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幸福河湖;美丽江苏

一、现实基础

江苏是多水之地,辖江临海,水网稠密,河湖众多,具有“江河湖海汇聚”的水乡特色。江苏又是一个有风景、有故事的地方,河流湖泊滋养了江苏大地的繁华锦绣、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成就了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江苏因水而兴,但也曾因水而困,其治水历史悠久、跨越千年,有以范仲淹、潘季驯为代表的诸多治水名人,也有以京杭运河、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大量著名水利工程。依托这些丰厚的水利、文化风景资源,历经20年不懈努力,全省建成省级水利风景区96家,国家水利风景区61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涵盖全省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

二、实践与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景区整体发展

高点切入,谋求发展平台。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法律条文写入省人大《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步入有法可依新阶段;把水美城乡、水文化载体建设列为河湖长制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将水利风景区创建作为各地实施生态河湖行动的必备要件,努力为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搭建新平台、塑造新条件。编制《江苏水利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意见》,明确新时期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全省水利“十四五”规划进行同步实施。在《江苏省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中,列入水利风景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引领景区快速发展的具体行动。地方上,南京、苏州等多地出台了区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连云港海陵湖、江都水利枢纽等景区还编制了景观提升、水文化科普建设等专项规划,较好地适应了景区建设发展需要。在机构改革中,各级水利部门主动作为,对相关单位、成员及时“调整补位”,筑牢省、市、县、景区四级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景区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水利部门条线互动,主动与宣传、文旅、民政等部门横向联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促进业务协同发展。

2.聚焦建设重点,切实推进景区提质增效

水域及其岸线、水利设施、文化、生物群落等资源要素是景区开发建设的根基,水活水清、生态优良则是景区的立身之本,既要依托利用好这个根本,更要严加保护根、守好本。一方面,注重做好资源调查梳理,摸清了全省水利风景资源家底,为景区科学规划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严守资源保护红线。积极引导各地运用系统思维,从保护生命共同体角度出发,优化资源整合利用,延展景区建设空间。同时各地景区突出优势资源,破除区域、行业局限,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既要提升外观品质塑好“形”,又要深挖文化内涵筑好“魂”。省级层面,在全国率先系统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普查登记各类水文化遗产8322处(个),建成全国首个水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为景区建设培厚文化之基;通过在质量等级评价中增设文化科普建设评价内容,引导景区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各地更加注重文化资源挖掘展示,积极营建提升馆、廊、园、品等文化设施,目前全省拥有水文化展示馆的景区达81家。

3.注重规范引路,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效能

规范景区创建,把好“入口关”。严格申报前置条件符合性审查,明确申报景区应水利功能完备、安全管理达标的刚性要求。出台地方标准《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规范了景区质量评价内容、程序和分级标准,确保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规范景区复查,把好“出口关”。出台《江苏省水利风景区复核工作方案》,对获批满5年的景区实行复核管理,从2015年启动至今已完成53家景区复核评价,通过开展复核,查缺补漏,提档升级,有力提升了景区建设品质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长效管理,把好“过程关”。逐渐建立起景区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定期复查等各级水管部门全面参与的过程管理模式。就景区规划、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项课题研究,为景区规范、高效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扩大宣传造势,营建景区发展良好氛围

“十三五”期间,坚持“一年一主题”,持续开展“首届全国水利风景区博览会”、“最美水地标”评选、“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河长制LOGO征集大赛及河湖故事分享会等多项大型宣传活动,充分展现了江苏水风景魅力,提高了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线上线下,交织发力。通过报、刊、网、微信等主流媒体媒介宣传,扩大了受众面。各地景区也纷纷借力、借题,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国家重大活动节点和各类媒介平台,举办丰富多样的水主题宣传活动,亮点频出,如南京秦淮灯会、溱潼会船节、金湖荷花节等,已成为当地对外宣传的强势品牌;淮安清晏园、宿迁六塘河等4家景区还建成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水情教育,普及水知识,体验水文化,景区影响力与日俱增。纵观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实际,虽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但仍存在顶层设计的主动适应、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建管水平的提档升级、保障措施的有力落实等方面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和加强。

三、方向与路径

1.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

当前,在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中,给水利风景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宏观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水利行业层面的具体实践行动,在江苏得到很好地叠加实施,为水利风景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积聚了强劲势能。可以说,全省水利风景区工作正处于各级政府重视、外部发展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良好时期。下一步要从战略高度再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积极做好与生态河湖行动衔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策应、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接轨、与幸福河湖融合,在结合点上找突破,在边缘线上求创新,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引擎,推动景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登上“大舞台”。

