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耦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马克思生产理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耦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耦合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我国现代农业专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及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因素。农田水利建设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如果发展迟滞,现代农业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永远充满无穷的魅力和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一书便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详细介绍了物质概念体系的建构、现代实践主体的多维性、社会系统发展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意义,为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做了充足的理论准备;第二部分是现代农业问题研究,探讨了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建构,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部分是作者相关学科的专题研究,涉及面较广,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等方面,亦展示了作者独到的理论视角;第四部分是作者承担的农业课题研究,通过系统的方法探究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方法应用,使理论研究迈向实践。

从马克思生产理论看向中国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提示我们要关注一切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方面,农田水利建设正是其中关键一环,不仅关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然而,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却常常面临干旱及洪涝灾害、水资源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制度缺失、人增地减等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同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自2013年提出明确要求,要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与覆盖范围,到目前中央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基础建设,加快改造升级。马克思生产理论同样认为,有效的生产才能形成生产力。这就要求农田水利建设应该专业化、标准化,同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同市场需求相匹配,同未来发展相融合,增强有效性。当前,我国正在推动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这亦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新实践。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制机制方面,2018年起,国家将原来多个部门分别实施的农田建设管理职责整合归并到农业农村部,强化农田建设的统一管理,制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方面的诸多管理办法,设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指标和激励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此举也有利于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实践结合的框架下,该书作者还关注了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农业产业化是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该书作者重点关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理论局限,这也是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有益补充。如果说生产力决定的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那么生态决定的则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一切建设发展都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也将反哺于农田水利建设,培育绿色健康的农业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而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一书在传统微观意义上的具体研究,从宏观理论视角关注农田水利建设,论述深刻,对当前中国农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辅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决策亦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相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动下,在利好政策和埋头实干的直接作用下,各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采取“有力、有效、有绿”的举措,中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困境定将旧貌换新颜,真正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升级发展、跨越发展。

作者:雷彦君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