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水利开发与城市经济建设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利开发与城市经济建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水利开发与城市经济建设浅析

摘要:昆明因滇池流域水利开发而兴盛,并体现各时代特色。从宋代大理国的初步开发到元朝大规模开发,再到明清形成成熟的水利网络,流域内的各项水利工程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效益,推动城市纵深发展;近现代以来,出现新的水利建设工程和规划。拨开水利开发的面纱,窥探水利建设与流域内农业开发、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为当代流域开发、城市品牌形象升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滇池流域;昆明市;水利史;水利经济;互动关系

自古至今,滇池水域与周边聚落关系密切,特别是北部的昆明市。昆明依托滇池而兴起,最早南诏建东都———拓东城,历经鄯善城、中庆路城到明清以来的省府,都在滇池水利兴修基础上不断变迁着。历届政府在滇池上游筑坝拦水、调蓄水源,中游疏浚河道、筑闸建坝分水灌溉农田,下游拓宽海口、降低河床以泄滇池水,蓄泄兼备。浩大的水利工程使得水面退缩,留下万顷沃土良田和众多的湖塘清潭,在广袤的土地上农业贸易越发兴旺,城市也欣欣向荣。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实需求,探讨滇池流域历代水利开发活动与城市经济勃发的互动关系,对当代流域开发、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借鉴性意义,可以更好的推动昆明城市建设,擦亮“世界春城花都”的名片。

1流域内水利开发的演变

1.1宋代初步开发时期

滇池的引水工程始于大理国时期。公元1040年,为了满足滇池北部农业开发需求,大理国王段素心征调役夫,疏浚金汁河、盘龙江,修筑堤岸,取名春登、云津二堤,于春登堤植黄花,云津堤植白花,兼具护堤及美化都城的功效,在昆明城市建设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便更名“金汁河”和“银汁河”。

1.2元代发展时期

元代,昆明成为行省治所,昆明城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滇池流域水利建设也迈出规划系统的步伐。赛典赤·赡思丁在前人基础上,统筹全省人财物等资源,开启统筹治理的系统工程。首先,在盘龙江上游清理水源。把嵩明东北部山溪引入盘龙江,在凤岭和莲峰两山间最窄处筑松花坝,设木制闸门,“以时启闭”,控制盘龙江部分流量。其次,开挖并疏浚“六河”河道,在两岸修筑长堤,确保河道稳固,免除洪水决堤;同时修建较多的坝闸、涵洞、岔河和地下暗河,解决水患、分水、灌溉等问题。最后,张立道疏浚下游海口河河道。在海口修建3座石闸,有效控制滇池水位。此外,确立水利综合管理制度。元中叶以后,由于统治集团腐败,水利管理逐步废驰下来。

1.3明代繁荣时期

明代为巩固统治,继续修筑水利工程。首先,深挖与疏浚海口河。该工程包括三个部分,疏浚并深挖滇池出水口至石龙坝的河床工程,疏浚后的河床比元代时降低了2m~3m,加大了滇池的泄水能力,缩小了水域面积;新开冲沙出湖水道,保证滇池泄水畅通;在滇池南部地势较高地区修筑“旱坝”,以改善当地的抗洪和灌溉条件。其次,修筑盘龙江分水河渠控制工程———南坝闸,盘龙江形成“一河十尾”的农田灌溉体系,雄厚的农业生产为城市建设提供物资储备。再次,开凿“横山水洞”灌溉工程。维修松华坝工程,促成金、银汁二河灌溉体系。前者包括坝体加筑和松花闸修建两部分,创建松华坝闸分水,设专人守护;金银汁二河上修筑闸堰,实现分水灌田,形成有序的灌排体系。

1.4清代成熟时期

清在明代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水系改造和水利设施新建,使流域内水利灌溉体系趋于完善。六大入湖河流在清代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中,形成了昆明主城南部的水利体系和农业开发新区。宝象河、马料河在清代得到疏浚,形成滇池东北部和东部重要的灌溉体系,沿河地区出现了新的农业开发区,涌现出一批以“里甲”命名的村落,如四甲、六甲等,还有以水利设施和灌溉河渠命名的聚落,如巫家坝村、螺蛳湾、南坝等。这些里甲、湾坝的出现,原因在于滇池流域的治理已经影响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

1.5近现代新起点新发展

近代,水电事业和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引进滇省。1912年全国第一个水力发电站诞生于海口石龙坝,次年全国第一个机械抽水站在积善村建立。20世纪40年代,沐镇寰借鉴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经营模式,提出全面开发滇池流域的《云南T·V·A建设计划草案》,将滇池流域的水力资源开发、农田灌溉、水运工矿、种植业及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在当时具有现代环保意义。解放后,政治环境安定,整治河渠堰坝,水利建设进入新高潮。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改造和利用滇池的方向,不是简单地泄水,而要珍惜每一滴滇池水。

