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现今部分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观念脱离在地性,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理教育模式不协调,影响了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传承。该文以川渝石刻造像图式在高校设计素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为例,研究如何从设计素描学理与区域石刻造型传统中介入图式,以关照在地性的文化视野,探索既能传承学科专业原理又能呈现民族文化特色的素描教学模式,以期为在地设计应用范式夯实基础。
关键词:川渝石刻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传统
一、“互换式”介入,开展素描石膏像写生教学实践
“互换式”即写生观照模本的转换。原有的设计素描写生教学是以西方石刻石雕为对照原型练习造型的学理性研习模式。我们通过转换造型参照品的方式,在写生中介入川渝石刻造型样式进行写生研习,根据设计类的不同专业特点,配比相关专业特色的教学品评标准与素描写生课程。如,某美术与设计学院市级特色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写生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其素描造型教学的着重点应放在空间结构、光影质感的学科靶向上,重点突出设计素描写生教学中对石刻造像的场景空间关系把控,以及线条构成与空间比例的构成。这与写实性素描的造型技法研究有所不同,不应“圈点带面”。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匹配不同的素描学理要求进行写生教学,充分尊重不同专业介入图像练习的差异性。“互换式”实践介入丰富了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生教学效率,进而推动学生自发研究传统文化精神。如,在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开展有针对性的田野调查,让学生融入传统东方情境对物写生;其次,运用以线面造型为主的方式,吸取传统闪点透视的空间格局以及不同时期石刻造像概貌的造型特点,深入区域文化接点的不同切面,探析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以此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表现;最后,通过有视觉认知的传统造型元素的写生采集、组合,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做到古为今用,既美观又实用,使造型形式传神得体。
二、设计素描的结构与构成素描实践
从设计类素描课程的体系看,掌握从具象到抽象的构成原理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结构与构成素描课程的教学实践,探寻这一内容的实质与方法,体味从具象到抽象的步律与节奏,从而联系设计的专业本体,充实教学受众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这种传统艺术图示的介入,活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有力推进了特色教学的发展。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结构分析素描训练,以川渝石刻实物为写生基础进行在地考察、参照、提取,强化区域石刻元素的视觉文化象征,进行平面形式的线面分析实践。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通过线面造型的方式进行造型研究,严格遵循透视法则进行构图与起形,进而对石刻造像的存在空间进行线面推理与比较分析;第二,在形象塑造的同时,注意素描的块面、光影、线条构成因素,强调对比与概括、虚实前后关系的处理;第三,联系画面形式与在场境域对视觉表现进行意识判断,寻找造型存在的可能性,体会现实与传统在个体境域中的生成与交替,判断客观与主观的造型重叠。第二个阶段是解构素描训练,以打散、解构、重构为基础,打散川渝石刻造型的传统视觉符号元素,进行图像局部剖析与造型元素分解生发的素描实践。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寻找石刻造像的相关图像进行视觉筛选,主观提取有用的石刻造像局部进行造型元素拆卸;第二,根据主题进行画面重组,可放大、重叠、悬置、变更等,强调画面形式美感与创造性的发挥;第三,对平面构成原发性的深度思考。此阶段重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个阶段是变构素描训练,通过主观选择,对川渝石刻造型的传统构成形态进行并构置换。其中,置换空间结构是重点,通过构成不同区域的形式置换,对原有石刻造像形式进行超现实的素描表现。这种不同形式题材的转化实践,有利于学生的跨界思考与主观创造。
三、超写实素描中东方石刻元素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首先对大足、安岳一线石刻进行实地田野调查,采集石刻案例并选择所需图像,做好前期设计转化,为超写实素描临本的视觉图像制作作铺垫。前期的图像制作需要基于画面形式感与传统图案的深度解读,因此,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川渝石刻造像的相关文史讲座,做好课程启蒙,使学生对区域石刻造像的不同历史风貌有初步认识。其次,是超写实素描的制作,按照超写实素描教学的学理步骤推演,从图像细节拓形勾描到局部成像刻画逐步推演。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通过投影、复印、九宫格等方式把所需造像的局部外形特征勾画完整,其中一些特殊的勾画技巧不做分解。第二,参照图片或实体对局部进行高精度塑造,可以通过小孔成像的方式对局部进行逐步蚕食。此阶段一般从最明显的局部造型开始,无论光影黑白均一次到位,局部塑造即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最后是画面整体的处理与强化,主要针对客观现实的个体感知意愿对细节进行后期制作,完成作品。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完成局部塑造后,对整体进行视觉观察,判断出主观处理的基本思维;第二,根据图像的客观性与个体判断的主观性进行最后的减弱或加强处理,注意还原超写实素描制作前的创作初衷,深刻体会传统石刻造像的造型特征。教师应将川渝石刻造型的典型图像介入超写实素描学理应用,引导学生在应用研究中分析、体会石刻局部的造型特点,并结合设计专业特点,主动关联构成素描学理组合图片在画面中的构成元素,感受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让学生体念其本土视域资源的文化特征,感受“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学理交错与多元并蓄。从传统文化创新看,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应在全球化语境下,以关照在地性为背景,研究如何将现代设计艺术观念介入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同时,将川渝石刻的视觉语言转化为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素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运动,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自我更新。从侧面看,川渝石刻造型介入设计类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发。高校通过建立一套既有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传承美术学科特质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以“东方+西方”“田野+实践”“具象+抽象”的方式兼收并蓄,并借助传统文化发展机遇期,抓住区域特色亮点,切实推动具有传承与创新能力的设计类基础课程实践的发展,方能契合在地艺术设计理念与高附加值产品的间隙,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杨渝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