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术经典传播社会影响力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经典传播社会影响力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术经典传播社会影响力分析

摘要:美术经典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看似是一个宽泛且相对模糊的范畴,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当下,基于数据库平台的美术经典数字化传播和量化统计,可以为扩大美术经典的社会应用和影响力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关键词:美术经典;数据库;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就是事物影响社会的行为能力。美术经典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其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不容小觑,但具体是哪些又很难说的全面,是那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感觉。本文就试图对美术经典的社会影响力做一定范畴的释解,并尝试探索美术经典的数字化传播,在其社会影响力方面做出量化判断的可能。

一、美术经典社会影响力内涵及特指

影响力分析技术在市场营销、社会运作方面应用广泛,也常被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通信科学等领域。但在艺术学领域,美术经典的社会影响既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习惯,又难以从现实中剥离出来量化观测,社会影响的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其实证研究受到很大限制。美术经典作品本身是历史积淀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代表,但美术经典的传播是一个历史的变量过程,每次传播和阐释都是重塑历史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经典本身与传播过程作为两个问题来看待。经典本身是作者所代表时代的审美、文化、思想、技术与艺术的集合,是历史的相对稳定的符号。而传播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矛盾发展的过程,是其社会影响力的集中体现。经典化过程是其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大的过程,表现为宣传面更广、接受面更大、认可度更高、和社会的交互度更广泛,而去经典化则相反。二者的变化过程除作品自身的审美要素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时代特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传播途径等。其本质是话语权的争夺,在有针对性选择的基础上,使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典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一种话语权体现。

二、美术经典社会影响力形式

美术经典通常被认为是审美发展的巅峰产物,其实,美术经典也如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既是美术发展的文化积淀,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美术经典是人类感性认识世界的代表之一,其社会影响力的体现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视觉领域的各方面,在审美教育、人文社科、政治经济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影响力传播过程扮演以下三种角色:1.美育载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①。审美教育是外向推广型的一种影响力呈现方式,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美术经典作为研究美的典范,其受众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认知度和需求不同,又分为不同群体。其一是普通审美教育受众,主要包括大中小学生,他们对美术经典的认知主要来自传统教育方式传播,目的是提高审美素养,通过经典赏析来增强审美体验,进而形成审美观;其二是专业审美学研者,主要包括大学、中学的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以及相关从业者,以掌握美术经典的审美要义为目的,他们往往既是美术经典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其三是审美大众,他们是经典的鉴赏者和消费者,以审美需求和审美消费的形式成为社会审美层次的基数。审美教育不仅是艺术学领域的美的教育,还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知识体系教育过程,其中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作为艺术学领域美的代表,美术经典在美的传播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符号化的标杆及引领作用。在美术经典的传播过程中,对美术经典的解读和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部分普通民众可能无法完全掌握美术经典的精髓和奥义,但经典的审美影响力使大家对美有了基本常识,引领公众对审美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更为理性。审美教育最直接的功用就是增强人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素质越高,对生活的品质、社会的道德水平、产品的审美品质、消费水平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当然,一切优秀的艺术品都有审美教育功能,美术经典作为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审美语言、思想内涵和可阐释方面都有更大的空间,“经典”之名被赋予特定光环,在心理影响上也会有更好地效果。2.学习研究的典范对经典研究和解读的论文、著作、影视制作等,是经典影响力的二级传播方式。如《美术二十讲》《美学十五讲》《艺术的故事》、各种版本的艺术家传记、BBC的纪录片,以画家或作品为背景的电影等等,都是我们常见的了解和接触经典世界的方式,是社会大众易于接受的经典传播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经典作品艺术形式、创作手法、材料技法、审美思想的研究,有通过临摹、模仿、研读等实践操作进行学习,也有专业理论上的研究。对美术经典理论的研究主要有美术史、艺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三个角度,以及重回经典和解构经典两种观点。美术经典是对美的学习和研究的典范,美术经典的审美范式,不仅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愉悦,同时更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激情。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都有这种体验,在阅读美术经典的时候,除了审美和技法上的视觉震撼之外,还会浮想联翩,激起无限的审美冲动和创作欲望。优秀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影响个人对审美的认识,也可以引领一个潮流,影响一方文化,形成一种流派,改变人类的审美进程。和相关艺术形式结合也可产生新的艺术样式作品,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如电影格林纳威的《夜巡》是对伦勃朗同名作品的致敬和演绎,电影和文学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卡拉瓦乔》《透纳传》《达•芬奇密码》等等都是美术经典社会影响力的直接表现。3.文化和经济推动力美术经典和艺术家被塑造成一个国家的文化标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文化推广的一种普遍方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方式。同时,美术经典也展示着这个国家的形象、文化和历史,输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美术经典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其本身的价值不可估量,不是价值过亿就是禁止出售的国宝;另一方面还包括带动的系列产业经济,如广告、装饰、旅游、图书、文创产品等。在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当下,美术经典及伟大艺术家为此贡献了很大的影响力。有些地方因一幅作品而闻名天下,一些美术经典的描绘对象、馆藏之地、所述之物是人们打卡的必经之地。当地旅游文化发展也以此为契机,以经典为蓝本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一系列的产业,繁荣了当地的经济,进而也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当然,在美术经典的传播过程中也会被赋予推进价值观的功能,也会有意识形态上的选择,还存在经济文化实力的强弱对经典文化的反作用。比如一个国家在推广美术经典传播的过程中,会重点选择符合本国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作品,对一些相对弱势的文化会有意无意的屏蔽掉,也有一些国家会对有违本国价值观的作品进行严格审查。这些情况一方面体现了经典的相对性,另一方面体现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矛盾的发展过程。