2流域内水利开发的经济影响

2.1农业开发

元明清三代在滇池流域修筑圩垸堤坝等工程,使得北部水域大面积成陆。元代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滇池水域进行人工干预。一方面,对出湖河流开挖疏浚,使得滇池水位下降,水域退缩,在湖岸周围涸出大片土地,扩大垦殖面积,有利于当地农业开发;另一方面,入湖河流筑堤修渠,发展灌溉体系和约束河渠,形成完善的灌排体系,扩大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生产,使得滇池湖盆地区成为云南行省最大的农业开发区。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加快农田开发和灌溉体系建设,促进滇池地区进入农业水利时代。元代开挖疏浚滇池出湖水道,明代继续深挖与疏浚,建设盘龙江分水工程南坝闸,开发滇池西北部横山水洞灌溉区,清代滇池北部东部兴修“六河”河灌渠,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盘龙江、金/银汁河排灌网。这些水利设施兴修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开发,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建设水平。今天水利建设目标转向城市供水、发电、生态旅游等方面,但对农业灌区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2.2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滇池流域的城市也经过长期孕育。唐以前,流域内最早的城市位于滇池南部的晋城,唐中后期开始,滇池流域的开发重心由南转北。因北部坝子比晋城坝子面积广大、土地肥沃,能够支撑起更大的城市。故公元764年,南诏在滇池北部修筑拓东城,并修建具有镇水作用的东西寺塔,丰富了城市文化底蕴。元初,在滇池上游筑坝分水、中游多开支流、下游深挖海口河;湖滨大片陆地露出水面,为城市的整体构建提供地理基础,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初具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便开始形成。从此,烟波浩渺的滇池东北部发生了水陆逆转,变成富庶的农耕区。明清时期,为扩展城市发展区域,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政府实施多项水利措施:疏浚海口河、开挖人工河、治理城内多条河道。明代云南府城是南北向、长方形砖城,环城有河,可通舟楫。此后数百年城址固定不变,延续前代水利建设思路,为昆明城的发展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2.3交通运输

水利工程的修筑不仅助力滇池流域的农业发展,也深刻改变唐宋以来滇池湖岸景观和水运条件。唐宋时期的著名渡口———官渡古渡口,原是大理国在滇池东岸最重要的水运码头和渡口,海口工程疏浚后,滇池水位下降,官渡自此便远离滇池,湖岸退至今德胜桥、巡津街以南,盘龙江在巡津街一带汇入滇池,形成新码头。元后期,云津渡取代了官渡,滇池流域各渡口(昆阳渡、安江渡、高跷渡等)将晋宁、昆阳、玉溪等地所产的粮米樵柴,由便捷的滇池水运运抵云津渡,出现“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的繁荣景象。滇池流域经济呈现整体发展特征,昆明依靠滇池水运成为云南人物荟萃的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云津桥和篆塘附近设有码头,滇越铁路昆明站选址和滇西公路起点都考虑到水陆运输的便捷,分别与盘龙江、大观河衔接;客运码头停泊着许多船只,人们可乘船游览滇池风光。今日,水上运输已尘封在老一辈的记忆中。

3新时代流域内人水关系再认识

笔者通过探析历代经济建设与水利开发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得出几点认识。

3.1推动空间布局合理,稳定水利经济区共生互存关系

公元14世纪,先人在规划昆明城时,赋予城市龟蛇相融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调整,但仍有不足。透过历史文化视角,今天的城市规划可从中获得启发,即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突显山水人文美。从流域完整性出发,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彻底改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开发模式,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为水域留足空间。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区排水内涝问题,努力打造高原滨湖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再次展现昆明的个性和特色。

3.2发展循环经济,拓展休闲水利旅游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放弃只从经济利益角度看待生态系统,把环境当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的传统观念。应依托中心城市,优先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绿色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利旅游将会成为现代水利风貌的窗口。悠久多姿的水文化和独具匠心的水利工程是水利旅游发展的内核,昆明的水利建设重视工程美化绿化。政府应保留本地特色,挖掘深层人文风采,向游客展示古滇文化和滇池水利事业的面貌和成就。塑造具有自然山水、水利工程和特色水文化的水利旅游新形象,不仅能改观城市生态和景观,还能加深人们对水文化和水利的认识。

3.3挖掘盘龙江文化

水文化是指人们在水利事业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昆明城与盘龙江在漫长岁月里相互成全、互相影响。“盘龙”因河道蜿蜒滂湃形如盘龙,雨季江水汹涌势如游龙而得名,今名与实已割裂。诸如河道清淤拓宽改直、河堤绿化美化等工程措施,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非工程措施建设和挖掘盘龙江文化任重道远。第一,发扬江源文化。滇源镇的青龙潭、黑龙潭、白龙潭和黄龙潭,保留水利文化遗存:青龙宫及“盘龙之源”牌匾、黑龙宫及正殿“盘龙昭佑”匾额、楹柱上的对联。松华坝址应当成立历史纪念馆。第二,水利景观之瀑布公园。瀑布公园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输水线路的终点。通过上下塘、跌水建设,对牛栏江来水进行爆气、增氧、削污、沉沙后,能改善稳定水质。江水汇于公园蓄水池后,“形成宽400m,高差12.5m的瀑布”,为昆明增添一池碧蓝。公园以下至滇池的河段,恢复《蛮书》中“阔二丈余,清深迅疾”的生命力和野性。第三,打造流淌的园林。清末大臣端方认为城市空间中必须有公园。城区的盘龙江岸是精心设计的园林,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景。政府应打造盘龙江水利文化特色景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高城市辨识度。盘龙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须全民共担历史责任,守护滇池正源。

4结束语

千百年来,滇池水系在农田灌溉、城市用水及排水、水运等方面效益显著,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建设。古代先民迫于生计,与水旱灾害抗争,采取降低滇池水位的措施;今天,政府实施“兴水润滇”工程、“上截中疏下泄”等重点水利项目,沿岸修建了许多湿地公园。尊重自然,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昆明水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曾经萦沓林壑、鸟语鱼跃的滇池,现在依旧烟波浩淼、碧浪滚滚。昆明的过去傲人,现在“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是昆明最靓丽的名片,“世界春城花都”的名片将进一步擦亮,相信她的未来会更有魅力!

作者:佘凯琼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