦赠送给他的四幅铜版画《耶稣涉海》《圣母抱幼主》等收录进了《程氏墨苑》第六卷中,成为此书的一大特色。程大约因此书获得了商业竞争的成功,利玛窦也因此书获得了传教的成功,将《程氏墨苑》中圣像插图及文字解说作为最好的圣经教科书,其中刊刻精美的《圣母子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信徒对圣像的需求。之后,传教士们进一步刻印出版插图本圣经教义书籍,带有插图的圣经书籍非常实用,可以看图理解教义,所以插图书的需求量增大。江浙闽一带精湛成熟的图书刊刻技术,为已经熟练掌握汉语的传教士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发现最早的汉文天主教插图书籍是《诵念珠规程》,是利玛窦之徒罗儒望在南京工作期间于1619年出版的。书中有插图15幅,由欧洲铜版画改作而成。17年后,另一位传教士艾儒略在福建再次使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天主出像经解》(又名《天主降生纪略》)。书名中“出像”两字,显然是受到当时金陵小说“出像插图”的影响。书中有图57幅,将铜版画精细的网状线蚀刻线条,转化成细腻流畅的木板阳刻线条,既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又有木版画的特色。

2.宫廷战图和园林插图入清后很多传教士供职宫廷画师,南怀仁、马国贤、王致诚、郎世宁等人在宫中传授西洋画技法,并带领中国弟子们制作了大量的战争题材和园林题材的铜版画插图,其中著名的有《热河三十六景图》《圆明园图》《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等百余幅,深得皇帝喜欢。

3.译著科技书籍传教士们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很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著述,包括天文、历算、地理、美术、音乐等知识。被称为开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他们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著述了很多自然科学著作,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628年(崇祯元年),李之藻编印出版了《天学初函》丛书,“这是一部天主教义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丛书,共52卷,教义8种,各科学术20种”。②这些书中的插图,带来了很多西方的图像信息,例如熊三拔、徐光启合作的《泰西水法》,是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的专著,书中介绍各种水利机械的构造和原理;第六卷是图册,其中绘制抽水机的图纸,北京以南的良乡地区种水稻时,按图制造了恒升车、玉衡车、龙尾车三种取水工具,效果很好,可见插图绘制的精准。另一部《崇祯历书》,是明朝崇祯年间为修改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1629年徐光启奉命用西法改历,推举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成立“西局”,先后参与的有李之藻、王应麟、李天经等人,至崇祯七年(1634)成书,共137卷,书中配有各种天文测量仪器的插图和欧洲新的恒星图。初名《崇祯历书》,因明亡书未能刊行,清初更名为《新法历书》,后又改为《新法算书》,至1645年汤若望呈上《时宪历》才被颁行天下。1626年汤若望撰写的《远镜说》出刻,书中绘有望远镜插图,详细介绍望远镜的制造和功用。1643年与焦勖合作写成《火攻挈要》一书,专述西洋铳炮的制作方法,书中附有插图40幅。到康熙时期,为镇压“三藩之乱”,南怀仁又奉命铸造大炮百尊,并著书《神武图说》,以指导“神武炮”的用法。天启七年(1627),北京刊印了《远西奇器图说》一书,由传教士邓玉函口述,王徵笔述并绘图,是一部以图为主的科技工具书,全书共有复杂的机械操作插图60多幅,图有明显的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有些是自己创作,有些是临摹,临摹的部分也做了调整,人物的造型、俯视、道具等都换成了中国的,但是透视及动态还保留西方原著的特点。插图的绘制采用白描手法,比西方原著中的明暗画法插图显得简洁。有些插图没有配文字说明,但可以做到“览图自明”。在此书的基础上,王徵又和邓玉函、金尼阁、孙元化等一起编成了《新制诸器说》,书中绘制插图11幅,王徵加入自己发明创造的9种奇器:自行车、虹吸、连弩等。后来,王徵又著《额辣济亚牖造诸器图说》(“额辣济亚”即天主圣宠的意思),书中增加新器24种,如活台炮架、水轮自汲等。再后,他又写了《忠统目录》《两理略》,又增加新器24种。

4.舆图的绘制世界地图的传入,也是这次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玛窦是最早把世界地图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1583年,万历十二年,利玛窦将一幅世界地图用中文图注刊刻发行,题名《山海舆地图》,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被全国各地翻刻了33次。利氏版的地图将福岛子午线左移170度,使中国位于地图的中心位置,还介绍了地心学说,改变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利玛窦之后,传教士们继续绘制世界地图,艾儒略刻印《万国全图》及其他7幅外国地图,1623年与杨廷筠合作,刊印了介绍地理知识的《职方外纪》;1674年,南怀仁撰写了《坤舆图说》,这是为了绘制《坤舆全图》而写的书籍,书有上下两卷,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海外诸国的山川、风光、物产,书中《西洋七器图说》部分尤其精彩,介绍了西方古代文明,配有七大古代奇迹的插图。入清后毕方济、蒋友仁等也都刻印过《坤舆地图》,1760年,蒋友仁将《坤舆地图》进献给乾隆皇帝。除世界地图之外,传教士们还绘制中国地图。1655年意大利神父卫匡国所著《中国新地图集》出版,全集有地图17幅,包括中国全图和15省地图,书中还注明了刚由郑成功收复的台湾是福建省管辖。1701年,安多、白晋、雷孝思、巴多明等向康熙帝献上他们所绘制的北京附近地区地图。1708年,雷孝思、白晋和杜德美开始绘测全国地图,至1717年,他们向康熙帝呈献《皇舆全图》,原本共计120幅,后来由马国贤雕刻成44块铜板,成为日后绘制中国地图的基础。直到1842年,中国人刊刻了首部自己编撰的世界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之托写成,书中配有大量世界地图和各国地图,插图数量远远超过了《职方外纪》,还配有介绍西方科技的各种插图,图文并茂,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观。1848年出版了徐继畲所著《灜环志略》,介绍世界地郡。结语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华,由于海运艰难,并未带来西方印刷技术,他们在中国翻刻书籍主要使用的是木刻雕版技术。入清后马国贤入职宫廷画师,受命于康熙皇帝,研制铜版画技术,然后在宫廷传播,至道光前创作了大量的铜版画插图,但是此技术并未在民间普及。因此,在明末清初,天主教的来华传播主要是在书籍内容和插画题材,以及插画风格上有所影响,西方印刷技术并未对插图的出版起到普及的影响作品。直至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新教来华,才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印刷机,从而彻底改变了插图的印制方式,并导致了传统木版印刷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冯晓娟 连凯 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