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及审美通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及审美通感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及审美通感

摘要建筑与音乐虽存在差异性,但同属艺术范畴。追溯建筑史与音乐史各个时期风格特征变化、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相互渗透关系,厘清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利用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使得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相通,引入时空交错的审美体验。通过二者间审美通感研究,得出结构是建筑与音乐中最本质的属性。全方位感知艺术创造的同时,对现今的建筑与音乐创作产生启迪,不断激发新的灵感。

关键词建筑音乐历史想通性通感

1建筑史与音乐史之间的相通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建筑抑或是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均是由最初的片面化逐渐转变为全面化,两者均经历了自我本位发展至相对中立这一历程。同时,建筑风格与音乐风格的变化也是如出一辙,以西方为例,西方建筑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②中世纪;③文艺复兴时期;④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史与之对应也分为四个时期: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②中世纪音乐时期;③古典主义音乐过渡;④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古希腊建筑突出特点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比例,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建筑专家维特鲁曾撰写过《建筑十书》,在这一著作之中对非常多的希腊文献进行了引述,就《建筑十书》这一著作具体内容而言,其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所制定相关的专业科目里面便包含有音乐。建筑专家维特鲁认为,之所以有这一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让建筑专业人才能够学习到相关的艺术审美和体验。并且在维特鲁所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尤为重视“均衡”的原则,其本质指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应的和谐比例。同时,黄金分割、“天体音乐”等理念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古希腊建筑形式的完美性在于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偏爱的形状。这也与古希腊当时的观念有关,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这个思想同时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得以重现,古希腊时期主要代表建筑是赫菲斯托斯神庙。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风格,但多了些雄浑凝重,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万神庙和古罗马角斗场,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亲近自然,遵循人类自身规律,这一点与这时期的建筑所拥有具体特征恰好相符。人类发展到中世纪之后,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黑暗阶段。中世纪是一个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受罗马教廷政治与经济上的控制,这一时期的建筑与音乐同时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同时期音乐则以咏唱为主。此时的音乐在发展史上是禁锢最多、最灰暗的,音乐风格也是昏暗、枯燥、以单旋律重复来表达宗教精神中禁欲的思想。但是,此时的产物———纽姆谱,却为现代五线谱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中世纪建筑风格有罗曼、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通常是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的气氛,哥特式建筑则是以中世纪的封建主城堡为雏形发展而来的,建筑向上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此时罗曼、哥特式的代表分别是意大利比萨主教堂与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抛弃了哥特式建筑风格,重新追求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在古典柱式构图中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十分注重自己的艺术个性。文艺复兴所坚持的理念为人文理念,正是由于受到这一理念影响,使得人们在音乐方面拥有的全新认识与要求,不仅要求应当达到协和以及悦耳的标准,同时还应当能够符合人们听觉方面相关需求。在此思潮的推动下,音乐的创造力得以更好表达。此时期音乐影响力最大的便属于古典类型音乐形式,此种类型的音乐形式更为重视作品逻辑性,要求应当处于更为严密的体系之下又不乏创造性的延伸,巴赫等人就是这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这一时期建筑专家和各个音乐家均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努力寻找着一种古希腊精神,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努力,才使得当时的建筑以及音乐等均呈现出了崭新面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重重,从而催生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洛可可建筑风格以华丽精巧、纷繁琐细而著名,在艺术上比古典主义音乐更强调个性,同时在建筑上表现为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主要代表:英国议会大厦,浪漫主义音乐突出特点———每个作曲家都“自成一派”,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音乐发展的高峰期,此时主要音乐家有舒伯特、李斯特、肖邦等。从整个音乐史以及建筑史所经历的过程而言,两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均存在“后续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之前因素约束”的规律,正是由于这样规律的存在,使得两者的初始状态对于后续状态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音乐而言其初始状态主要指的是调性,而对于建筑而言其初始状态主要指的是规线。而且,音乐风格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建筑,建筑与艺术的发展又有很强的相关性,在题材上也具有趋同性。

2音乐、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又称“移觉”,是指把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即五感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关于建筑与音乐,一直以来都流传这样的传说,在传说中古希腊的色雷斯城市之中有一个非常出色歌唱家奥尔菲斯,这个歌唱家所演奏的琴声可以让草木禽兽以及岩石都因此感动,在奥尔菲斯演奏完成之后,音乐的旋律不会散去,全部凝聚在各种建筑物之上。而人们便能够在可以在音乐“凝固”构成的城市之中漫步,就如同是在建筑旋律里面生活一样。古希腊的这一传说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们对于建筑以及音乐之间所存在关联性一种认知,即建筑韵律之间存在相通性,而且音乐能够以特定形式“凝结”变为建筑。对于音乐以及建筑而言,两者均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两回事,但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听觉与视觉是可以相通的,文学上称这种手法为“通感”。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时,会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相应的场景。而且,让我们欣赏一些艺术作品过程中,同样能够出现一定的音乐联想,这就是“通感”。在这里,就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相通性。对于建筑而言,它属于一种空间艺术形式,不过,在建筑之中同样存在着时空交错的一些审美体验。对于音乐而言,它属于一种时间艺术,不过,在音乐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空间艺术的因素。建筑不同的层次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一种视觉韵律,如此便实现了将时间渗透至相应的空间之中,确保建筑具有四维空间特性。而音乐通过空气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里,此过程中,人耳就会产生一种空间感。正如梁思成先生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所说:“持续性不仅包含有时间方面延续,同时也包含空间方面的延续。不过,因为作品自身抑或是欣赏着从某一空间而逐渐的转至另一空间,便使得其拥有了时间方面的延续,所以使得作品同时拥有了时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延续。”对于建筑而言,其更加地重视协调,而对于音乐而言结构同样是最为本质的内容,在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过程中,不只是对旋律的一种聆听,而是在不同的音乐结构之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贝多芬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第五交响曲》,其结构便极为巧妙。这一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贝多芬使用各种音乐材料建造出了一座“摩天大楼”,他在设计这一音乐作品结构时同样也应用到了建筑之中的一些结构原则。对于建筑而言,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旋律以及音乐节奏,让你即使在逆光之中,也可以从它的轮廓中欣赏到它的线条美、轮廓美。例如郑州市郑东新区CBD的中原福塔,有的人认为从正面看它像一个火箭,它脚下的会展中心就像是它腾空时的气流;有的人认为从侧面看它像一个大玉米,下窄中宽上窄;有的人则说它从后面看,它与如意湖相得益彰,像一个竹笋立于朦胧之中。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思想之中,建筑同样也会随之“移动”。而对于建筑而言,其所蕴含的“旋律”便在变化、重返、再现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存在于连绵不断之中。通过对建筑与音乐之间通感的研究,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不同学问所存在的交叉以及渗透,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创作灵感,可以更好地提升人们的创造性,全面利用多方面知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艺术。

参考文献

[1]李佳佳.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与音乐的“暧昧”情愫[J].歌海,2017(2):44-47.

[2]徐茜.建筑空间与音乐渐进中的对位关系[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5.

[3]罗晓雪.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品赖特的流水别墅[J].品牌,2014(2):15.

[4]李科.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与音乐的美学关联[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36-139.

作者:吴恺峰 单位:郑州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