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古籍哮喘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古籍哮喘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古籍哮喘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古典方剂574首,使用药物共计4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为杏仁、麻黄、半夏,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肾为主,最佳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与杏仁,关键核心药物组合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结论古代治疗哮喘的方剂以止咳平喘、燥湿化痰为主,其用药针对性强且具有规律性,为现代临床用药的传承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哮喘;用药规律;中医古籍;数据挖掘

哮喘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古代医家对此病研究历史久远且经验丰富,其中哮证指发病时喉中出现哮鸣音,喘证指气息急促,严重时出现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的特征[1]。有关哮喘的记载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并未明确提及病名,但对其症状及病因进行了描述,为后世医家研究奠定了基础。宋代《针灸资生经》中最早有了哮喘之名,且首次将哮与喘分别称呼,到金元时期初次将哮喘作为单独的疾病名称[2]。古代医家创制出各类治疗哮喘的中药方剂,但由于中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不利于从中择优选择更为合适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哮喘病古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究其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通过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数据库中有关哮喘的中医古典方剂,检索关键词包括:“喘咳”“喘逆”“喘促”“喘息”“喘呼”“喘鸣”“齁喘”“水鸡声”“哮”“哮病”“哮吼”“呷嗽”“咳而上气”“哽气”“气喘病”“吼病”,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逐个筛选。

1.2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纳入数据库中含有上述关键词的相关古典方剂条文;各种剂型如汤剂、丸剂、膏剂及散剂均纳入;方剂同方但不同名时只纳入1次;方剂同名但组成相差3味及以上者均纳入;方剂同名且组成相差不足3味者,选药物组成较多者纳入。2)排除标准:方剂为单味中药者;方剂组成不完善者;药物组成相同及相差甚小的方剂;符合上述检索关键词要求但疾病描述不符合者(如肺胀、惊风等);方剂主治病症过于复杂繁多,对哮喘病的针对性不强者。

1.3数据处理

通过上述筛选条件进行古方录入,录入过程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中药别名大辞典》[4]《中药大辞典》[5]将录入的中药名进行统一规范整理,完成后由另1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

1.4数据分析

通过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功能,将所收集方剂以Excel形式导入,对其进行分布统计、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其卡方检验、聚类分析、方剂树及复杂网络分析[6]。其中分布统计依据纳入研究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排序;属性分析包括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的出现频次;关联规则分析指从所研究的数据集中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性,形成A→B的表达式,其中A表示此关联规则的前件,B表示后件;卡方检验用以推断两个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从而比较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聚类分析则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一些自然的分组(簇)使得簇内的相似度大,簇间的相似度小;方剂树分析则通过众多方剂繁杂无章的变化,找出方与方之间的共性,从而建立一种从基本方到派生方的树形关系;复杂网络分析通过对中药网络图中的边权重进行调整,从而得到关键的核心药物组。

2结果

2.1药用频次

所纳入的574首古方中共使用药物410味,在对药用频次统计时,将对结果影响较大且无特殊意义的中药“甘草”予以剔除,其总频数共计4567次,其中,杏仁、麻黄、半夏使用频率最高,其排名前15的中药使用频次情况见表1。

2.2药用功效

通过统计分析,其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用功效为止咳平喘,其次为燥湿化痰。其排名在前13的药物功效见图1。

2.3药用属性

2.3.1四气分析见图2。古方治疗哮喘的中药以温性最多,使用1615次;其次为寒性,使用673次,微寒529次,平526次,大寒、大热药物使用较少。

2.3.2五味分析见图3。古方治疗哮喘的中药以辛味最多,使用2232次;其次为苦味,使用1586次,甘味1573次,酸味、咸味药物使用较少。

2.3.3归经分析见图4。古方治疗哮喘的中药归经以肺经最多,使用2912次;其次为脾经,使用1570次,胃经1171次,肾经994次,心包、三焦经使用较少。

2.4药用关联规则分析及χ2检验

见表2。通过平台进行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强关联规则分析,对置信度、支持度进行调节,得到置信度大于60%,支持度大于5%的配伍药对,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用以判断所得药对组两者之间的吻合程度,其中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关系密切,上述配对结果P值均小于0.05。

2.5药用聚类分析

通过平台对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其中顶端横坐标为距离,右边纵坐标为变量,从左向右每一条横线的右侧为1类,以分组距离大于13作为中药聚类分类条件,可将其分为5类常用中药,其中第1类:杏仁、麻黄;第2类:半夏;第3类:人参、五味子、桂枝;第4类:陈皮、茯苓;第5类:桑白皮、紫苏子、桔梗、款冬花、紫菀、川贝母、麦冬。结果如图5所示。

