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控加工中过切引发加工策略改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控加工中过切引发加工策略改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控加工中过切引发加工策略改进

【摘要】数控加工的提升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有失败,成功需要从失败中去总结才能诞生。优化数控加工策略,提升数控加工质量,提高数控加工效率,这是数控加工人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数控加工;过切;加工策略;改进

1引言

我司模具车间在加工一副装饰板模具时,发生多处过切,从而导致模具的报废处理,后续车间在重新加工时,对加工工艺和加工策略的改进,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与同行相互探讨和交流后,逐步形成新的加工工艺和加工策略。本次的改进模式,主要基于加工软件上的工艺参数和加工策略展开的,结合车间现有的机床,合理地编制加工程序,合理地选择加工策略,充分地挖掘现有编程软件Powermill里面的应用功能,淘汰旧有的编程策略,从而汇总成车间的加工标准,并适当地衍生出一些其它加工策略及加工规范。

2原加工策略引发的过切分析

(1)加工工件的分析,图1所示为定模的整体状态,工件尺寸1,000×760×460mm,如图2所示,中间凸块处最高高度达到120.5mm,而图3所示两个凸块之间的最小间距只有25mm宽。所以,此工件的加工难处都是围绕着这几个凸块而展开的,前提又是不能镶拼,只能整体加工了,可想而知,此模具加工有一定的难度。重点对定模来分析,知道此定模尺寸为999×760×345mm,属于中大型模具。塑件的要求是免底镀膜件,所以,定模侧面的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在模具加工时,也要了解模具所对应的塑件的要求,这样便于合理地考虑加工工艺)。由图4可知,定模侧的导柱孔深度达到370mm,直径ϕ65mm,反面避空段直径ϕ70mm深180mm,正面导套段直径ϕ75mm,深80mm,因此考虑要正反两个方向加工导柱孔。图2和图3所示的型腔3个圆柱凸块,单边斜度只有1°,最深达到122mm,两个圆柱直接最小间距只有28.5mm。定模侧的型腔面肯定要求较高,因为塑件需要免底镀膜。所以,定模侧不能出现弹刀过切现象;模具面积较大,分型面配合要过盈,不能虚,特别是左端的弧度较高,加工容易有偏差。

(2)原加工策略简述。在第一次加工此模具时,沿用车间一贯的加工方式,即老旧的加工工艺和加工策略。先是D63大刀开粗,后面接着是D35R0.8的刀等高绕,再接着是D25清角刀继续等高精加工,平缓面选择D25R5刀具加工。图5所示即是D63R6开粗的旧有的加工策略,此开粗策略,没有什么特别说明,常规的加工模式。图6所示为接下来的D35R0.8的刀具进行的半精加工策略,考虑到加工的难处,所以增加了一个D35R0.8的半精加工工序,注意,这是在开粗后直接就进行的加工步骤,侧壁和底部余量均为0.6mm。图7所示是D25R0.8的刀具半精加工的策略图,考虑现有的机床和现有的刀具,所以选择D25R0.8的刀具进行半精加工,侧壁和底部余量继续缩小,均为0.3mm。半精加工后接着就是考虑精加工的工序了。考虑到精加工时切削需要均匀,所以增加了D16R0.8的刀具,进行局部清根,主要清除D25R0.8刀具加工不到的部位,其主要策略如图8所示。精加工考虑根据模具不同部位和陡峭平坦的原则,进行分区域分刀具加工。图9所示即时选择D26R0.8硬质合金整体抗震刀杆进行锁模侧壁的精加工。图10所示为选择D25R5的大圆角刀进行平面的精加工。而图11标注的加工策略则是针对分型面的,考虑到分型面是封胶作用,面积也较大,如果全部由后道精雕加工则时间过长,所以选择数控直接加工到位的做法,高度方向稍留0.05mm余量,供钳配使用。而塑件成型部分,考虑到几个圆凸块过高,后道工序精雕加工难处,所以考虑数控直接加工到位,侧壁不留余量,如图12所示,只是在成型平坦部分即底面稍留0.05mm余量供精雕加工用,所以选择硬质合金抗震刀杆D21R0.8的刀具进行整体精加工,以提高加工质量。最后加工导柱孔,因为导柱孔总深度达到370mm,而且前段还有锁模侧壁的高度,影响刀具的夹持,故而加工难度特大,所以选择先是深孔钻预钻,后再是正反加工,图13所示为正面加工策略,等高加工,侧壁留0.25mm余量供后续镗孔加工用。

(3)加工后多处过切。在车间实际加工过程中,给现场操作工增加许多麻烦,最明显的就是在导柱孔加工时的夹刀过长,导致加工弹刀过切。在此加工工件还没有流转至下道工序(高速铣)时,下机时发现多处过切。如图14所示,此处只是展示有明显的过切处,实际上型腔的几个圆凸块侧壁和根部都存在着弹刀过切,最深处达到2mm。除了这些可见之外,还有好多尺寸不达标的,也是过切所导致的,比如导柱孔的尺寸,最大尺寸达到77.2mm,超尺寸2.2mm,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3加工策略的改进

对于此类镀膜件的模具,都有较高的要求,车间只能选择报废处理,另备料进行加工。同时,分析加工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向同行请教,并采取技术攻关,克服加工困难,优化加工工艺,突破技术禁锢,实现新的飞跃。调整后的加工思路如下:

(1)模具设计环节增加导柱孔周圈的避位,方便加工。陡峭的分型面处,预留0.05mm余量,做容错处理,并合理进行桥接处。如图15所示,分型面上红色的是设计调整后的分型面,预留容错空间。

