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空间异质性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空间异质性农村水利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空间异质性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为2011年,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12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因数据的单位、大小不一,为了消除因数据大小以及单位不同造成的影响,将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计算公式为:zi=xi-珚xs式中:zi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标准分;xi为各指标的原始值;珚x为所选样本数据的均值;s为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1.2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根据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综合情况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多指标综合分值计算,接着根据综合分值划分各区域农村水利建设的空间异质性,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1)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第一,从投资的内容构成角度。农村水利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范畴,因此指标体系一般可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第二,从基础水利设施的构成角度来看,指标体系可从供水工程、蓄水工程、提灌工程和用水等方面进行构建。本研究选用的指标体系综合了上述两种划分角度,首先,从投资角度进行划分,其中投入指标方面进一步细分为蓄水、灌溉和用水等类别。其次,在产出方面,侧重考虑农村水利建设产出的综合效益,将产出指标划分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从而使整个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具备完整性和层次性的同时兼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共有17个二级指标。

(2)农村水利建设空间异质性的综合评价。一般而言,空间异质性是指目标反映变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所选目标综合特征的梯度变化、复杂性和变异性。当研究农村水利建设空间异质性的时候,首先必须理清农村水利建设这个系统的属性特征和基本结构组成有哪些,然后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可测度的变量对这些属性进行测度和反映。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村水利建设空间异质性可定义为这些反映变量随着样本区域空间位置变化呈现出的多方面属性差异的综合评价和测度。即需要将多方面反映农村水利建设的变量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然后结合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度;因相关方面属性差异大小不一,每个反映变量对综合异质性测度所起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且指标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所以需要根据强弱相关程度排序来精简指标变量数,然后再根据精简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便是常见的降维方法之一,进行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时,一般首先根据变量相关程度进行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判别分析,然后根据所选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子,接着根据公共因子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建立因子分析模型。从而计算出各样本的多指标综合分值。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出公共因子,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每个公共因子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公共因子找到后,根据对应的原始变量可与公共因子计算出相应的相关系数,它可以用来反映原始变量对对应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表示原始变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简称因子载荷。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生成后,一般会经一系列旋转后使其结构得到简化和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会使每个指标观测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荷载,且每个公共因子只在少数几个指标观测变量上具有高荷载,因此可根据各指标的因子载荷量进行其影响程度的主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水利建设的空间异质性

从综合分析结果可知,我国东、西、中部的农村水利建设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河南的水利建设综合评价分值最高,以绝对的优势排名第1,黑龙江紧跟其后,广东、浙江和江苏位列第3~5名,其中广东和浙江的分值较为接近;天津、广西、甘肃、云南和湖南位列第6~10名,除天津外,第7~10名分值差距较小;西藏、山东、河北、福建和上海分值最低,位列最后5位,尤其是上海其农村水利建设综合分值居最后1名。根据地域进行分值汇总求取综合分值均值,按照分值从大到小顺序的地区依次是: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西北和青藏,分值依次是:1.952、1.616、1.363、1.336、1.209、1.207、1.155和0.412,从地域综合分值分布来看,东北和华中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综合情况较优,华东和华南地区居中,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情况有待加强,且综合比较差异较小,青藏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情况较劣。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水利建设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省(市、区)自身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东部地区历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地区经济总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首位,这在农村水利建设综合评价中再次得到了印证;而中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较优的位置也与其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投入比重基本对应;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倾斜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力度的影响,近几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地区资源优势的限制,其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2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农村水利建设多项指标的因子载荷量分布,根据表3可以得到,影响各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综合评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耕种上的直接投入,从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这些指标来看,当前农业耕作上的水资源供需仍然制约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枢纽关键,同时也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这个分析结果来看,农业用水设施和农田水利提灌工程建设需要被作为实现农村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举措。其次是水资源配置与使用,接着是农用机械投入,最后依次是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水电站投入和耕地这些指标。从因子载荷量的整体分布来看,当前影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当推与农业耕作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这与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硬伤的现状非常吻合,政府需根据地方发展差异进行有侧重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从地区综合分值排名来看,河南省农村水利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居于首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地区较高的耕种直接投入和水资源配置利用,这与河南是农业大省,该地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离不开的。而黑龙江、广东和浙江排名靠前的原因各不相同,黑龙江排名靠前在于其除涝灌溉以及耕地资源上的明显优势,而广东则是由于该省农业机械和水电站的投入等优势,其他省市区居中的排名则来源于自身资源优势和水利建设投入带来的均衡效应中兼有稍微突出的单项指标,如江苏在除涝和乡村就业上表现突出,天津则在农村家庭年纯收入上占据优势。西藏名次靠后的原因在于该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各项指标处于劣势、而山东、河北、福建和上海等(区、市)虽然有1~2个单项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势,但剩余指标的综合优势不强,后期这些地区应该针对较弱的单项指标对地区农村水利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

3结语

(1)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和产出的多方面细化角度构建了农村水利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水利建设综合评价分值,按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河南、黑龙江、广东、浙江、江苏、天津、广西、甘肃、云南、湖南、宁夏、湖北、江西、贵州、青海、重庆、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辽宁、陕西、西川、安徽、海南、北京、西藏、山东、河北、福建和上海。

(2)根据2011年31个省区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除涝面积、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乡村就业人数、乡村办水电站个数、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东、西、中部在农村水利建设的分布差异与其地区经济发展排名基本吻合。

(3)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空间异质性规律与地区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水平基本协调同步。从成因分析来说,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首先受制于地区资源优势和水利建设投入,同时水资源配置使用是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又一主要因素,因地区水利建设投放力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农村水利建设的空间异质性。从长远发展看,处于劣势的各省(市、区)下一步应根据自身水利建设的不足从创建资源改善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型的新型农村水利模式,加强资源环境治理改善力度等方面着手实现农村农业、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兼顾了完整性和科学性,但受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作者自身水平所限,农村水利建设的综合评价未能将时空异质性有机结合起来,今后应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作者:黄英 周智 黄娟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