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美学思想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是承担美育的重任,影响人的道德观念。美术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近年来,美学思想逐渐被引入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但其仍然是小学美术课堂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意”“气”“秒”“风骨”“气韵”等一系列范畴代表着中国美学的精髓,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语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中国美学思想,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感知自由作画,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该文将中国传统美学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对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究。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民族情怀,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学思想小学美术课程美育素养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美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因此,他强调“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性。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这与孔子和儒家传统美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梁启超的观点说明了艺术在情感或者趣味方面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美术课程的价值包括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这一观点,古代先贤就提出过。艺术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涵养美感的同时,给予学生情感陶冶、道德提升和价值引领。笔者曾观摩过一节美术欣赏课《光辉的艺术形象》,授课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是“革命历史故事+爱国主义教育”,而对于绘画、雕塑的表现手法——写实性、抽象性和装饰性等内容只字未提。无疑,这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体,背离了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要求。这种生搬硬套式的教育,难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本身具有的情感价值及其对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应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紧密连接,以围绕美术本体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和艺术蕴含的独特魅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执教《中国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感受到的关于龙的传统文化,了解龙的吉祥含义和外形结构,在掌握废弃材料的制作方法后,再以巧妙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中国龙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创新意识,提升其民族自豪感。摘要: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是承担美育的重任,影响人的道德观念。美术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美育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1.“观物取象”——化繁为简,取其精髓
《易传》中提出的“观物取象”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和创造。五代时期的荆浩提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思”指艺术想象活动,围绕审美意象的创造为中心,是一个集中、提炼、概括的过程。教师可以将这个观点运用到绘画创作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对形状、大小、颜色的认知能力尚需完善。其感知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做。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再造性、幻想性,所以美术活动一定要体现趣味性。这个时期有些学生开始觉得自己画得不像,这说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只是绘画能力跟不上认识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选择性吸收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教授技能方法,先从简单的笔法入手,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的基本形状,去除描绘对象烦琐的细枝末节,用概括的方法描绘物体的本质。这样就可以强调绘画的重点,增加绘画的趣味性。
2.“法无定法”——多元评价,促生发展
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艺术评判的一个标准——“妙”,这一标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妙”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之后的《淮南子》对此观点做了更完善的论证,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和艺术都不能是一种模式。后来,叶燮、石涛、刘熙载等大家都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观点——艺术没有固定的评判模式和标准。教师评价学生时也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如,笔者在指导科幻画比赛时,发现学生吴文佳用黑色与灰色的线条表现刺耳的噪音,而别的学生都说她画得不好看。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美好才能衬托出另外一些美好的事物,因而肯定了吴文佳的做法,让她思考表现不美好的事物和美好事物的对比。通过努力,她的科幻画《“悦耳”的噪音》获得了区一等奖。现代教学观从强调结果转向强调过程,笔者每年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都不会用一种固定的模式,除了对学生作品的评判,还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正确思维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美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花朵,美术风格不应单一化、标准化,而应该多样化,不能因为它不符合某个单一的规格或传统标准就加以排斥。
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中国美学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外师造化”指的是多写生,多向大自然学习,最后经过自己的创作转化成为具有独特思想的作品。后来明代画家王履的《华山图序》、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是对此观点的补充说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具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只要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假如孩子长大了,因为他们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创造力运用于生活和职业当中,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外师造化”可以培养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得到美感和创造力,从而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物为命题,不断扩展学生乐于表现的内容,积极深入生活,让学生以写生的形式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笔者在教学时,不会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是选材讲授,其中的内容涉及动物、人物、植物、建筑等,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空间。笔者经常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如,教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的水墨动物时,在介绍书本内容后,笔者重点以“小猫”这个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为例演示画法,让学生观摩之后再分解步骤讲解,提点注意的地方。学生跃跃欲试,笔者把作业进一步延伸,让学生画出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家里的植物、厨房里的瓜果等都是良好的选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笔墨知识尝试绘画,不断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得感悟、积累。学生在此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情趣,掌握了基础的绘画技巧,可谓一举多得。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并不是陈旧无用的,相反,其中有很多值得当代人学习和继承的精华。美术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精华与小学美育结合起来,用以解决当前小学美育中的难点和问题。如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不重视美育,将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美能引发人的情感,并使其得到进一步升华。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应该对艺术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使命、态度与责任。教师要肩负起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使命,始终将其中的精华贯穿学生美术学习的始终,在内化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在此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作者:王慧 单位:江西南昌市站前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