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物业服务企业审计风险意识培养及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物业服务企业审计风险意识培养及防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物业服务企业审计风险意识培养及防范

摘要:目前随着楼市的不断上涨,楼盘开发越来越规模化和集成化,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意识不断发展,其中审计作为防微杜渐的职能部门,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而其承担的审计风险已成为物业企业管理风险中重要也是最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本文从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着手,分析了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的各项审计风险,并结合物业企业实际,提出如何树立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积极防范该风险,有效促进企业的合法管理,保护企业利益,维护审计工作者的自身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风险意识;风险防范

随着社会对物业行业提出的服务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承担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企业持续经营需要经营审计考核、企业改制需要审计监督、领导干部任命需要任期审计、离任审计和廉洁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效能监察、合规管理、巡视巡察,专项督察等等都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支持和参与。现有形势下,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在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审计任务中,审计人员所承担的审计工作越来越繁重、职责越来越重大,与之俱来的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以来,审计人员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聚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既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又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重点工程审计、涉及民生发展问题的专项审计、各级巡视巡察、各级组织的专项督查、审计等提供大量的线索来源对广大公职人员、企事业领导干部、企业高管的违法违纪的查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发了强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这其中的很多成绩都是审计人在繁复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的辛苦工作而提供的线索和角度,正因为有了审计人员的辛勤努力,才有各种腐败问题的查处,才挽回了很多经济损失,才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提供了线索,但是与之俱来的是不断增大的审计风险也伴随其中。

一、物业服务内部审计的风险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一)物业服务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物业服务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而事务繁杂。正是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物业企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为人服务,所以责任重大、不容疏忽,相应的就存在各种风险。与之俱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为企业服务的职能和专业机构,就应该尽量帮助企业规避其中的风险,从而降低审计自身的审计风险。物业服务企业审计风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物业服务企业的经济责任主体众多,涉及的经济关系较为复杂,绝大部分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打交道,为高效运营,实行企业目标,物业企业的日常业务在法律边缘游走,应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俗语,因此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多,相应的企业承担的法律风险就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运行和持续发展。在审计过程中,这种责任的存在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就高,因此审计责任相对较大;第二,物业服务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风险是没有办法回避和消除的,它受审计人员的学历学识、工作经历、职业经验、社会环境等等的影响;第三,每一个物业服务企业的审计人员面临的法律风险是相对的、可变化的,跟审计事项本身所处的时间、环境及审计活动相对人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社会环境风险、企业运营风险、廉洁目标风险等;第四,物业服务企业的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对现实环境因素的观察、对具体经济环境因素的事先预测和把控,对国家政策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风险的强弱大小,但无法完全消除审计风险的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专门服务、特约服务。一般来说,物业管理服务指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公共性服务。物业服务约定的公共性服务,也就是公共服务。物业公共部分的服务主要包括房屋共用部位的维修、养护与管理;房屋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与管理等等相关服务。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繁多、企业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相对较多。相应的在审计过程中,为企业规避风险,和这种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使所在的物业企业合理、合法、高效运营就成为审计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服务项目繁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事儿最重要,责任划分也最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产生风险;二是物业服务企业大多规模小、专业人员少,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内部管控措施和制度的落实或者有制度不落实不实行,制度没有深入心里,管理者缺少预防发生意外事故的各项措施,个别岗位员工法律意识淡薄,不规范操作行为仍然存在,不按照经营规章制度执行,搞变通、小动作不断等等,势必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成为潜伏的审计风险因素;三是审计人员在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案例不足,当审计风险发生后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合理的补救手段,致使风险点增大;已经发生的违法乱纪事实,限于各种因素的关系,审计工作比较困难,因此而给审计人员带来各方面的责任压力;四是审计责任的认定存在一定盲区,具体什么事项应该审计人员承担责任,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目前没有具体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性文件界定。这种责任是审计人员职业技能不足造成的还是职业经验不够带来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的剖析和了解。五是企业领导的频繁更替、调换和随之而来的相关制度和具体规定也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这种变化给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造成企业和业主之间针对相关利益体产生矛盾的时候或者找不到相关责任方的时候,业主都会将矛头指向为其服务的物业公司,诸种因素成为潜在的风险点,同时也给企业审计认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造成在审计项目或者审计实务查证过程中审计人员判断标准不统一,而带来非人为失误,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物业服务企业如何有效进行经营风险防范,确立审计风险意识,做到审计风险最小化

