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书籍设计中传统审美意象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书画所蕴含的审美意象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历史,由中国书画“气韵生动”理念而生发的中国书籍设计的书卷气贯穿始终。文章分析了传统书籍形态的演变历程,论述了书籍设计中对传统中国画意韵的传承和书法之美的体现,以期为具有创造性价值的当代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画汲取其他艺术范式如文学、诗歌、哲学中的养分,注重营造气韵之境,而中国书法则将对自然意象的体察融入文字图形。从古至今,中国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留下了无数精彩的作品。
一、传统审美意象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问都讲究“气”,中国书画中的“气”究竟属于精神还是物质范畴?实际上,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人类感知的生命感受力。这种不是来自内容而是来自形式结构的“气”,直接唤起、调动人的感受、情感和力量[1]。中国画一向以诗性朦胧与高度形式化的无间性为气质构成,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综合吸收其他艺术范式如文学、诗歌、哲学中的营养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智慧,是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范式之一。在其精神结构中,中国画的最高原则——气韵之境,正是老庄思想的体现[2]。今天的书籍设计承载着中国画深厚的审美之道,让读者在流动的视线中感悟到“气”的运动,其空虚灵动之美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全新阐释。书卷气使书籍设计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气韵生动为第一要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这是在可感的形质中追寻心灵的感受。中国画精炼的艺术内涵并不依附于物象之上,其本身的形式美、意境美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共鸣[3]。中国美学注重“气韵生动”“观物取象”,可以说“气韵生动”是艺术心境的最高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书籍设计中的书卷气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象高度融合。中国书籍设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体现了东方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书籍设计逐步形成了质朴、典雅、适用于东方文化的特有形式。中国古籍崇尚雅致的书卷气息,清初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道:“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应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是一种文化的书香秀色,即体现为“知性”的象征[4]。中国的书法、绘画都体现出东方文化韵味。继承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进行复制,更要创新。在数千年书籍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前人在自我修正中逐渐完善方法,在不同时代寻求美感与图式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书籍设计艺术一直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着[5]。
二、书籍设计的形态演变
书籍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经典书籍设计会永存世间。书籍设计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中国书籍经历了简策、卷轴装、折叠本、经折装、册页型、线装等形态。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发展阶段,也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拓展并美化了线装的形式与材质,具有浓厚的东方审美意趣和书卷气韵。传统书籍形态通过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的结合,产生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当下,拓展和创造新的书籍形式成为设计者思考的主题。如《四库全书》书函、《二十四史》藏书柜、《周易本义》书匣等,书籍形态之多样、图像文字语言之奇妙、装帧手段之独特,都体现出东方文化韵味。中国的雕版印刷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设计师构想还原中国传统印刷物的形态,如《千字文》(图1)设计了模拟雕版印刷的封面、封底,同时改进了中国古籍夹板装的形态,用皮带穿过封面、封底,形成如意扣,皮带与木质夹板形成了材质对比。再如《怀袖雅物》(图2),这套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扇子文化,设计者吕敬人抱着严谨的心态去创作,对扇子图形进行解构与重构,强化扇子制作过程的视觉化阅读,使读者深入了解造就中国扇子之美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并且详细解读了古典扇子的制作过程。设计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融合为宗旨,用古朴、富有质感的材质作为纸面载体。全书流露出浓郁的书卷气息,古线装、经折装、筒子页、六合套等传统书籍形态是本书装帧设计的基础,同时设计师不拘泥于原有模式,进行了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中,大量图籍、书画的各类包装,不论是宫廷的缜密华贵还是民间的粗犷古朴,都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心理和讲究实用功能的设计智慧。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留恋那种洋溢着浓郁书卷气息的书香余韵。设计者对传统书籍形态的拓展和创新,使中国古代书籍文化散发着无穷魅力。
三、书籍设计中对中国画意韵的传承和体现
中国画的意境,“意”更多在于艺术层面的解释,“境”更具文化层面的含义[6]。中国书画艺术强调“气”的感悟,意在传神,重在表现。意境可以体现为厚重、苍劲、淡雅、空灵、简逸等,中国文人画侧重于抒情性,注重本体性情的流露。所谓“大象无形”,“象”是指心象,是对物象的“意”的延伸以及神韵的拓展。当代设计师要写时代之象、造时代之境,借古拓今。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气韵等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中,是设计师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意韵的体现。传统中国画意韵赋予了当代书籍设计以新的生命力,出新意于法度中,这是中国书籍设计的融合发展之路。设计师将现代艺术观念与中国画审美意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书籍设计,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叶浅予、林风眠、黄苗子、廖冰兄、闻一多、巴金、陶元庆等艺术家及作家投身于书籍设计的艺术活动中,他们不仅在文学、绘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设计领域同样富有创造力。其设计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博采众长,注重中西融合,既保留传统文化意韵,又反映出当时西风东渐的时代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海粟、傅抱石、古元、吴作人、黄永玉等一大批画家,为新中国的书籍设计了许多优秀的封面,整体水平非常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图3)。此外,还有一批书籍设计者,如袁运甫、曹洁、余秉楠、张守义等,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图4)。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书籍设计的中坚力量,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当代书籍设计师,如吕敬人、朱赢椿、陈幼坚、宁成春、毕学锋、袁由敏、成朝晖等在中国书籍设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书籍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影响了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创作,开创了传统书籍设计的新纪元。特别是吕敬人、朱赢椿等对传统中国画意韵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代中国设计师一方面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在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同时,不忘中国绘画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探索运用东方式的设计理念、造型体系和工艺语言,实现艺术创新。中国画意韵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设计师要准确把握设计主语,构建出中国书籍形态的现代语境,不断提高审美品位,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四、传统书法之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古人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中国书籍设计应体现出含蓄的书卷气息。中国人自古崇尚美,在书写中把文字当作美的符号和精神寄托,由此孕育了中国书法文化。书法的精神内涵和中国文化内核是一致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灵感源泉。书法是极具艺术魅力的线条,近代中西方艺术交流中,不少西方艺术家借鉴中国书法的运笔和创作理念,将其运用到西方绘画和设计中。中国书法是抽象艺术,善于化天地万物于无形,然后将之纳入点画、布白,从中可体察到无形的精神气息[7]。书法讲究主观的气势、力度和客观的笔、墨相融合,在书写过程中将创作者的思想表现出来。丰富而流动的线条、抽象而玄妙的布白、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以“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来评赞汉字之美。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之一,丰富的字体使其拥有多元的面貌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得益于以象形、会意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和书写工具毛笔之独特表现力,呈现出顿挫与飞动的气韵之美。在众多书籍设计中,不乏将中国书法、汉字作为设计元素符号的成功案例,视觉效果突出、醒目。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学、绘画等有着相通之处。如刘晓翔设计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图5)是一本书法教材,设计者将篆书字体放大,抽象的字形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体现了中国书法线条浑厚饱满的特点,兼具汉字的抽象美感与现代设计风格。又如设计师成朝晖设计的《读马凯先生诗词》(图6),将书法与墨韵结合,使诗词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小巧的形态、素雅的色调,流露出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书卷气息。
五、结语
在当前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设计者要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对传统书籍设计语言进行传承和创新,注重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如绘画、书法、音乐、雕塑、建筑、戏曲等。在书籍设计领域,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增强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49.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品格与意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1.
[3]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形神与笔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3.
[4]成朝晖.书籍装帧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5.
[5]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
[6]许江.国美之路大典·中国画卷·立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231.
[7]王冬龄.书法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87.
作者:徐新红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