(2)D63R6开粗的新策略基本没有改动,如图16所示,只是在此处为了避免加工过程中发生啃刀现象,设置不安全段去除的处理,即在计算程序时,封闭的区域小于一定的值,就不会产生加工程序,避免刀具的损毁,此处是响应现场加工操作工的抱怨而调整的工艺,增加刀具的使用寿命,减少刀具的磨损,提高加工效率。

(3)如图17所示,增加二次开粗工序,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这道工序尤为重要。二次开粗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预先清除上一把刀具预留较多余量的地方,以方便后一把刀切削均匀,以减少弹刀过切的机会。二次开粗中的参数设置,重点是余量的设置,径向余量要留足,要大于上一把开粗程序的余量,这样避免整个工件都会算出程序,减少计算的量和加工的量,减少产生不必要的程序,可以节省加工时间。二次开粗的工艺中,重点是可以选择参考上一把刀作为参考程序,如图18所示,选择上一程序D63R6开粗的程序作为参考程序。这里选择清除拐角余量能力较强的小圆角刀D25R0.8的刀进行二次开粗,参数设置基本同前面D63R6开粗程序,侧壁余量设置2.5mm,底面余量设置为0.6mm(见图17),这样刀路会避开一些侧壁,只加工平缓的地区和一些拐角,节省加工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凡开粗程序,都需要设置不安全段移去的处理,避免遇到盲区时开粗会啃刀,如图19所示,这样也是保护刀具的一种措施。

(4)D25R0.8刀具直接半精加工。如图20所示,因前面刚增加了二次开粗,而且是同样的D25R0.8刀具,所以,此时半精加工的切削余量就会均匀,不会忽多忽少,现场加工的刀具切削过程会顺畅。特别是一些拐角及闭合的区域,避免了弹刀过切的出现。半精加工过程中的进退刀的方式,同样重要。如图21所示,选择设置圆弧进退刀的方式,是加工顺畅,圆弧过渡,其次是避免刀具直接在工件的面上进退刀,以避免损伤工件的表面。

(5)D21R0.8的刀具进行锁模面的精加工,如图22所示,余量均为0。因为锁模的面没有成型面和分型面那么复杂,较为简单,所以数控直接加工到位,不需要后道高速铣加工,以便节省时间。此时没有选择前次用到的D26R0.8的刀,是为了减少加工现场准备刀具的数量和次数,减少操作工的工作量,即尽量使用最少的刀完成加工任务。在精加工时,在一些转角处,设置圆角过渡,如图23所示。如果不设置此参数,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刀具遇到这些转角,会直接撞击过去,存在刀具的损伤和弹刀过切的风险。此时,增加拐角圆角过渡,也会让加工刀路更加顺畅,提高加工效率。

(6)D25R5精刀光平面。根据同行的建议,平面的加工选择平行平坦面的加工模式,不要选择环绕的加工模式,这样加工出来的加工纹路比较均匀,比较横平竖直,很美观。如图24所示,侧壁留有0.2mm的余量即可。而在加工平面是,为了减少抬刀,要对一些孔进行补面处理,这样的刀路就会连贯,加工的纹路就会更漂亮。将导柱孔进行封面处理,让刀路更顺畅些。同时,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在分型面平面加工时,毛坯范围适当加大,以避免刀具直接在工件内进刀,减少外侧的周圈程序,如图25所示,下刀的方式最好为曲面法向下刀,让刀具缓慢地切入工件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刀具直接扎进工件上,减少刀具的磨损,延长刀具的寿命,其参数如图26所示。

(7)本次工艺的改进一个重点就是导柱孔的加工工艺改进。原先的所有导柱孔加工,都是一把刀直接加工到预留0.2mm的状态,后续直接镗孔。在导柱孔较深的情况下,铁屑不容易排出,产生挤刀现象,导致导柱孔的尺寸偏差过大,即是过切。本次加工策略的调整后,将导柱孔分两步进行加工。第一步开粗,如图27所示,第一次开粗侧壁余量直接留到2mm以上。第二步再半精加工,侧壁余量留到0.2mm,如图28所示,因为二次加工切削量较少,产生的铁屑较少,也容易吹走,很少产生挤刀现象,加工后的孔的尺寸基本上有保障,所以后续就可以直接镗孔了。图28导柱孔加工第二次开粗策略图至此,一些数控加工可以到位的地方已经出完。至于分型面和成型面,整体预留0.3mm预留供高速铣加工用,不能再越俎代庖。做到分工明确,合理分配工艺。至于高速铣也加工不到位的地方,只能选择放电加工。

4总结

(1)在新的策略方面总结就是,增加二次开粗,二次开粗是因为模具上一些角落及狭长槽部位在前面D63R6的刀开粗过程中切削不到位,因而会残留较多的余量,对后续的半精及精加工造成余量切削不均匀,直接影响到精加工的的表面质量。

(2)进退刀的策略,需要灵活运用。进退刀的策略包括刀具路径的切入切出和刀路的连接。进退刀的策略主要涉及提刀高度、初次及后续切入切出方式,延伸以及长、短刀具路径的连接方式。如果这些路径的参数设置不合理,极易发生碰撞现象,因此刀路的进退刀策略是编程人员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功能,要能灵活运用。

(3)导柱孔的加工工艺改进,提升较明显。对于盲孔的加工,此次探索后改进工艺,共进行两次粗加工,首先是开粗,侧壁余量需要留2mm以上;接着再是二次粗加工,侧壁余量留0.2~0.25mm,以方便后续镗孔加工。

参考文献

[1]朱克忆.PowerMILL高速数控加工编程导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朱克忆.PowerMILL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经典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周宝友 单位:江苏文光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