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饰设计审美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以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入手,探讨服饰设计类工匠审美能力培养的规律。服饰设计审美能力的习得需经历知识积累—模仿—理解—创新实践四个阶段,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缺乏实践检验的空泛理论都是不行的。
关键词:服饰设计;工匠精神;审美能力;培养模式
一、工匠精神引领服饰设计“匠人”培养
在制造服务业中凝练出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中国服饰历史源远流长,从粗布麻衣到锦绣华服,不仅是物质材料的极大丰富,还是无数匠人孜孜追求卓越、不断改善细节的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反观现代服饰设计业,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快”与“市场化”,导致服饰产品设计风格大同小异,缺乏融合创新,工艺简单粗糙,产品质量和功能的体验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因此,服饰设计业亟待工匠精神的回归。
1.精益求精的设计精神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是精益求精[3]。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精益求精才是取得优良水平的上策。精益求精的过程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本质,是曲折上升的过程。纵观现代服饰设计行业,尽管现代工艺先进,制作手法完善,材料极大丰富,却少有精雕细琢之作。手工制作或许无法满足当下的快时尚需求,但在设计过程中极尽细致、不厌其烦地推敲、平衡、完善服装装饰也是匠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如在绘制服装效果图时,创作者画出具有艺术美感的一款图后还需深入推敲这款服装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配色是否能够进一步美化等细节问题。精益求精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曲折上升的动态过程。工匠只有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循环往复,注重细节,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
2.工匠精神中技艺结合的实践观
工匠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炼技术[4],工匠精神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能够孕育经验智慧,而经验智慧又会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服饰设计是技与艺的结合,传统的服饰设计教学中教师偏重艺术设计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平时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过从图纸到实物的实践和相关知识积累,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毕业设计的实物与设计画稿相差甚远。即使实物与画稿基本吻合,但实物也经不起审视,存在做工粗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创作者只有通过实践—理论学习—再实践才能将技与艺完美结合,纯技术和纯艺术的学习都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服饰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
尽管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迅猛,服装经济体量巨大,但服装品牌难以在国际上立足,审美能力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快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时代要求。服饰设计是把服装、箱包、头饰等服饰配件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在特定条件(材料、设备、生产技术等)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作,是人类使用一定的装饰品来对自己进行美化的一种艺术[5]。从服饰设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审美能力是从事服饰设计的重要能力,是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审美能力具有高级心理能力具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它包含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想象、理解、情感等诸多心理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融合的整体。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表现力与审美理解力是审美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6]。审美能力的培养经过知识积累、模仿、理解与创新实践四个训练阶段,随着这四个阶段的展开,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理解力将分别得到锻炼。
1.知识积累
知识积累是培养能力的第一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石。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7]。知识来自于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系统特征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导致形成的知识具有片面性、孤立性。因此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有意识地整合知识,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即把分散的“知识点”转化为“知识面”,形成符合某能力要求的“知识树”。(1)捕捉审美特征。在审美活动的前经验阶段,审美主体需要充分调动审美感知力对客体的审美特征加以把握。审美感知力是对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的统称,即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对事物整体结构特征和外部形式进行抽象把握的能力。通常我们从服装的外形、色彩、图案三个维度来把握其审美特征。服装的外形轮廓因时代的变化和地域的变迁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服装外形轮廓依据人体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意图也呈现出丰富的造型,如X形、H形、T形、A形和O形等。服装的色彩与图案具有清晰的审美特征,它们有的甚至被赋予了时代和地域的烙印,如苗族的动物纹饰、彝族的黑虎图案等。我国北方天气寒冷,不适宜植物的生长,那里的人多着色彩鲜艳、饱和度高的服装。服装的审美特征不仅表现在其外部形式上,它背后的文化、寓意也是我们获得审美客体完整形象和稳定意义的重要考量维度。(2)积累审美经验。就服饰设计而言,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审美经验的获得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充要条件,审美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再现性想象。再现性审美想象是一种知觉想象,通常出现在审美欣赏阶段。