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农田水利建设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农田水利建设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议农田水利建设路径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国在多个领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在农田水利的建设管理模块上却没有让人满意的改进。国家已经在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成效是有的,但纵观目前现状,形式依旧严峻。

1体制改革使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不明筹划困难

在改革开放之前,财政实行统收统支,中央决定支出多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如80年,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占到了全国财政的1.87%。分灶后,地方政府占有国家财政的大头,中央政府难以自给,将用于小型水利的事业费下包给了地方,分税制之后,中央开始占有分配大头,但却没有收回对农田水利的资金发放,农田水利建设费用仍有地方政府支出,但在此时,地方政府自身财政都入不敷出,没有足够的资金分配给农田水利,农田水利的责任究竟在哪家也就无法落实。为弥补这一状况,中央在2005年下达了一号文件,开设了小型农田水利的专项补助金,金额逐年增加,但比起过去农田水利在中央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仍然偏少,对于农田水利的当前现状的帮助也是杯水车薪。

2社会发展使农村群众积极性降低

改革以前,农村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农民,靠种田耕地为生,这个阶段,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的农田水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重视,很多群众甚至自发大兴水利,扩建工程。但改革开放之后,家庭承包制开始实行,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务农糊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进,他们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但相对应的,农村农业人口也在大幅减少,到了2008年,农村依然还是农业户口的比例已经降到了55%,这其实还包括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

不仅如此,农业给人们带来的收入也在不断减少。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用于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每个农民可以承包的土地规模也有限。在两工制度犹存阶段,国家还可以组织农民兴建水利,但如今,制度改变,社会环境变化,再要求农民们像改革开放前,自己承担建设农田水利的劳力和财力是非常不现实也不合理的。尤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税费进行改革,农业税、村提留等税费被取消,为了维持学校、政府的运转,中央已经承担了改革所需的大部分成本,但因此带来的对农田水利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并且,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农田水利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低标准建设,就地取材了,普通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帮助影响越来越小。修建合格的水利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也必须由专业队伍来建设,采用机械更加先进,材料更加现代。据了解,当前工程建设时,仅依靠人力完成的部分已不超过10%。即使农民想要积极参与,也存在技术和观念不足的问题。

以上问题,都使得农民对于修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但是,农田水利对农村群众的影响降低,不代表国家不用再依赖农田水利。面对这样的状况,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改善水利工程的建设。

1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

首先从体制入手,要尽快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责任所在,明确工程竣工后其产权所属。建议对于大中型农田水利由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加大中央在农田水利这一块的投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而田间小型工程由农村集体管理。对农村小农户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水利建设的入股,将所有用水农户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村民对农田水利建设及利用的监督机制,通过对现有体制的不断更改完善,保证农田水利设施能合理建设,有效使用。其次要继续在这一方面的法律完善,水利设施建成后,全村都要共同维护,拒绝任何形式对水利设施造成破坏。提高村民们对工程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农业设施的重要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正常进行。

2提高农民建设水利的积极性

让农民根据自身生产需要决定水利设施需要投入的力度,让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再成为他们额外的负担,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农田水利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帮助,释放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如今“一事一议”的政策,发挥其优势,帮助农田水利良性进行。国家对于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要适当扶持,给予奖励。吸引来自社会的资金力量,将农田水利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兴建水利,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切不可在工商产业发展繁盛的时候忘记农业的重要性。而农田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田产量的巨大助力,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作者:程秀禄、杨秋燕 单位:孟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