物业服务企业应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为核心,通过推行规范企业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制度建设,法律防范意识防范为主导的制度建设和落实,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各种风险防控和监督,加强廉洁教育、反“四风”加强“八项规定”切实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和扎紧制度的篱笆的要求,使之深入人心,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堤坝,培育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合规理念,形成有效防控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种风险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保障。只有杜绝上述风险,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因此而带来的审计风险,前者是前提和保障。做好前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业服务企业经营和法律风险防控坚持的原则一是合法合规原则。企业经营发展要坚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规范,合理、合法、合规处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杜绝引发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因素存在。二是加强日常审计监督、预防为主原则。审计实务工作中有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企业加强审计介入的事前管理,从源头上进行防控,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切实落实审计职能,把事后审计变成事前规范,审计监督放在实处。三是审计监督全面覆盖原则。审计风险的防控应当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及全体员工。上从企业管理者加强审计监督的制度和理念建设,下到基层员工树立审计时刻在身边的理念,把怕审计监督变成要审计监督,请审计监督。四是审计意识和工作方法应该与时俱进的原则。定期对以前出现过的经营和法律风险问题进行跟踪,抓落实,抓整改,真帮助,促效益。并及时根据物业服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方案,防范出现新的审计问题和审计风险。五是沟通协调、上下齐动,全员治理原则。对于企业经营容易出现各种风险的经营活动密切关注,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合作,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二)加强审计风险防范教育与学习,以企业核心目标为出发点,树立审计风险防范意识物业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审计知识学习,了解审计制度要求的标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体系,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并带动和要求员工确切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积极主动的让员工有意识的参与企业各项决策,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确立风险防范观念。这样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每个人都成为防范审计风险的主体,使企业经营活动从上到下都守规执规,防范审计风险于萌芽中,才是真正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保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意识到位,防微杜渐,才能规范行动,这才是真正的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保证。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种风险防控机制,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结合物业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经营、生产、安全、监督等工作的各项管理办法。整章建制是为了保证在制度上合法规范化,保证生产经营等日常工作在制度的笼子里,做到行有规范、动有标准。这是基础,没有各种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无法保证正确、规范的工作,也无法开展合法、合理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更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制度是保证。二是建立科学的以管控各种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工作流程、规范标准。在企业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沟通与协调、监督与改进等基本内容上建立一套有效、迅捷的工作流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风险、迅速预警、有效应对。三是实现对企业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防微杜渐,把一切风险控制在萌芽中,是最好的审计风险防范,只有时时刻刻绷紧审计监督的弦儿,才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针对审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做到审计发现问题坚决整改,从源头找原因,在过程中找对策,做到查处的问题坚决不再出现。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和共性问题,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审计问题要及时进行督促整改,整改的同时加强对员工和企业进行教育。教育不是目的,不是扩散,而是为了更有效的防止同类审计问题的出现,防止企业同样经营风险再次发生。

(四)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审计风险防控一是经营决策中的审计风险防控。将审计风险防控引入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先问政策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违法违规不决策,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决策而导致的法律纠纷案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审计风险防控。对企业各业务种类、各业务流程及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审计风险防范要点、从以往审计出现的问题收集风险点,存在的需要整改和注意的问题进行集中清理,定期排查,并建立审计问题信息对比机制。对发现的审计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确认,形成固定模式,最后成为规定动作行为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为目标。三是企业合同、土地部门要掌握国家、部门、省市及企业的相关政策规定,提供准确无误的政策支持。企业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土地使用、征用等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特别涉及土地补偿等政策灵活的,要及时请示,形成书面报告,规避未来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

(五)加强法律、经济、法规等培训、促进审计问题整改建立多元化审计风险培养意识物业服务企业本身就区别于产品生产企业的服务性工作,由于服务环节众多,事项庞杂,加之外界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见因素众多等因素,在日常服务经营过程中产生法律诉讼及经济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掌握更多的法律、经济等各种专业知识,处理日常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规避给自己的行为,防止因此带来的经营风险,避免给企业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也正因为按照法律和各项规章、规定实施经济行为和业务开展,也因此减少了审计风险。从上述方面来看,企业有目的性的加强法律、经济、法规、纪检监察、审计专业知识等培训、促进审计问题整改建立多元化审计风险培养意识至关重要。意识决定行动,职工只有先有风险防范意识,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当发生法律诉讼时,涉及到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保护企业利益意识和维权意识,要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对相关证据的收集与资料保管,综合运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诉讼保全、申请执行等法律手段,力求以最合理的成本,通过最适当的法律途径和方法,采取规避、减轻、转移、化解、退出等处理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及现实利益。绝不能消极等待或听之任之,将风险扩大。这带来的后果将是连锁反应,未来审计风险的暴露只是时间问题,带来的隐患将无法改变,甚至是永久性的风险。

(六)建立健全审计风险防控责任体系一是在管理层面按照“双管”的原则向本单位主管领导和上级主观审计部门负责和报告工作,实行双重领导、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企业从上至下的每一环节、岗位都要建立相应的审计责任制、领导负责、落实到人,层层追究,层层落实责任。当发生审计风险时,责任明确,按责惩处。二是审计人员要作为单位成员与单位其他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起到桥梁作用,真正做到真帮促改,努力避免各种不同形式的审与被审的对立关系。建立健全审计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考评和奖惩制度。三是实行审计岗位轮换的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应及时进行审计轮换,避免长期固定从事某一项审计工作和针对某一个固定单位带来的疲劳和厌烦情绪。也能避免因此带来的腐败和人情输送等审计风险。四审计部门要及时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审计常变常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年轻的新鲜血液会促进审计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也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的作用,这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给审计人员带来危险的有效途径。

(七)要健全职业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一是要选拔优秀的审计人员,选优去劣。主要应该选拔专业性强、熟悉审计业务、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会驾驶、懂外语、善沟通的全面型专业审计人员,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使业务专长结构与业务发展要求相匹配,做到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对应的审计人员相适应,更好的处理日益增加的繁重审计工作。这也是从专业素质层面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二是更新和提高现行内部审计技术,确立以内控制度遵守性测试为基础的风险基础审计。把审计贯穿经济活动全程,做到全程参与,及时监督,维护企业效益最大化。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审人员要打破常规,跳出固有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上以风险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分析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先进的审计技术,综合各种审计证据,达到为企业服务同时控制自身的审计风险。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制度的落实,真正提高审计质量才是最好的控制审计风险的手段。内部审计机构在考虑业务范围和规模、组织形式、分支部门和机构及地域分布等种种因素,再考虑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制度应该从全面质量管理的监督和落实并和各个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上共同构建。审计全面的质量管理应着重从审计职业操守、人员专业能力、审计内部规范监察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等方面建立控制体系,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独的审计项目质量应着重在于主审负责、审计底稿、审计组长水平,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保证每个审计项目质量过关,降低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同时使企业审计风险最小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国际政府审计标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2]程能润.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3]康钟琦,顾云.现代审计学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4]李凤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鲍雷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审计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