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素描教学的艺术性回归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但也正因为这种基础性,长期以来高校素描教学变为了单一、枯燥的技术训练,素描本身的艺术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彰显,既不符合素描的本质艺术规律,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鉴于此,该文从素描的艺术性表现谈起,分析素描教学中艺术性的回归方式。
关键词:素描教学;艺术性
一、素描的艺术特征
1.审美性与普通绘画相比,素描是单色的,可以被视为对其他色彩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这也是其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美术形式的重要条件之一。看似简单的画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单纯和统一的审美性。马蒂斯曾表示,只有素描才能最及时、最准确地表现出自己的瞬间感受,自己的素描作品是加一笔则多、减一笔则少的完美状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2.情感性素描的情感性,主要表现在绘画创作的起因和过程中。绘画者进行绘画创作,是因为个人情感受到了触动,并急需将其记录和表现出来。在这种状况下,短时间内进行油画、水彩画等创作是不现实的,只有素描最为便利,所以素描是创作主体情感重要的承载者和表现者。3.创造性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看,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创作对象的瞬间变化,还是画面效果的呈现,都可以激发创作者跳跃式、即兴式的思维,并改变事先的计划和安排,获得崭新的效果。从创造能力的角度看,当代绘画者普遍具有语义转换和媒材变革两种能力。语义转换是指可以在自然物象和抽象视觉符号之间、写实和写意之间转换;媒材转换是指根据创作需要,对素描材料和工具进行有目的的创新,以获得更理想的表现效果。素描的艺术性特征是十分丰富的,仅将素描作为造型工具,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知。
二、高校素描教学中艺术性的回归路径
1.树立正确认识长期以来,素描的艺术性特征被遮蔽,基础性、工具性特征被放大,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因此,首先要在观念层面予以纠正。一方面,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无论是何种风格和类型的绘画,素描的基础性地位都是丝毫不动摇的。绘画学习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素描功底,才能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素描本身也是一门创作艺术,有着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这种基础性和艺术性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创作的态度进行素描创作实践,感受素描特有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仅在创作范围或主题上进行限定,然后让学生自主创作,由此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表现对象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乐于通过创作抒发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自觉地探索新的素描形式,以追求理想的画面效果。由此可见,素描的基础性和艺术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学生要在肯定素描的基础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技术训练,不断提升准确观察和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将素描创作视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倾注情感,敢于发挥。只有这样辩证认识和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地彰显出素描的功用和价值。2.创新素描形式20世纪中叶,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引入我国后,得到了全面推广,逐渐形成了三大面、五大调子,重视解剖、结构等基本素描形式。不可否认其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贡献,但是这种固有形式成为素描艺术性表现的桎梏。因此,学生应通过创新素描形式,为素描的艺术性表现打好基础。在构成方面,要打破传统素描的套路排线法和构图法,不断挖掘造型规律中内在的联系,运用点、线、面的节奏变化和构成安排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素描表现本身的趣味性,使形式依附于情感。在节奏韵律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情绪变化,发现创作中能够带动自身情感变化的关键点,继而使画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调。在明暗表现上,绝不能因为只有黑、白、灰而轻视,相反,正是因为这种色彩上的单纯,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黑、白、灰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有节奏变化,所以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就成为了明暗表现的关键所在,解决好这个关键点,就能使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大增。在线条方面,要打破一种线条通用到底的模式,先从对线条本身的认识开始,分析不同线条,如圆润、简练、细腻、动感等不同类型线条本身的情感色彩,然后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进行有机选择。只有进行形式上的革新,才能获得理想的切入角度和可行的实现方式。3.探索个性语言以往的高校素描教学中,素描练都是写生习作,更侧重于对客观物象的准确再现,这是符合创作过程和目的的,也是尤为必要的。但是弊端在于,这种训练方式和过程容易让学生形成误解,认为素描就是以铅笔为工具,利用三大面和五大调子对表现对象进行再现,这种再现越精细、越准确,素描的水平也就越高。所以,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化的色彩。很多时候师生都会反思,为什么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专业训练后,素描作品还是机械和呆板?而同样是一支炭条,一张白纸,到了荷尔拜因、丢勒、德加手中,就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表现、构成、工具材料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个性化的尝试。对此一个有效的渠道就是对名家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借鉴。如德加的《休息中的芭蕾舞明星》,该作品的构图很有特色,打破了中心构图的方式,将人物安排到了左侧,右侧留出了大面积的空间。这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留出大量空间,意在表现舞蹈者随时可能翩翩起舞,所以虽然是休息的芭蕾舞明星,却让观者分明感受到了其优美的舞姿。对此完全通过学习后为我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对素描和绘画基本艺术规律的违背,不能在意识到个性化形式和语言的重要性后急功近利,为了“立异”而“标新”,这种个性是一种伪个性,毫无价值可言,还是需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4.倾注主体意识包含绘画在内的各种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获得与观众的共鸣,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我”的表达与创造。以凡•高的素描作品为例,树木、小溪、雨水、夜空等司空见惯的实物,却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生命力,让人惊叹。这种震撼就来自作品中“我”的力量存在和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素描中倾注主体意识。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进行直觉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敏锐的直觉。学生在看到一些触动自身的场景时,要能够自觉拿起画笔进行精准、及时的记录,使之成为强烈的创作灵感、欲望和动机。此时可以暂时先不考虑描述和再现的是否精准,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反应的训练。其次是丰富艺术修养。主观意识的产生和倾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凡•高看到光秃秃的枝丫后,想到的是来年枝繁叶茂的景象。罗中立看到一个老人后,想到的是普天下所有的父亲。所以,学生有时觉得缺少题材,根本原因就在于艺术修养的欠缺。因此,高校素描教学不能局限于素描本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丰富生活阅历,这对于学生素描的艺术性表现和个人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素描既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也是记录创作者进行心灵表现和个性化表现的最佳艺术形式。在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中,素描的艺术性有待发掘。素描是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美术形式,更是便捷记录和表现图像的工具。所以,素描艺术性的回归刻不容缓,而且要以此为契机,推动素描教学中多个环节的革新,在提高素描质量的同时,推动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春娇.对素描教学的几点认识.新校园(上旬),2015(6).
[2]应琦.浅谈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中国包装工业,2014(24).
作者:徐亮节 单位: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