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语境背景下的素描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中国的艺术发展道路与国际接轨是有必要的,但如何融入国际艺术范畴,是否需要“全民”如此,却是有待商榷的。作为学院派的艺术教育,是否能够在纷繁错综的当代艺术大背景下,不随波逐流,在“坚守”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是当今中国每一名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素描在我国已发展了百余年,受众多,分类细,不同院校在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难达成共识。如何解决传统与当代的矛盾,明确基础训练和创作的关系仍是我国艺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别院校,不同背景学科的素描课程进行分类探讨,从而明确素描教学的改革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当代艺术;素描;基础教育
“当代”是我国美术工作者们近年来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中国的艺术发展道路与国际接轨是有必要的,但如何融入国际艺术范畴,是否需要“全民”如此,却是有待商榷的。很多美术工作者同时具备“艺术家”和“教师”两种身份,艺术创作虽属个人行为,但艺术教育则具有公共的性质。因此,是通过“当代”改造“传统”,还是把前者作为后者的补充;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可称之为“当代艺术”,是否把个人艺术创作的语言体系“西方化”就是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每一名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作为学院派的艺术教育,勇于探索并处于学术前沿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是否能够在纷繁错综的当代艺术大背景下,不随波逐流,在“坚守”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却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素描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一门已经被普及的基础课程,每当我们对美术学科进行讨论,改革自然都绕不开素描课程。然而,素描在我国已发展了百余年,受众多,分类细,简单地一概而论,统一化,标准化自然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类别院校,不同背景学科分类探讨,才能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学科发展。
一素描在我国艺术基础教育中的现状
(一)应用广,受众多素描被引入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时至今日已成为我国高考美术加试的必考科目,同时作为基础也是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各专业低年级的必修科目。可以说,素描已成为我国广大美术学子迈进美院,走向专业必过之“槛”与必经之路。
(二)分类细,训练方法多样作为基础的素描在我国艺术类院校中根据专业类别大体可分为绘画类专业基础素描与设计类专业基础素描。在此基础上因不同专业对于基础要求的差别或同一专业因不同工作室之间艺术风格或研究内容的差异,素描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好多门类:如从目的和功能上可分为创作草稿和习作练习两大类;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结构(分析)素描、明暗(全因素)素描、速写等;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实素描、表现素描等。
(三)不同美术院校因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有其自身的整体艺术面貌,如央美的扎实严谨,鲁美的粗犷厚重等均是各有千秋而并无高下,先进与落后之分。
二素描在我国艺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与当代的矛盾问题
自西洋艺术引入我国以来,我们用百余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所走过的路程。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涵代解决,究竟该完全地融入西方还是创作有中国面貌的艺术作品使很多美术工作者徘徊不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似乎成为了当下美术各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传统学科进行改革的呼声已成愈演愈烈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也展开了多轮的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媒介的不断丰富使素描的表现形式得以进一步完善;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拓宽了素描的审美空间。很多艺术类院校的师生把素描作为画种进行研究,融入了新材料的同时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不再遵循传统的规律与方法。
1传统的素描练习是否已失去意义?当代艺术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传统观念。今天的素描是作为普遍基础练习还是个别的专业创作,亦或是把作为创作的素描融入基础练习似乎成为了我国今日艺术基础教育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在基础阶段参照当代艺术的标准靠想法和观念进行练习是否等于完全剥离学生考前的基础训练。那么是否有必要重新调整艺考的评判标准?其次,是否有必要全民艺术“当代”化。当代艺术讲究个性,如果在全民当代的大环境里保持传统,那么这个“传统”是否才是真正的“当代”?再次,当代艺术是否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过度地迎合西方,强调观念,想法而忽略了艺术的观赏性是否缺乏群众基础,有避重就轻,故弄玄虚之嫌?
