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侗族民歌的审美意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侗族民歌的审美意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侗族民歌的审美意象

摘要:广西侗族民歌的语言艺术,是侗族人民表达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最优美的艺术形式,侗族民歌里的意象,是劳动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交融。广西侗族民歌的意象主要有植物意象、动物意象、劳动意象、物品意象、自然万象等类别,其意象的选取有直观性、象征性、丰富性等特征,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广西侗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以及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关键词:侗族民歌;语言;意象;审美

一、广西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

侗族人民居住的村落多数依山傍水,山、水、树木、竹子、竹笋、鱼、鸟、花、瓜、露珠等是侗族人民常见的事物,打柴、捉鱼、种地、挖笋是他们的日常劳动,这些事物和劳动构成了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我们可以将意象分为以下四类。

(一)植物意象

侗族民歌中,与植物相关的意象比比皆是,竹子、树林、竹笋、菌子、花……侗族民歌中常用茶花、映山红、竹笋等意象形容女孩子的容貌美丽,以瓜和藤的关系比喻男女关系,以花连花、藤缠树比喻火热的爱情,以菌子的外形来比喻女孩的百褶裙,以笋子和竹子、鸟和树林的关系来写父子、情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民间流传的民歌“情人爱我爱到半,根是丝瓜苗尾是苦瓜藤”,借瓜苗、瓜藤比喻对爱情不忠贞的人;《杨梅歌》唱道:“青枝绿叶撑凉伞罗喂,专等行人来歇脚,小小杨梅味道美哟,一生专供人解渴。”杨梅树四季常青,侗族人民常在杨梅树下乘凉、歇息,杨梅是侗乡常见的野生水果,酸甜味美,民歌中借杨梅树和杨梅果歌颂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花是侗族民歌里典型的意象。花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常见的事物,他们种的蔬菜瓜果会开花,房子前后种花,衣服鞋帽上绣着花,男女爱情以花为媒来表达情意。侗族人民用花装点生活的同时,也把花融入民歌,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笛子歌》唱道:“茶花最爱十月开,糯米最爱肥泥栽,伟大祖国春常在,花儿开在我心怀。”在侗族人民看来,花儿代表的是美好事物,这首民歌歌唱解放后侗族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用“花”这一意象表达了欢快、喜悦的心情。一些民歌的内容如“杜鹃花开高山上,水藻躲在深水塘”“高山的杜鹃多么鲜艳,塘里的水藻有柔软的心肠”,杜鹃花大多是红色的,红色是喜庆的颜色,侗族人民在节庆、婚礼上喜欢用红色,民歌中也喜欢将美丽的姑娘比喻成杜鹃花,寓意外表和内在都很美。再来看一首描写女性容貌的民歌:“你打扮得赛过山野的花朵,露珠儿是你明亮的眼睛。我怕你那双闪光的眼睛,像火镰碰火石溅出火星;你的身材漂亮又标直,正像春天里刚发的嫩笋。”这首民歌中巧妙地运用了野花、露珠儿、火镰、火石、嫩笋等意象,用野花比喻姑娘的美,用露珠儿比喻姑娘的眼睛,用嫩笋比喻姑娘的身材,勾勒出了一个健康、朴实、美丽的山村姑娘的形象。植物是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树木、花草、瓜果等被侗族人民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后,在侗族民歌中成为各种意象,人们用植物来表情达意,构建了侗族人清新、朴实的意象空间。

(二)动物意象

侗族人民生活、劳作都在山上,各种动物在侗族生活中很常见,各种飞禽走兽在侗族民歌中也很常见,民歌中,人们赋予各种动物以不同的寓意。鱼意象经常出现在侗族民歌中,侗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有水就有鱼,生活中人们爱鱼、养鱼、制鱼,民俗节庆中也离不开鱼,过年团圆饭中、结婚酒席上少不了鱼,迎亲礼物中要鱼,老人送终要有鱼,祭祖活动也少不了鱼。在广西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中,鱼是守护神,成了一种图腾崇拜。侗族琵琶歌《甫桃与奶桃》中唱道:“你丢下我这鸡仔和鸭在一起,早晚总要受欺凌。我劝你鱼莫离开水呀,我劝你鸟莫离开林,我劝妈妈放宽心。”歌中男主人公爱上了别的女人,要赶妻子离开,这是女儿挽留母亲所唱,歌词中出现了鸡、鸭、鱼、鸟等动物意象,用鱼和水的关系、鸟和林的关系来比喻母亲和这个家的关系,将骨肉之情、离人之泪描述得真挚感人。侗族民歌中,鱼常用来比作女性,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先鱼的繁殖能力很强,这对于女性的寓意很吉利;其次鱼的外形优美,在水里游动姿态轻盈,习性温和,这和女性的特点相同;另外鱼在水里自由游动,这和侗族村落中女性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情感世界是一致的。再看长篇叙事歌《娘梅歌》:“助郎呵,我的助郎哥,燕子飞了留下一个泥窝,水牛死了留下一双长角,你给我留下一堆白骨哟。”“我像孤雁乱飞不知到哪里降落?本讲变鸟共山林,变鱼共江河,本讲双双同奔幸福寨,本讲结伴到老同生活。”这首民歌反映的是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相爱的青年男女却无法在一起。歌中运用了燕子、水牛、鸟、鱼等侗乡常见意象,将主人公的悲伤之情表现得真切、深沉。“画眉的歌声绕山转,动心的歌儿空好听”,用画眉鸟的歌声比喻在爱情上好用甜言蜜语却缺少实际行动的人;“倘若像秀银吉妹遭了难,要像阳雀双双远飞行”,歌中用“阳雀双双远飞”鼓励有情人要奋起反抗。此类动物意象在侗族民歌中很常见,多姿多彩的动物意象表达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情感。

