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点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点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点浅析

文章针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对水利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分析了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点,建议注重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通过分析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与路径,得出顶层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发展原则三项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将理念优化、模式创新、紧抓要点、完善体系视为解决新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保护、开发、利用、节约水利资源的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有如下价值:其一,注重搜集、整理、挖掘并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开发、节约、管理等方面相关的巨量数据,将数据资源视为发展规划必要条件,保障水利经济综合管控有据可依。其二,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举措,既减少规划时间,保障规划结果能尽快起效,又增强规划结果的客观性、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满足水利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其三,依托信息系统创立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协作机制,消除部门壁垒,加强信息共享,提升联动水平,集聚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各方力量,使水利经济发展能步调统一,大力贯彻宏观发展目标。基于此,为助推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探索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对水利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分析了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要点,建议注重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通过分析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与路径,得出顶层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发展原则三项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将理念优化、模式创新、紧抓要点、完善体系视为解决新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保护、开发、利用、节约水利资源的作用。

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人均占有量小、区域分布不均、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据统计2010-2019年用水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虽然2020-2021年用水总量为负增长,但总量依旧庞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波动下滑,2018年约为1972立方米/人。发展互联网+水利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源于互联网+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数据信息聚合提供了条件,将先进技术手段带入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领域,助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向着智慧化方向变革。虽然互联网+在水利经济发展方面优势巨大,但由于利用相关技术及资源发展规划的实操经验有限,新时代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任重道远。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理念陈旧。专职机构未能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解流于形式,并未将网络资源及先进技术与水利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关联在一起,尤其是部门联动方面阻力重重,仍存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不利于水利经济有关数据信息集聚与充分利用,相关规划发展方案较为片面,无法保障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一盘棋”。二是模式陈旧。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模式有待创新,仅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了线上,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尤其未能创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有碍互联网在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中的高度渗透,不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协作联动。三是发展受限。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不完善,存在重规划、轻总结的问题,相关体系未能建成闭合回路,阶段性发展规划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各区域、各部门总结经验与创新争优,出现浪费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的消极现象,阻滞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要点

(一)跨界融合。在“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之意,是助力各行各业开放、变革、发展的动力,亦是创新实践的坚实基础,通过跨界融合聚合群体智能,增强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垂直性,同时为参与实践主体力量集聚提供支点。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除统筹设计外,还需各部门积极参与,如环境监测部门、水利工程建设部门等,这就需要跨界融合,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壁垒,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开放性,保障规划结果能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齐头并进。

(二)创新驱动。水资源粗放式发展规划已经难以为继,需通过创新驱动探索新出路,创新是互联网+的特质,水利经济要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自我革命,从互联网中获取创新力量。《5G智慧水务白皮书》指出,5G具有大连接、低延时、高宽带等特性,加之NB-loT的联合应用,将给智慧水务创新带来机遇,使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如5G+基础信息、5G+大数据、5G+智能水表等,为智慧水利发展规划开创无限空间。

(三)结构重塑。全球化、智慧化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网络的虚拟性对社会发展带来挑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借助互联网重构结构,保障水利经济得以与时代并轨。例如,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可聚合海量信息,通过信息深耕、加工、筛选创建区域性、虚拟性、综合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模型,在模型中直观展现规划预期、难点、关键领域,还可将各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信息体现出来,为水利经济一体化规划给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利用VR全景技术不仅可展现水利经济规划现状,还可利用大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展现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判断规划方案的价值,这利于增强规划的可视化与科学性,继而提升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水平。

(四)开放生态。为使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效果更优需创建互联网+生态,在原有规划发展机制中剔除阻碍、制约创新的环节,利用网络打通规划发展渠道,消除水利经济发展孤岛,在市场需求、民生需求、环保等需求驱动下不断引入新资源,挖掘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潜力。生态化建设除需开放共享外,还应具有层次性,规划发展要有差异,有针对性地建立连接,使水利经济规划在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区域性水利经济的层级化发展,其目的是保障微生态健康稳定,互联网+模式可深入各区域并参与到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三、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一)顶层设计原则。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与网络资源、高新科技融合的目的是增强国家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开发综合实力,以此为由制定诸多政策,如《“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等,客观上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给予支持。这就需要在剖析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利用网络开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将智能预警、节能降耗、漏损分析、市场运营、科学研判等方面视为顶层设计的支点,使水利经济能通过信息化决策、智慧化运营提升规划发展水平。

(二)因地制宜原则。无论是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还是互联网的融入,均需从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互联网+规划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判。以解决水利经济发展问题为指向,针对互联网+规划统一安排、统筹兼顾,其目的是协调区域性水利经济发展与国土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局关系,保障水利经济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建设关系紧密,处理好各区域、各部门、各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经济规划远景、中景、近景的关系,考虑互联网+模式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着重解决各区域最为突出的水利经济发展问题,继而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引下落实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目标。