2学科的交叉确实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但同时需有明确概念及发展方向。素描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就是“素”——工具、表现手法、研究目的相对单纯。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运用综合材料,借助一定的媒介探索新的变现方法,把素描当作作品来“画”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及样式。然而反其道而行之,硬生生地综合材料、拼凑技法,或把其他艺术门类强加以素描的概念,并不等于艺术的创新。因此,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无限地突破材料,技法的边界而又不上升作品的概念,势必会造成混乱。并且,就艺术发展规律而言各艺术门类在未来是在不断地融合中成为一体还是越发地走向纯粹取决于社会、观念、科技等诸多因素,而非独立于其他形式之外。
(二)基础训练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1明确目的
我国艺术基础教育的任务首要是完成学生从入学前的单一化美术训练模式到美术学院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思维转变。其次才是完成从基础向专业的过渡。
2屡清思路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基础,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解决的是设计思维培养问题;而绘画类专业的基础是为培养创作能力作铺垫。不同的艺术院校也因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及专业设置等因素导致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因此,简单地整合所有问题,势必会造成混乱。
3解决办法
明确本校学科定位及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参照其他院校取长补短地进行教学改革。
(三)莫用基础解决一切问题。不可否认,素描在我国当今的艺术教育中应以何种形式展现,是值得从事和关注艺术基础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的。在回归创作时,我们的本性和直觉,并非需要和素描产生必然联系。即使在教学上,我们能在现有素描教学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很好地解决视觉经验、视觉思维与直觉、控制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充分尽到美术教师的职责;通过素描教学很好地解决学生观察、塑形、表现等问题,也正是素描的价值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门类,艺术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变化,而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即使在新技术、新学科不断被引入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技法和手头功夫也并非完全失去意义。
三素描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基础应与专业发展相匹配
我国美术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绘画类专业的国、版、油、雕等几个专业始终是按照画种明确划分的。尽管随着学科的发展,各专业都在寻求自身的突破,如个别院校在版画专业中增加了了水性材料研究或是在油画专业中增添了综合材料研究等方向,但各学科之间尚未完全打通以至于形成新的综合艺术门类。因此,简单地通过对基础进行综合性研究势必很难完成学生有针对性地向专业过渡。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首要任务仍是通过作品及相关理论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个别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融入西方艺术语言,探索当代艺术语境固然有必要,但在当代艺术的诸多问题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急于把模棱两可的概念引入教学,仍有待论证。我国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对现有的美术教育体系产生疑问,其主要原因仍是受西方国家影响。西方国家艺术教育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片面地把其某一部分嫁接于我国现有的艺术教学体系更不可取。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美术教育体系急需解决的仍是理论——实践——受众三者的衔接问题。
(二)作为基础的素描和作为创作的素描应区分对待
基础解决的是对绘画的认知问题,创作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绘画的理解与表达。西方画家研究素描的初衷是因其工具简单,画面因素纯粹,适合作为创作的草稿。被引入我国后,素描便被作为一切艺术学科的基础。时至今日,艺考的评判标准依然是看考生的写实功底。尽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束缚”了某个专业领域的部分人的发展,但就国内学院艺术教育而言,依然是广大艺术群体迈入艺术之门的有效途径。使传统学科与时俱进的确有必要,但急于求成的做法不免有拔苗助长之嫌。在笔者印象中,素描在此之前从未被当做过独立的画种,是今日的丰富的材料和技法拓宽了素描的研究领域,然而素描的灵魂在于“素”,过多地强调工具材料所“制作”出的作品不如称作平面艺术更为贴切,当然今日的艺术在不断发展,在没有经过历史评判的情况下,急于肯定与否定新事物是盲目的。因此,对此类作品的理解亦是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建立完善的评判机制
尽管艺术无法制定标准,但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还应达成一定的的共识,不能因个人喜好肯定或排斥不同形式的作品,尤其是在面对新事物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被学生当作风向标,其个人的好恶往往影响一批人。因此,客观地对待艺术中的“新旧”事物,鼓励他人的个性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艺术本应就是百花齐放,既然可以大胆地突破,也应允许顽强地坚守。笔者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凡是在当今时代所产生的具有代表性艺术作品便可视为当代艺术作品。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与其说是发展莫不如用“轮回”形容更为贴切。即使是在当代艺术发源地的西方,仍以“写实”取胜且具有国际地位的艺术家仍比比皆是。艺术创作是一种很自我的行为,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但艺术教育却涉及到公众,因此在“调整”过程中当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当代艺术之争》(法)马克•吉梅内斯(MarkJimenez)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成凯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丁鹏 张群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