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牧建设论文:农牧区水利建设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牧建设论文:农牧区水利建设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牧建设论文:农牧区水利建设路径研究

本文作者:祁统花 单位:湟源县水务局

青海省农牧区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累计建成水库153座、涝池693座、引水灌溉工程1545项、提灌工程1014项、机井工程1328项、灌区80处、农牧区供水工程2278项,累计发展灌溉面积达到2544km2,解决了286万人次的饮水问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00km2,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水保等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撑。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目前青海农牧水利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水利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在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在设计时只考虑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建设,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需要,且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在存量上与农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牧业发展的要求。

2水利投入历史欠账多

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水利建设投入逐步进入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地方政府则片面追求“市场化”,将更多资金投入到那些具有较高收益的城市水利建设项目中,对于小型农牧区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则有“甩包袱”倾向;另一方面,农牧民个体也因为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过低、水利设施的外部性较大、农牧区组织化基本解散等问题而缺乏投入水利建设的动力,最后导致农牧区水利建设的庞大历史欠账。另外一个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央及省、州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牧区水利工程的投入,但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对农牧区水利的投入极为有限,配套补助资金基本不能到位,地方配套压力大。

3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水利设施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宽量大,投入多,公益性质明显,多年来形成的重建轻管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农牧区现行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具有较多的“过渡性”特征,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改革,但是保留了较多的计划体制的内核,“管养合一”、“事企不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使得水管部门在大部分情况下,自己监管自己评估,基本上是一个封闭性内循环体系,由此导致维护的动力不足。另外,农牧区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用水农户参与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大为消退。在改革开放以前,农牧区生产队承担大量的微观农村水利设施管理职能,但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先水管部门赖以依托的生产队水管体系功能式微,适用于新形势的管理体制又未能及时建立起来,最基层水利维护主体缺失或者是“断档”。

4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搞好农牧区水利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从业者队伍。我省农牧区的水利部门专业人才很少,特别是有职称的高级技术人才所占比重很低,这严重制约着农牧区水利事业的发展。

加强青海农牧区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着力推进农牧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水资源的相互联系,上下游、左右岸以及不同措施、不同工程之间,建设与管理都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相互配套,优化调度,同时考虑到农牧区水利建设投入相关部门和渠道较多,为了有利于各部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农牧区水利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统一规划作为农牧区水利建设和安排国家投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通过规划,不仅要达到摸清情况、统一认识,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还要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进行农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时,应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大各级财政对农牧区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机制

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投资,无论靠国家、集体或农牧民个人的单方面努力都是难以承载和筹集,必须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农牧民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机遇,以项目多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性资金对水利的投入,地方政府每年应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牧区水利建设。三是进一步整合专项资金。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整合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把分散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形成有力的“拳头”投入农牧区水利建设,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四是创新投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落实好“一事一议”水利政策,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积极利用外资和吸纳其他社会资金,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

3积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水利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完全依靠地方政府承担农牧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乡村组织和受益群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协调机制。大力推行“用水户协会”和“股份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农牧民参与式管理模式,制定有关农民参与管理的制度和法规,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提高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意愿,在政策上保护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探索设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采取财政投入多一点、受益户集资筹一点、社会捐资集一点的办法,确保管护资金有来源、有保障。加快推进县域水管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县域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管养分离”改革。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农牧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青海农牧区水利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基层农牧区水利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和保障制度,让农牧区水利人才都能够安心踏实地工作,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5切实加强农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牧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牧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因此,必须把加强农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作为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农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机构;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改善工作条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