2.坚定目标,开启发展新征程

通过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全省将涌现一批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精品和水文化地标工程,建成“水活、景美、质优、民悦”的水利风景区,促进形成空间均衡、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其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成为美丽江苏建设中的一个美妙音符。基于这一目标,未来水利风景区应突出具备3个特征:一是更加健康靓丽的生态环境。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将不仅拥有清秀灵动生态美、壮丽恢宏工程美、书香典雅人文美的高“颜值”“气质”,更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塑好“形”,人居自然相得益彰、诗意栖息,努力成为“城市会客厅”“最美水地标”。二是更富文化魅力的亲水空间。彰显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是高品质景区的灵魂工程,将文化特色与水域风光、地域风情、工程风貌和谐统一,充分展示水工程、水生态、水景观、水精神等多种水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触摸到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三是更为安全舒适的幸福家园。在确保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公共安全前提下,营建出特色各异、婉约精致、便利共享的功能空间,让人时时事事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到处彰显文明之风,不断增强大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3.统筹任务,助推发展高质量

(1)强规划,持续优化空间布局要完善规划体系。各级水利部门要对标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超前谋划、提早布局,编制好新时期本地区景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着力引导各地景区做好“多规合一”,切实提升自身规划质量水平,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努力健全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为主体,省、市县、景区多级覆盖的发展规划体系,形成全省“一张图”,为景区高质量发展画好线、指好路、铺好道。要优化发展布局。坚定“努力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目标不放松,持续推动规划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同时注重全域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各地深化跨界合作、资源共享,推进跨景区、地区、流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景区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化发展,努力补齐景区空间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短板问题。要突出空间特色。坚持全省景区“四沿”“三片”发展规划总格局并一以贯之,突出抓好各功能区(带)、节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现其美的高质量水利风景区集群,增强景区整体竞争力。(2)展特色,着力塑造精品景区要锻造景区品质。围绕绿色发展,统筹结合河湖环境综合治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持续提优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加绿色生态空间;营造提升滨水景观质量,充分彰显水景观特质;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注重富有文化性、科技性和互动体验性的水文化科普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吸引力和人文魅力;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让景区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智能化。要打造地标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鼓励多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有特色、高水平、带动性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培育“拳头”产品。优先打造一批高颜值、高品位、高标准精品景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景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景区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运河文化品牌做出来、打出去。加快研究推动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工程新建或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让更多的河湖陂塘、工程枢纽、水文站所成为标志性工程,成为美丽城乡建设的点睛之处。要开发精品线路。加快优质资源整合,以水利、生态、文化等特色要素为切口,设计推出一批可观可赏、可游可憩、可娱可悟的水利风景区精品游线路。(3)重管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研究探索水利风景区与河长制湖长制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引导各地将景区建设工作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列入考核内容,借助各级河长湖长力量推行分级管理,以解决景区建管“两张皮”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行业管理新模式,加快筹办江苏水利风景区协会,强化业务交流促进和行业自律管理。同时还要抓紧完善服务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评价、奖惩、监管等运行机制。要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的法规政策和管理规范体系,切实提升制度规范效力。要强化监管服务。持续加强景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检查力度,注重专家“问诊把脉”“对症开方”,切实厘清景区管理权、责、利三重关系,逐步建立动态长效监管机制。

4.落实保障,形成发展强合力

(1)凝心聚力搭平台水利部门要整合自身资源,协调系统内部力量,共同参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发展政策,主动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要点和计划,发挥好条线联动的整体优势。同时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争取把景区建设任务列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交通等部门沟通协调,适情成立议事协商机构,完善以政府牵头、水利主导、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景区建设发展。此外,还要向社会各界借力,以筹办景区行业协会为契机,广泛吸纳与景区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本和宣传单位、团队加入,搭建好景区业务交流合作的外部平台,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广开渠道强支撑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将景区建设纳进公共财政投入大盘子,争取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考虑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机,寻求景区水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研究设立景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完善各类投融资平台,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共管共享;要向市场要活力,鼓励景区利用优势资源适度经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景区发展良性循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既熟练水利技术管理,又擅长景区规划、建设、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交流培训,培育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智库,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景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3)借水行舟扩宣传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模式与路径,不仅注重与文旅、文保、宣传、旅行社等部门、社团的联合营销,更要借题大运河文化、河长制湖长制、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融入水利风景区元素,形成一体化宣传。省级层面要持续放大“最美水地标”“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宣传效应,研究策划“河湖故事大家讲”等一批主题鲜明、富有温度、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进行集中造势,发出水利声音。同时还要继续借融媒体平台,提升宣传效应,积极打造适应大众阅读习惯和偏好的宣传体系,拓宽受众面,增强心理认同。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地要立足景区,创新营销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主题活动,大力营造爱水护水、保护生态的良好舆论氛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美丽,已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法定职能。建好管好水利风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个全社会多方共赢的好事情,也是一项紧迫、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临诸多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造福人民为根本指向,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守正创新,努力把水利风景区做出江苏样板、全国典范。

参考文献:

[1]董青,兰思仁.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国研智库与江苏省商务厅研究项目组.以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以江苏开放创新为例(上)[J].中国发展观察,2020(9-10).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R].2020.

作者:张劲松 单位:江苏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