2.6方剂树及复杂网络分析

依据方剂树树形分析的基本原理,从方剂树的分叉处进行截取作为其治疗哮喘的“基本方”,通过分析可知其“基本方”为:麻黄、杏仁、半夏、款冬花、紫苏子、桑白皮、黄芩、白果、甘草。通过平台对方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将边权重调整为110,以提取古方中治疗哮喘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显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为核心药物组合,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如图6所示。

3讨论

哮喘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责之于外因、内因两部分,外因为气候、饮食、活动、情绪等多个方面,内因为肺脾肾脏器功能不足,以致气机失调、痰饮留伏[7]。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哮喘的中药其归经以肺脾胃肾居多,与古代医家对其内因分析结果一致,具体表现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袭肺,气机不畅,发为喘咳气逆,脾气不足,气血乏源,津失输布,因母病及子,则肺亦病,进而肾气不固,肾不纳气,开阖失司,痰浊上泛,发为哮喘[8]。从上述中药使用频次及中药功效频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古代哮喘以痰热型居多,治以化痰止咳平喘。从中药性味分析来看,温性、辛味最多,以半夏为主,治以燥湿化痰平喘,符合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原则,且药物的性味可由其作用于人体时所出现的反应来分析总结[9]。李竺[10]认为哮喘的发生为宿痰伏于肺中,加以情志、饮食、外感等多种因素而致喘咳气逆。张新菊等[11]认为痰浊为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正如朱震亨所说的“哮病专主于痰”及明代秦景明所说的“哮病之因,痰饮留伏”,加之哮喘以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咳嗽、气促等症状为主,故功效治以化痰止咳平喘为主。研究发现,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够拮抗组胺,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12],该功效中药频次以杏仁、半夏、桑白皮、紫苏子居多;此外利水渗湿功效频次较高,正如清代李用粹所说的“积饮不散,亦能变痰”,通过利水以防止痰变引发哮喘,该功效药物以茯苓居多,其既具利水渗湿功效,同时还有健脾作用。从中药配对来看,麻黄-杏仁、桂枝-麻黄重在解表宣肺平喘,川贝母-杏仁、款冬花-杏仁、紫菀-杏仁重在化痰止咳平喘,石膏-麻黄、石膏-杏仁重在清泻肺热平喘。从聚类分析来看,第1类:杏仁、麻黄针对表证,且解表药能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13];第2类:半夏辛温以燥湿化痰;第3类:人参、五味子、桂枝重在补虚,第4类:陈皮、茯苓治以利水渗湿健脾,第5类:桑白皮、紫苏子、桔梗、款冬花、紫菀、川贝母、麦冬从肺论治以止喘咳。从方剂树“基本方”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核心药物可知,其由古方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及二陈汤化裁而来,其中定喘汤源于《摄生众妙方》,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兼具发汗解表,白果敛肺定喘,兼具化痰之功,与麻黄相配,使得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杏仁、半夏、紫苏子、款冬花止咳化痰,以增强平喘之功;桑白皮既泻肺火又泻肺中水气以达平喘之功;甘草调和诸药[14]。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温通宣畅以治咳喘,石膏可清泻肺热,与杏仁合用可达清肃之效,与麻黄合用可达宣降之功,甘草和中益气[15]。二陈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半夏与陈皮合用以增强理气燥湿化痰之效,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加甘草以益气健脾,止咳化痰,方中诸药合用以达理气燥湿化痰之效[16]。临床研究发现,二陈汤治疗哮喘可明显提高免疫及改善症状,其有效率达95.3%[17]。现代药理研究发现[18-20],麻黄能抑制过敏介质及其递质的释放,白果对呼吸道多种感染均具有抑制效果,紫苏子不仅能扩张血管,刺激汗腺的分泌以促进发汗,而且对支气管痉挛也有疗效,半夏具有镇咳及抑制腺体分泌的效果,款冬花中的甾醇类等具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桑白皮中的黄酮类等具有抗炎、抗菌效果,杏仁对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石膏起到抑制过敏及炎症反应的功效,茯苓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陈皮中的柠檬烯具有祛痰作用,鲜陈皮煎剂能够扩张气管。综上所述,古代哮喘以痰热证居多,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涉及病位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临床应从寒热、虚实及所属脏腑进行辨证治疗。本研究借助数据分析平台对古典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多方面对其古方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成作出推理,符合相关中医理论,为临床治疗哮喘及临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任园园 汤玉梅 吴振起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