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水墨画的素描教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水墨画的素描教学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水墨画的素描教学分析

摘要:该文探讨中国水墨画的素描教学与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存在的差异性及其能否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期为两者的共存提供另外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素描教学;线性素描;意象表现性素描

一、中国水墨画具备完整的体系架构

中国水墨画是一个相对完整而且成熟的绘画系统,有着相对完备的绘画构架和理论评价体系,以及自身的一套训练方法和手段,如人们熟知的《芥子园画谱》和大量相关的鸟兽树石等的画谱、画集。在西方素描体系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画家和学子一直沿用水墨画千百年形成的观察与训练方法,如白描、勾线、设色、皴擦点染等。中国画的理论储备也相对完整、清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书画名家的谈艺录、画语录等,都是中国水墨画较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书籍。

二、西方素描训练方法对中国水墨画教学的影响

近现代西方以科学为主导的绘画体系进入中国后,对中国水墨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训练方法的改变。如,西方绘画对于解剖学、光学的理论及空间透视知识的运用,使针对对象写生成为一种较为合理和必然的手段。因此,课堂上针对客观物象的写生也就成为必然性和共识性的训练方法。因为物象写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反复性,所以素描成为较为合适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铅笔与橡皮具备可涂改和可反复修改的特性,成为课堂习作便捷的训练工具。材料与工具的改变使绘画方法、绘画效果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课堂上的素描训练方法,使学习者面对客观物象写生的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是西方科学的训练方法带来的好处。

三、“水土不服”的素描训练方法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对于中国水墨画教学来说,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对此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是中国水墨画教学者和实践者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话题。一方面,有人认为西方素描的训练方法是不能直接被消化和运用在中国水墨画的创作实践中的,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写生的训练手段;因为中国水墨画的架构完整,不需要西方素描训练方法,强加反而会造成教学手段的不协调和训练的方法缺少渐进性。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只是一种训练手段,无非增加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反复性和涂改性;作为一种训练方法,素描能较快地提升教学效果,能够在课堂上解决解剖、透视以及画面结构等基础性问题;素描只是训练的手段和工具,不会对中国水墨画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不必对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避之不及。这两方面的讨论也一直在中国水墨画的教学中进行,孰是孰非,至今仍未有定论。

四、线性素描

西方素描的训练体系,特别是对于空间的处理,体积的强调和光影的描绘,的确和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趣味、审美意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冲突、不协调。中国水墨画强调师法自然,强调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而西方的素描更多强调形体的实在。那么,我们能否应用拿来主义的方法,除去西方素描训练对于中国水墨画而言的“糟粕”,取其所谓的“精华”,为我所用?中国水墨画强调线的因素和对客观物象意象性的感受,基于这两点,可将西方全因素素描进行拆分、解构,将中国画中的线的因素和意象的因素单独提出,并且作为训练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线性素描将中国画中的线描和西方素描中线的因素进行整合、融汇。在面对客观物象写生时,以线的因素(中国水墨画中的线和西方绘画中的线)为主导,画者在描绘客观物象同时,体会中国水墨画中的线和西方绘画中的线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使两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并体会线与线之间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表现力,使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多元。

五、意象表现性素描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融入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意味的具体形象。西方绘画体系中有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形成的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西方的表现性绘画和中国的写意性绘画虽然说辞各有不同,但其意相近。意象表现性素描就是以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性和中国水墨画中的意象性为基础,同样是对全因素素描进行拆解,强调素描中的表现性因素,并结合中国水墨画对客观物象意象性的表达、表述,使两者能够实现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在课堂实践中使意象表现成为描绘客观物象的核心和主导。

结语

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偏颇,也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但探索的意义就在于能积累一些经验。有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减少一些目的性和成果性,对一些不成熟的探索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生活如此,教学亦如此。

作者:李威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