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审计抽样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抽样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进行的一项审计工作就是审计抽样,但通过抽样选取的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审计人员用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将这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就必须合理的运用审计抽样,从而防范和控制审计抽样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探寻新的审计抽样方法,将审计抽样风险降到更低的水平,也将是审计中要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审计;审计抽样;控制
1引言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可靠的审计报告,能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同时会影响投资者作出相关决策,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抽样是审计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应用审计抽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审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而随着数据式审计概念的提出,尽管目前业内人士对其理解不够成熟,具体如何实施,也在不断的探索,但是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成熟,遭遇瓶颈,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审计技术的曙光,逐步引领审计理论的完善与审计实务工作的进步。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会在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启发下,不断适应和进步,其应用也会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2审计抽样概念和审计抽样风险
2.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总体中选取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来实施审计程序,其中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据此推断总体特征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统计抽样法,是通过使用统计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根据随机原则选取样本,然后根据样本得出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统计抽样法是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保证选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抽样风险。统计抽样法可分为属性抽样法和变量抽样法。非统计抽样法又称判断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和以前工作积累的经验,从总体中选取样本,并根据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非统计抽样法虽然不如统计抽样客观,不能保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准确性,但如果审计人员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只要运用得当,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2审计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与详查法不同,这个过程必然导致误差的产生,换句话说,抽样风险必然伴随着审计过程中审计抽样的运用而产生。所谓抽样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相同的审计程序而得出的结论。在进行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都会用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两种。信赖过度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会直接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尤其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增加样本量,对审计结果虽然不会造成影响,但会因此增加很多审计工作,影响审计效率,增加审计成本。信赖不足风险通常是由于审计人员没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因过度谨慎而造成的。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就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误拒风险,就是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误受风险,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误拒风险则可能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总之,只要存在审计抽样,就会存在审计抽样风险。
3审计抽样风险的控制
3.1正确处理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审计效率是高还是低,与审计人员所花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来说,所花时间越短,审计效率越高。而审计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一般审计效果就越好,但是样本规模过大,花费的时间成本就会过高,审计效率下降,而样本规模过小,审计速度提升,审计效率得到了提高,审计效果却因此下降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衡量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提高审计效率。
3.2审计人员自身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审计过程中,前面提到的四类审计风险难以全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首先,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应当充分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了解越详细,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将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还能够提高审计过程中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其次,根据总体,通过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适合的样本规模,并选择合适的审计抽样方法,最后选出用以推断总体的样本。审计抽样风险大小,会直接受到样本规模的大小的影响,二者呈反比关系。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小,反之亦然,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小,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大。因此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样本规模,保证既不会因为样本太小,难以推断总体特征,增加审计风险,也不会因为样本太大,工作量太大,降低审计效率。然后,用某种审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最后,抽取样本后,要对抽样的结果进行评价控制。审计人员要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来确定样本的误差,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审计工作的影响等,再根据样本误差来推断总体误差,并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国家政府出台了各种新政策,审计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理念,学习必要的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业务知识,提高审计的技能,提高审计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确保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保持职业道德精神。
3.3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进行审计抽样,由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审计人员要根据所抽取的样本所得出的结果,来合理地推断总体特征。“推断”的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个误差会因每个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同而不同,这样就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审计抽样的方法,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非统计抽样中,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大小以及在评价样本结果时,靠的是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统计抽样虽然选取样本时采用随机方法,但一定那个程度上,审计人员也需要做出专业判断。因此,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审计人员要利用自身不断提高的专业素质来进行职业判断,根据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的特征,来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大小,以尽量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3.4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
审计抽样是审计的一个环节,为了降低审计抽样风险,就要从整体上降低审计风险。为了控制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内部的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内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人进行实地审计工作,有人负责监督审计过程,有人在审计报告完成后进行审核,这样不仅在出了问题时,能够分清责任,从而及时解决问题,还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提高审计效率并降低审计成本。因此,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十分有必要。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范围很广,涉及到各个行业,审计人员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在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下,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以及恰当的业务指导。例如,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做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顾问,帮助审计人员做出更专业的判断,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3.5改进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工作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需要进行改进,出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却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被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审计风险模型肯定也会不断改进,审计抽样风险作为其中影响的一个环节,肯定也会因为理论的发展,审计模型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审计抽样方法,降低审计抽样风险。
4结束语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进行审计抽样。样本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样本规模太大,会造成审计效率低下,样本规模太小,又不能用于推断总体特征。因此,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还能降低审计抽样。审计抽样的存在,必然导致审计抽样风险的存在。在履行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审计抽样过程,以降低审计抽样风险。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在浩如烟海的电子数据中,如何通过恰当地确定审计样本,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抽样风险、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甚至是更低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吴蕾.试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J].新经济,2015,(Z1):114-115.
[2]苑莉,张荣.审计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02):53-54+70.
[3]刘文清.规避审计抽样风险提高审计服务质量[J].经济视角(上),2008,(09):60-61.
[4]刘秋明.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02):16-17.
[5]刘亚楠.浅析审计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J].财会通讯,2011,(10):100-101.
[6]刘三昌.对审计抽样风险控制的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7,(02):126-129.
作者:焦憨憨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