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防洪规划论文: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赵立坤 单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96.8”暴雨洪水的特点是暴雨强度大、历时短,洪水洪峰流量大,而洪量相对较小。洪峰流量一般相当于20年一遇左右,洪水总量为10年一遇左右。海河流域每次大水都给流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996年,启用6个蓄滞洪区,地质灾害6000余处,交通干线中断121h,死亡200余人,全流域洪涝水造成经济损失402亿元。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体系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流域经过50年代、70年代初和80年代三次规划,两次大规模治理,先后修建了190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56亿m3,控制山区面积的85%;修筑骨干堤防3535km(其中Ⅰ级堤防599km,Ⅱ级堤防2936km),扩建、新辟了漳卫新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骨干行洪河道,扩挖了南排河、北排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排涝河道,仅海河水系的设计入海能力就达24680m3/s;规划保留了28个行蓄滞洪区,可滞蓄洪水198亿m3。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初步构筑了以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和蓄滞洪区为骨干,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防洪格局全面形成。1998年大水后,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投资力度,1998—2010年,中央共安排海河流域防洪工程投资166.51亿元,地方匹配投资251.6亿元。截至2010年末,完成Ⅰ级堤防治理282km,占Ⅰ级堤防总长度的47%;Ⅱ级堤防治理619km,占Ⅱ级堤防总长度的21%;实施了黄壁庄、岗南、王快、于桥、大黑汀等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了盘石头水库和永定河滞洪水库;蓄滞洪区内解决救生问题的人口增加到131万人,占蓄滞洪区总人口的25%;防洪非工程建设也得到初步加强。
2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多次治理,海河防洪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流域水情复杂、治理投入不足等原因,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的防洪保安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尚不具备抵御标准洪水的能力,洪水仍然是流域的心腹大患。
(1)防洪工程标准偏低只有永定河、子牙河、漳卫河部分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其余河道均未达标;山前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城市防洪设施尚不健全,24座重点城市中仅北京、天津基本达标,其余城市均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2)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严重衰减由于河道淤积严重(主要入海河道淤积总量约1.9亿m3)、尾闾不畅、阻水障碍物多、堤防高度不足(多因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所致),海河流域目前总泄洪能力比原设计下降了30%。另外,部分堤防老化失修,隐患增加,流域Ⅰ级堤防有53%、Ⅱ级堤防有79%质量不达标。
(3)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蓄滞洪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而工程和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区中还有近400万人没有解决安全避险问题。工程建设方面,缺乏进退洪控制性工程、围堤高度不达标、河槽淤积、泄洪能力不够,造成“小水大淹”;安全建设方面,避洪设施和撤退路不足、预警预报设施不完善和管理落后,难以适时启用。
(4)非工程措施手段落后海河流域虽地处京畿要地,人口稠密,但洪水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防汛调度信息化水平不高。水文基础设施薄弱、自动化程度低,工情和灾情信息采集、处理方式落后,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全面建立,远远不能满足洪水预报、调度、预警、撤离等要求,一旦出现险情、灾情,防汛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地调度指挥。
(5)治理投入极为不足由于近年来海河流域没有发生大洪水,国家的防洪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近15年中央对海河流域防洪工程投入166.5亿元,仅占全国的6.4%,其中骨干河道和蓄滞洪区建设投资仅为1.99%。因投入不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多以应急工程、年度工程实施,无法按照规划要求系统完成,总体进展极为缓慢。
海河流域防洪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海河流域多年来表现出的主要矛盾,而防洪问题则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甚至认为短时期内海河流域不会再发生大洪水。事实上,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海河流域具有降水和径流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强度大且丰枯变差大的水文特点,极易形成水旱灾害,历史上一直以来就存在年内先旱后涝,年际连旱连涝的规律。同时,流域山区平原近乎直接相交、坡陡流急的地形特点,河道成扇形分布、产流快、汇流时间短的河道特性,使防洪安全成为海河流域始终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仅为535mm,但7d连续降雨量却保持着我国大陆之最。如1963年8月,河北省獐么水文站7d降雨2050mm,500mm降雨区笼罩面积4.38万km2,子牙河、大清河京广铁路以西形成了43200m3/s洪峰流量。流域受灾面积6000km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仅对中小洪水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流域设防标准洪水影响很小。如1996年子牙河系冶河大水,暴雨形成12000m3/s流量,洪峰流量达到100年一遇。
根据“63.8”洪水重演结果,在现状工程条件下,海河南系的19处蓄滞洪区将被启用,多条支流漫溢、决口,山前区京广铁路两侧平原、大清河淀西、滹滏区间北部平原、滏阳河中游洼地上游支流平原,黑龙港平原,漳卫河系秤钩湾以上卫河平原,卫运河、马颊河夹道等将被淹没;海河北系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黄庄洼等7处蓄滞洪区及七里海临时滞洪区将全部启用,蓟运河还乡河以下堤防将漫决,受灾人口约为110万人。全流域的受灾总面积达7.43万km2(其中蓄滞洪区近0.97万km2),占平原防洪保护区面积的70.3%,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2000亿元。京广、京九、津浦等国家主要铁路干线,京深、京沈等高速公路以及104、106、107等多条国道将中断;区内首都北京、天津及石家庄、邯郸等10多座大中城市,胜利、华北、大港等油田,将受到严重威胁,间接损失巨大。
综上所述,海河流域现状防洪体系无法抵御大洪水的袭击。一旦发生设计洪水,洪灾损失巨大,甚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流域已近50年未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不断增加。同时从近年来流域降水量分析可以看出,海河流域已逐步进入丰水期,尽快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海河流域近期防洪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海河流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加快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巩固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1加快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治理
按照《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海河流域主要河系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重点安排漳卫河系、大清河系、子牙河系、北三河系、永定河系、滦河和徒骇马颊河系等干流河道和卫运河、卫河、大清河、滹沱河、蓟运河等15条主要支流治理,使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缓解。
2加快推进重要蓄滞洪区建设
海河流域蓄滞洪区众多,区内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越来越淹不得、淹不起,必须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快推进完成使用频繁、洪水风险较高、在流域防洪中作用突出的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白洋淀等10处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启用标准低于10年一遇的卫河坡洼、黄庄洼、大黄堡洼、盛庄洼、永年洼等11处一般蓄滞洪区的围堤、分区隔堤和进退洪设施等工程建设任务,保障蓄滞洪区能适时适量运用。完成10处重要蓄滞洪区内撤退道路和重要安全区建设任务,基本解决区内人口的安全避险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和完善蓄滞洪区预警预报系统,确保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3加快重点区域、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海河黄河三角洲海堤建设工程,提高新兴经济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河口治理,实施海河口、独流减河口清淤等工程、天津市大清河尾闾(新开河—金钟河)以及漳卫新河河口治理工程,确保重点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提高重点城市防洪保障能力,重点实施河北省双峰寺水库建设工程。
4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海河流域中小河流众多且防洪工程薄弱,一旦发生洪水,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出现小水大灾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加快治理。要加快实施海河流域内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和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3000km2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
5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步伐
按照全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安排,2012年底前,完成流域纳入《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纳入《全国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余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2013年底前,完成流域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列入《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的项目。
6加快山洪灾害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流域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建成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山洪沟治理工程试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