(三)科学发展原则。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有理论作为支撑,如工程学、生态学、信息技术学等,为的是根据自然规律、技术发展规律、资源保护等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发展规划目标,充分考虑各方用水需求,以免水利经济规划顾此失彼。为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高效,可推行“识别问题——拟订方案——系统评价——方案论证”体系,保障规划发展由浅入深,组织各学科人员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方案由地方或国家职权部门负责编制汇总,在权力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确保该方案科学性及法律约束性兼顾,能指导展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工作。

四、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

(一)理念优化,树立互联网+规划发展意识。首先,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了解互联网+内涵,在信息技术学等理论的支撑下让互联网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融合成为可能,在新一代高新科技赋能下探索规划发展新出路,保障水利经济能借助政府2.0平台提升规划发展水平;其次,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推行一体化理念,将对水资源开发、保护、节约与利用带来影响的部门、企业、机构及个人纳入规划发展视域,为顶层设计、综合规划给予支持,发挥网络共享、联动、开放优势,使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无死角、立体化,在此基础上增强互联网+的贯穿性,能在水质监管、水利工程建造、水资源调配等领域作出贡献;最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具有可持续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人民利益、民生需求视为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起点,保障相关规划活动协调、全面、可持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改革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好各区域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经济建设、幸福生活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联系,在此前提下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及合理规划目标。

(二)模式创新,拓宽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渠道。第一,依托物联网创设智慧管理网络,打破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区域、部门、时空等方面的联动壁垒,利用自动化设备实时掌握水资源相关信息,加大水库安全监测、饮用水质量监督、山洪预警、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力度,借助传感器装置跨时空规划,充分利用一线数据,提升实地调研水平,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决策,还可借助网络传输数据,为各部门参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给予支持;第二,在大数据模式助力下重视运用水资源相关资料,从宏观、微观及静态、动态的角度出发获取数据,创建整体性、区域性兼顾的数据库,针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等信息加以挖掘,为供水、防汛、水质净化等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确保水利经济发展实事求是。第三,在移动通信技术支撑下打造无线应用平台,消除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时空层面的局限,利用移动电子设备绘制高清图片,反映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还可在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系统助力下增强该平台的功能性,如灾害预警、发展监督、视频会议等,一方面提升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及时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获得水资源综合利用海量信息,这为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助力。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应用平台开放性较强,拥有权限的个人、部门、机构能输入密码与用户名登录,并享受视频会议、数据浏览、文件传输、现场监督等功能与服务,真正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渠道,满足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规划需求。

(三)紧抓要点,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能事半功倍。第一,保障。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网络基础服务设施、IT技术、电子设备、软件等条件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在基层加大互联网+建设投入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以免互联网+模式的推行阻力重重;第二,人才。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一体化,消除各部门、各区域的联动阻力,需参与规划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经济,还具有管理、沟通、设计、创新等能力。基于此,水利工程建设、水质监管、环评等部门需注重人才培育,助其学习互联网+理论与技术,能利用高新科技解决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难题。例如,可培育能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巡河并利用VR技术全景展示的人才,用数字设备代替传统的实地勘察举措,在节约人力的同时保障勘察结果精确、可用、全面,在此基础上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性;第三,改革。现行区域分割治理思维容易产生利益争夺的后果,不利于水资源综合调配及深度开发利用,各区域间的水资源平衡被打破,有碍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基于此,需利用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实时的特性,打造一体化、集成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平台,加大区域治理改革力度,一方面重视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做到统一调配、统筹规划、系统性发展,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服务型机构积极参与,通过改革推动互联网+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规划。

(四)完善体系,增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首先,通过实地勘察、资料搜集、问题剖析、了解需求从实际出发制定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保障该方案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利于实施,为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投入使用奠定基础,确保基于网络的规划发展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在规划发展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动态追踪,收集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节约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对比规划结果与预期,充分利用远程遥感、自动化等技术,研究规划发展偏离正轨的内因,在此前提下改进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优化相关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且有记忆的特点整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资料,剖析规划结果,统揽规划历程,发现规划短板,如水质监管不到位、数字设备更新滞后、忽视信息安全等,为进一步调整互联网+规划对策提供依据,在此前提下引进新软件、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为保障性措施的推行及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给予支持,有效完善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解决水资源节约、开发、保护等具体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的新形势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利用IT技术及数字资源走出困境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水利经济在规划发展中将跨界融合、尊重人性、结构重建、开放生态及创新视为要点,推行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发展原则、顶层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树立互联网+发展规划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争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保障性条件支撑推动互联网+规划发展活动可持续展开,还需完善规划发展体系,继而提高水利经济互联网+规划发展质量。

作者:高彩虹 单位:渑池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