(三)劳动、物品意象

侗族人民热爱劳动,打柴、种地、撒网、钓鱼、捕鸟、放排、插秧是侗乡人民的主要劳动内容,油盐酱醋、枧、桥、琵琶、木楼、竹排、井等是常见物品,筛子、渔网等是常用劳动工具,因此劳动场面、物品自然成了侗族民歌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讨水歌》所唱的是小伙子借到女方家讨水喝表露爱慕之心,歌中几个场景将小伙子追求姑娘的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姑娘用花碗装上水,碗上放一双筷子,借此来试探小伙子,小伙子接过碗,唱道:“花碗上面放双筷,算我这回没白来,筷子拿来当银笛,吹得云散雾也开。”姑娘拿走筷子,换上调羹,小伙子又唱道:“收了筷条换调羹,阿妹待我真费神,碗里盛满糯米酒,未曾沾唇醉了心。”小伙子唱完后打算喝水,姑娘夺过调羹,换上一把剪刀,继续试探,小伙子继续唱道:“六月也有北风吹,吹得碗里结下冰,妹送剪刀剪冰块,剪烂寒冬春来临。剪来酸肉招待我,剪来酸鱼敬亲人。这把剪刀作信物,愿它永不生锈亮晶晶。”姑娘满意地笑了,小伙子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在所有的场景中,小伙子并没有把情和爱放在歌词里,姑娘的不断试探、小伙子的爱慕和追求,都寄托在花碗、筷子、井水、笛子、调羹、剪刀、酸肉、酸鱼这些侗族人们的日常事物中。侗乡人民常喝清澈清凉的井水,客人来了,便用井水招待客人,用酸鱼酸肉招待上宾,鱼肉并不用刀切,而是用剪刀剪开放到客人碗里。这组民歌用这些侗乡常见物品意象,使诗风饱含深情,风趣横生,蕴含深刻道理,又带上了浓浓的侗乡生活气息。

(四)自然意象

侗族民歌中还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象,从天上的月亮星辰到地上的山泉石沙,各种自然意象寓意丰富、生动贴切,寄托了侗族人民丰富细腻的情感。月亮这一特殊意象在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侗族人民对月亮观察细致入微,他们抓住各个时期月亮的特点来表达不同的事物和感情。例如:“你的脸蛋甜美就像那十二的月亮,你的心地善良更使我日思夜想。”侗族人民借用十二的月亮这一意象来比喻少女,这是因为十二的月亮有色泽白嫩、欲圆未圆的特点,符合少女肤色白嫩、内心天真纯洁的特点,而且勾画出了少女的青春蓬勃,正如那欲圆未圆的月亮般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但在形容一个人有智慧时,却用十五的月亮:“你心里光明得像十五的月亮,你的智慧永放光芒。”十五的月亮是满月,具有圆满、成熟的特点。容貌以年轻为美,智慧以成熟为高,侗族民歌恰当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比喻贴切而意味深长,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广西侗族民歌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从自然界的植物到生动活泼的动物,从普通的生活物品到月亮星辰等自然万象,在侗乡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寄托下,各种意象生动贴切,寓意丰富,为侗族民歌增添了无限魅力。

二、广西侗族民歌意象的审美特征

民歌是通过词语、句法等语言层面和有声的音乐符号结合,烘托出具象化的对象,包含了劳动人民的生命感悟和审美理想。侗族民歌能够经久不衰、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与其丰富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意象是构筑侗族民歌的基本元素,体现了侗族民歌的语言特征。广西侗族民歌意象的选取有着以下审美特征。