它是指当审美主体直接接触审美客体时,主体将客体与前经验阶段形成的知觉印象中的记忆表象建立联系,获取愉悦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在欣赏优秀的服饰设计作品时,不仅需要对其所蕴含的设计手法、元素、风格和表达等进行分析揣摩,还要从服装的动态走秀展示中分析其所采用的模特形象、舞台设计、灯光变化风格等,从观察静态店面橱窗各款式的陈列特点到分析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设计语言,通过多维度观察和思考品牌设计中所蕴含的思维形成规律。(3)获得整体审美知识。首先,培养审美能力不仅仅要获取美学知识,而且要积累关于服装的材质、设计、制作、陈列、营销、穿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服装的审美元素,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掌握审美规则,明确什么是美的、合理的。其次,选择获取知识的途径,根据知识属性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例如学习服装的制作知识,可能更适合到工厂、制版车间参观,然后在自己动手做衣服的过程中体会服装是如何从平面的裁片变成立体的服装;学习服装的营销知识,则可考虑到销售点进行实地的观摩、实习,体验如何将服装成功销售出去,以及把握不同消费者的审美观。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知识树干的同时务必考虑知识的分布情况,有些知识可以略知一二,有的知识则要深入学习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模仿
模仿是传承和学习优良技艺的关键,在服饰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及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能够激发个体审美表现的欲望。最初进行服饰设计时,个体还未建立完整的审美系统,所以其创作一定是通过模仿某一类或某几类服饰设计风格来完成的。模仿不同于了解,它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动手实践的行为。模仿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性模仿、欣赏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8]。(1)完全性模仿即复制。例如将某时装周上一件服装的款式图画出,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学生首先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服装的各部位比例,比例掌握得好,一件服装的框架就完成了,然后从细节出发绘制服装各个部件,领型、袖型、纽扣大小、门襟宽度等细小处都要仔细琢磨。完全性模仿能够促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2)欣赏性模仿则是培养学生“眼高手高”的能力,欣赏知名设计师的作品或大赛获奖作品,在大脑中梳理出服饰设计美学法则。在欣赏的时候,积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欣赏过的作品、设计元素或者新奇的想法就会不自觉地积淀成各种图式存储在大脑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3)创造性模仿是最高阶段,这时模仿源就不仅仅是设计作品,可以是自然界的花草、优秀的油画作品,甚至是日常的生活经历等。学校对设计专业开设写生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山水花草以及写生地特色建筑、民俗、民风等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和模仿源。创造性模仿的关键是抓住模仿源的特征,即对设计元素的提炼。例如皖南地区的徽式建筑,其白墙青瓦的配色是设计元素,翘起的屋檐角也可以是设计元素。创造性模仿的审美范围变大,在这一阶段设计者能够宏观把握“美”,并将各式各样的“美”融入到服饰品设计中。
3.理解
这个阶段需要审美主体在大量的模仿和实践基础上,完成对大量审美客体的总结、对比、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能力则体现为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即从思维加工的角度出发,将理解看作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9]。在大量的作品中按照风格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能加深我们对于不同类型风格的理解。考察不同设计者的相同风格的作品,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元素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图案创作等的共性,找到这些共性就可以明确某一种风格的特征。而分析同一设计者创作的不同作品的相似点,则可以理解某设计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不断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训练,对于后期的独立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审美理解力。
4.创新实践
审美个体在这个阶段已经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系统,该审美系统可以体现创作者的个人审美风格和审美特点。每完成一次“理解—创新实践”的循环,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升,其审美系统就会得到一次完善和更新。创新实践与模仿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实践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进行独立创作的过程。例如为某个品牌设计服装,该品牌的风格、目标消费者、定价等都是固定的,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审美、如何创作,创造性想象和审美表现力协同作用实现审美主体对审美意象的创作。创造性想象是指主体脱离审美客体的情境下,在大量感知、观察获得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将大脑中储存的各种记忆表象、意象、图式、素材等调动出来,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则进行组合,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能力。创新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审美原则及审美经验不断检视设计作品,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每一处细节加以斟酌和完善。
三、结语
结合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指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在审美能力结构的四种组成成分(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表现力)的作用下,经历知识积累—模仿—理解—创新实践的过程,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培养审美能力的闭环训练体系。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硬件知识的存储,还需要精神软件的驱动,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使训练体系的环完整闭合。
参考文献:
[1]柏昕.服饰设计教学中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4):59-62.
[2]王婧昕.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6):80-81.
[3]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4]郭彩芹.工匠精神之于设计教学的启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36.
作者:许东春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