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历史使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历史使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历史使命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重要节点,高等艺术教育乘着改革春风壮大发展,成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艺术人才、巩固发展文艺大国地位的坚强保障。新时代下,高等艺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强化学科建设与培养艺术人才,更是要让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整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双重性的,既包含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追求,因此艺术教育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关键词:艺术教育;新时代;历史使命

一、艺术教育要实施本土化战略

任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中国艺术的发展一直以中华文化作为母体,并形成中国教育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传统。我们在享受多元外来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明秩序却逐渐失去了主导权和话语权,本土文化遭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在艺术教育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教育的本土化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发展取向。艺术教育的全球性和本土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脱离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只能是一片浮萍。因此,艺术教育的本土化是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将艺术教育作本土化发展,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接受本土艺术的熏陶,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浸润于艺术教育过程中,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建立起符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加强固有文化“场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艺术教育助力精准扶贫

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相对“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更加有的放矢,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实施精确帮扶,“怎么扶”逐渐成为脱贫攻坚战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体制的一次变革性创新,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能够切实帮助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劳动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先扶智,“扶智”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正如前文所述,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在人格塑造和智力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何而艺”成为新时代艺术教育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在的文艺思想与教育思想中,将“为民而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艺的支撑。笔者认为,要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其中一条就是要将艺术教育以精准扶贫的方式,走进贫困地区、走进贫困民众,为长久缺乏艺术教育滋润的地区和民众注入一汪活水,通过艺术的教化来实现人的教化,让曾经被称作“阳春白雪”的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社会的变革。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也是有效解决上文提及的“出口”问题的选择途径。接受过高等专业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在基层的艺术教育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有所用,学为所用,青年人也就能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艺术教育推动乡村振兴

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党中央把乡村振兴已经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乡村振兴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的内涵不仅包含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振兴,又有治理体系的创新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关于乡村振兴的路径,有的研究者从技术视角出发,认为应当构建一条“人—技术—乡村”的技术路径;有的学者则将乡村命运寄予社区内外,把社区视为基础资源,将社会组织的外部支持转化为内生动力等等,不一而足,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再塑乡村魅力、再现乡土文化价值的着眼点,更为契合文化自信的精髓,也是更加符合中国梦的软实力建设。中国人自身文化的认同具有强烈的乡愁情怀。当我们站在时代的今天去谈论乡村的振兴,我们会发现用工业化思路去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乡村只能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乡村是中华文化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利用乡村文化自身优势使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重塑农村生活方式,用艺术留住乡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艺术教育能够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振兴乡村离不开农村优秀文化的发挥,要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四、艺术教育促进文旅融合

2018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机构全新改革方案。4月8日上午,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新部委成立是国家战略思维的最直接的行动体现,指明了国家对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方向,即“文旅融合”。李金早副部长指出‘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人们都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密切相关性。中央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融合。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有40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角色也早已经由单一的资源大国转变为多元化大国,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文化与旅游的认同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看山看水看风光,而是赏心悦目品文化。旅游也不再是“时髦”的代名词,它成为了现代人拓宽视野、学习知识与提升文化的另一条重要渠道。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加速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旅游与文化并非概念的简单叠加,实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元语言”的重新建构。倘若说文旅融合之间目前还需要“黏合剂”的话,艺术教育当仁不让。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有三大作用: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与启迪智慧,无论其中的哪一种作用,都能与“文旅融合”的大趋势相符合。当我们在论及艺术教育重要性的今天,“文旅融合”的平台是艺术教育所不能缺席的。

五、艺术教育的“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的建设推动了中国高校教育质的前移,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每一门类的艺术学科都以自身的方式对艺术教育产生影响,艺术学科和艺术教育的发展相较以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只有立足于高素养人才的培育,艺术教育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建设文化强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艺术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契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国家文化产业事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规划,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在于教育是否能够反映社会的需求,因此其建设路径必须紧紧围绕“社会”这个主题。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应当以特色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特色化产教融合平台、高水平校企合作为突破,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高水平文化创新服务为窗口,以高水平现代大学治理为保障,建设一流院校和一流专业(群),培养一流复合型、创新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一流文化创新服务,使艺术类院校成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高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阵地、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窗口,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作者:杨红梅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