三、数字化传播的量化判断

如前文所说,美术经典的社会影响力包含了很多隐性的因素,很难做到全面的可视化判断。然而,在当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是可以根据美术经典作品的下载量、转载量、引用量、影响因子等数据,对其影响力做出初步的量化判断,用以甄别作品的受喜爱度和社会影响价值的大小。同时,我们也可以建设自己的美术经典数据库平台,用于量化判断美术经典的数字化传播。美术史上与美术作品数量相比称得上“经典”的可谓凤毛麟角,单纯建设美术经典的数据平台,并不是一项太复杂的工程。但如果把与作品相关联的基础图像、材料技法、创作主题、创作背景和美学思想,以及与作者相关联的生平简历、艺术经历、艺术观念、学术流派和其他作品,做出系统的整理,把网络上相关的研究和成果做出体系的链接,并且还要设计平台的互动环节、经典作品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是一个复杂的庞大工程。数据库平台建设及量化影响力的准确性还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一,经典作品的甄选标准。“谁的经典”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难以定论,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人们反对把经典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主要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制度模式,不同文明多元化共生才是常态。经典的选择有一定文化倾向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经典作品甄选标准。其二、怎样确保图像的质量。数字化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网络上出现大量质量较低的作品图片,主要是色彩差异极大,使人们难以辨析经典真正的面貌,更别提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保证和提高传播作品的质量急需加强,作为视觉艺术,美术经典本身基本上是稳定的,采用统一的图像方式是可行的选项。其三、怎样确保平台的权威性和参与度的广泛性。数据库平台的意义就在于集齐最广泛、最专业的信息资源,做成体系化的应用进行传播,其权威性在于专业性和高质量,参与度的广泛性既包括信息来源,也包含受众,权威性和参与度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也是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从整体层面,明确甄选者的角度和立场,使任何选择都是认识经典的一种视角,保留文化方向的多元性,在传播过程中自然发展,直至形成较为统一的甄选标准;二是从操作细节上坚持开放合作,确定基本面,拓宽基础面,具体方法是确定有广泛共识的经典作品,建立更宽泛的备选作品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结语

美术经典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看似是一个宽泛且相对模糊的范畴,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当下,基于数据库平台的美术经典数字化传播和量化统计,可以为扩大美术经典的社会应用和影响力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平台能够量化经典作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能够通过作品的受喜爱度判断作品的影响广度,也可以评判新作品的经典化倾向,形成可持续的经典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范迪安.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的提案[J].美术研究,2020(03):4.

[2]陈云松.大数据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5,30(01):23-48+242-243.

作者:孙诗谦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