(一)直观性

民歌意象的选取与文人的诗歌不同,多是围绕生活环境或文化环境的、直观可感的意象。广西侗族民歌涉及到侗乡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劳动内容的“插秧、耕种、放排、采茶”到劳动工具的“箩筐、篮子、船”,从畜牧放养的“鸡、鸭、牛、马”到野生的“鱼、鸟”,从经济作物“竹子、桐油、杉木”到各类植物“映山红、茶花、菌子、竹笋”等,劳动人民以审美的视角将其组织起来,通过口头文学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侗族民歌的这种特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思维方式看,其创作者是农民,与理性的抽象思维不同,他们本着“我口唱我心”的主旨,用口头文学表现生活,正如侗族民歌中唱的“唱得欢,有吃无吃歌不断”“饿饭饿得眼昏花,还要唱首歌来调节胃肠”,他们认为唱歌就和吃饭一样寻常,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在歌里唱,形成了用歌养心、借歌抒情、用歌记事的思维方式。二是从社会根源看,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是深刻而真切的,既有原始的丰富性,又有浑然的综合性,他们创作的民歌意象更能折射出生活的活态和本真。如叙事长歌《边妹与银四》里唱道:“请可怜我这青春的花朵已经枯黄,情人你能不能施舍些露水让它转青。你好似秧苗已经插到别人的田里去了哟,我只好站在田坎上让失望的泪水淋湿自己的衣襟。”银四和边妹两情相悦,但被迫嫁给自己的表哥,这首歌就是边妹出嫁后回娘家,银四唱给边妹的,歌词中用了“枯黄的花朵”“露水”“秧苗”“插秧”“田坎”等意象,这些都是平时劳作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和劳动场面,用来倾诉胸中的郁闷,形象地刻画出了失恋小伙子的幽幽深情。

(二)象征性

广西侗族民歌常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情感或观念,意象本身并不是其真实意义,它所折射的意义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感知和理解,其象征朴实、贴切而自然,使内容与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优美、风趣、含蓄的艺术境界,且通过这些侗乡特有的意象,把侗乡的自然风貌、礼仪习俗、风土人情呈现在读者眼前。歌中常用鱼和水、鸟和林、瓜和藤、竹和笋、船和桨象征情人、夫妻、母子、父子之间的关系,以两座山中间隔了一条河象征男女之间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以茶花、嫩笋、映山红象征姑娘的美貌。如“本想同山种树同生同长同到老,谁知你像把剪刀有口有眼没有心”,用剪刀象征对爱情不忠诚、有口无心的人;“手攀桃枝打凉蓬,耳热心乱眼朦胧。爷娘问妹望哪样?我望桃花几时红”,歌中没有出现“思念、爱”等字眼,但用桃花、耳、心、眼等意象,再现了姑娘急切见到情郎的慌乱情态,歌中用“桃枝、桃花”象征爱情,增添了无限的审美情趣。朴实生动的象征、含蓄的意境和浓郁的侗乡生活气息,是广西侗族民歌的又一审美特征。

(三)丰富性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广西侗族民歌在简单的意象里灌注了丰富的内容,展示了侗族民众的审美情趣。民歌意象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至儿童逗趣,大至揭竿起义,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广西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浔江、溶江边,靠山面水而居,山上的蕨菜、竹笋是他们的美食,竹木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作物,船、桨、刀是主要劳动工具,火塘是他们吃饭、聚会、娱乐、恋爱的重要场所。所以歌中常用这些劳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作比喻,用火塘里的三角架比喻兄弟姐妹们的亲密关系,用菌子、雨伞的外形比喻姑娘穿的侗族百褶裙,用船和桨、鸟和林、鱼和水的关系比喻男女、母子、父子间的关系。侗族琵琶歌《七十七斤盐》就来源于溶江河一带流传着的“七十七斤盐”的故事。相传有一对青年相爱,但父母不同意,将姑娘嫁给了别人,小伙子痛苦万分,便用七十七斤盐请一位歌手编了一首琵琶歌,歌曲表达了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和想念,唱出了自己痛苦的心情。小伙子到女方家附近去唱这首歌,第一天晚上,姑娘在楼上偷偷地听,第二天晚上,姑娘在楼下一边干活一边听,第三天晚上,姑娘不顾一切冲出家门与他私奔。歌中的重要意象“盐”在侗乡有特殊的含义,旧社会里,侗乡人民吃盐很困难,七十七斤盐便是很贵重的物品,用这么多盐只为编一首歌,表达了侗乡人民反对封建礼教、期盼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很多侗族民歌因为引进了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并穿插了民间的吉凶预兆、迎亲、接亲、算命等民俗事象,使民歌蒙上了一层朦胧、浪漫的色彩。这些意象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丰富了侗民族的文化,展示了侗族同胞的审美情趣和心路历程。

三、结语

作为有名的山歌之乡,广西侗乡的民歌如同星光一样璀璨,清脆嘹亮的歌声加上歌师们即兴而歌、环环相扣的连珠妙语,美妙的歌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让听者如痴如醉。特别是民歌歌词中丰富的民间词汇,采撷于侗族人的自然生活场景,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和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从天上的月亮星辰到地上的沙石泥土,从生动活泼的动物到普通的生活物品,在侗族人民丰富细腻的情感寄托下,各种自然意象生动贴切、寓意丰富,映射了独特的侗乡文化,为侗族民歌增添了无限魅力。

作者:郭莉琳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