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据挖掘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用药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据挖掘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用药规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据挖掘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咳嗽用药规律。方法: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相关文献,收集文献中药物及其剂量齐全的处方,录入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归经及分类规范后,使用Excel2007、SPSSStatistics21.0、SPSSModeler18.0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156首方剂中共含中药171味,用药频数共计2033次。171味中药中,频数≥24次的中药共26味,排名前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171味中药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胃经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9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0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用药规律;数据挖掘;久咳;内伤咳嗽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refluxcough,GERC)为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目前,GER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微吸入、咽喉反流和神经反射相关[2]。GERC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西医治疗该病常予以制酸药、促胃动力药,短期疗效显著,但停药后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不佳[3]。中医并无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名,根据咳嗽或伴反酸、呕吐等主要症状,可将其归于“久咳”“内伤咳嗽”“胃咳”等范畴。《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之状,咳而呕……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描述了胃咳的症状,并指出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与肺胃关系密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载:“五脏皆禀气于肺,肺感微寒则咳嗽也……邪动则气奔逆上,气上则五脏伤动,动于胃气者,则胃气逆而呕吐也,此是肺咳连滞,气动于胃而呕吐者也。”表明咳嗽可致胃气上逆而引发呕吐。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病(咳嗽)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与GERC的胃脘胀满、胃灼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相似,阐明了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咳的机制。《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若脾胃功能失调,水饮代谢失常,累及于肺,亦可引起咳嗽。以上论述均强调咳嗽不离肺胃的观点,胃气以通降为和,肺气以肃降为顺,两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任何邪气致胃失和降,均可致肺气上逆作咳。中医擅于应用病证结合论治疾病,近年来诸多临床试验证明中药治疗GERC疗效较西药更加明显[4-6]。各医家辨证论治GERC,结合个人经验拟方,用药同中有异或迥然不同,为系统客观地总结中药治疗GERC的临床经验,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该病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已公开发表且可浏览内容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具体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相关内容,选择运用中药治疗GERC的文献,文献治疗方案可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或为中药+西药组和西药组,或为纯中药治疗。

1.2处方来源

不同文献中相同处方(药物及剂量完全一致)仅记录1次;文献明确表明处方经临床应用有效,且处方内药物组成及剂量齐全;排除单味药处方。将筛选所得处方复制并粘贴至Word2007中。

1.3数据处理

将处方中的中药名称、归经、分类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新世纪第4版《中药学》[7]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8]进行统一规范,比如乌贼骨录为海螵蛸,大贝录为浙贝母,炙甘草、生甘草录为甘草等,规范后录入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2007对药物、分类和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将同一味中药的不同归经分别统计入内),SPSSStatistics21.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SPSSModeler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结果

符合标准的文献共98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其中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54篇(含方剂67首),临床经验验案类文献44篇(含方剂89首),处方总计156首,含171味中药,频数2033次。

2.1频数分析

(1)单味中药使用频数统计频数≥21次的中药共有27味,累积频数1315次,占比64.68%。频数前15位的药物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桔梗、海螵蛸、枳壳、党参、苦杏仁。单味中药频数≥21次的中药见表1。(2)中药归经频次统计统计结果显示,171味中药归经累积频数共计5766次。归经较高的前5类分别是肺经、脾经、胃经、肝经、心经,累积频数4755次,占总频数的82.47%。归经频数统计见表2。(3)中药分类频数统计对171味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共有17类,使用最多的为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别为28味、26味),156首方剂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分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其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解表药,此5类药累积频数达1510次,占所有药物累积频数的74.27%。见表3。

2.2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如果药物出现频数小于处方总数(156首)的15%,即频次≤23次,或低于总频数2033次的1%,即频次≤20次,为小概率事件,予以排除[9],不计入高频中药统计范畴。采用SPSSStatistics21.0对使用频次≥24次的26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出9个聚类群。类1:陈皮、半夏、甘草;类2:旋覆花、代赭石;类3:柴胡、白芍;类4:茯苓、白术、党参;类5:黄连、吴茱萸、瓦楞子;类6:黄芩、干姜、枳实;类7:枇杷叶、紫苏子、厚朴、枳壳;类8:紫菀、百部、桔梗;类9:苦杏仁、浙贝母、海螵蛸。见图1。

2.3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Modeler18.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数≥24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建立“源→类型→Apriori”的关联规则数据流。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2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5%,最大前项数为5,挖掘常用方剂的潜在药物组合,共计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0个。药物组合的提升度均>1,说明这些药物组合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10个核心药物组合的统计结果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治疗GERC的常用药物、药物归经和分类规律,频次前15位的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桔梗、海螵蛸、枳壳、党参、苦杏仁,这些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调肝养血、降逆止咳、制酸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治疗GERC的药物中,归经以肺、脾、胃为主,表明GERC主要与肺、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药物分类频数前3位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说明GERC病理因素分虚实两端。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涉及气逆或气滞。结合归经及常用药物分析,可知该病病机主要为肺胃气机上逆或脾胃气滞。《景岳全书•咳嗽》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强调咳嗽为肺之病变。《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灵枢•经脉》亦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说明肺、胃在经络上相互联系。依据五脏一体观理论,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可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相互影响,若胃气上逆作呕,可引动肺气上逆作咳,终致肺胃气机上逆。正好契合该病胃失和降、肺气上逆的病机。通过对治疗GERC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9个聚类组合。类1为陈皮、半夏、甘草,具有燥湿化痰、健脾和中之功,用于治疗脾胃失调、痰饮犯肺证;类2为旋覆花、代赭石,具有降逆化痰之效,适用于治疗痰阻气逆证;类3为柴胡、白芍,具有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之功,用于治疗肝虚气郁证;类4为茯苓、白术、党参,具有益气健脾之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类5为黄连、吴茱萸、瓦楞子,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制酸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肝火犯胃证;类6为黄芩、干姜、枳实,具有燥湿化饮、行气消痰之效,适用于痰气互结痰明显者;类7为枇杷叶、紫苏子、厚朴、枳壳,具有行气除满、降逆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痰气互结气逆明显者;类8为紫菀、百部、桔梗,具有宣肺止咳化痰之效,用于治疗肺气失宣而咳嗽;类9为苦杏仁、浙贝母、海螵蛸,具有止咳化痰散结、制酸止痛之功,适用于肺胃郁热而咳嗽者。通过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得出10个治疗GERC的核心药物组合。其中规则3(吴茱萸、黄连)是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火犯胃所致嘈杂吞酸、呕吐、口苦等;规则8(茯苓、陈皮、半夏)乃二陈汤主要药物,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所致湿痰证;规则1、2、4、5、6、7、9、10这8个药物组合,涉及黄芩、甘草、半夏、党参、干姜、黄连6味药物,可视为半夏泻心汤主要组成成分,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肠胃不和证。综合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结果可以看出,中医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GERC。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得出中医临床治疗GERC的常用药物、核心药物组合及不同病机常用药物群,可为临床医生治疗GERC提供用药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2]陈冬,胡志伟.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4):16-19.

[3]姜先亮.自拟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89-91.

[4]程序,廖成荣,李东方,等.安胃止嗽煎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8):908-909.

[5]武小雷.肃肺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疗效及对咳嗽生命质量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周忠辉.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4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4):254.

[7]钟赣生.中药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3-441.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9]于睿,郭鹤,郑一,等.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肺癌用药规律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4):29-32.

作者:王玉 朱慧志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