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提升美术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升美术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升美术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对课程实施时间进行整合

高中美术往往是每周一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景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而形成的,这就需要从“一课一练”或者“一课一赏”转向“主题性、研究性”的单元美术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有深度的实践性学习模式。通过时间整合,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学习效率更高。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时间是零散的,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将这些时间整合起来,根据学生情况开发出不同层级、不同方向的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并统筹美术相关课程时间进行教学,则更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

二、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模块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不同模块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模块内,整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美术教材之间的整合

我国高中美术教材有许多共同点,因为其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撰写的。对于不同教材中的重合点,笔者给予了关注。如,人教版设计第五课《美的阅读——书籍设计》,列举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等文字的各种载体;湘教版书法第一课《砚边漫步》,展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及其发展简史。《砚边漫步》中图片繁多,从真实动物到甲骨文、从拓印到现代艺术设计都有所触及,着重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汉字的个性、风貌、意趣。我们可以此为契合点,将湘教版书法教材中汉字的变迁作为起点,将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发展历史渗透书籍设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是知识传播的媒体。此外,还可以整合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与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当一回蔡伦》两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纸的改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再如,人美版高中美术第七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用了四课时的内容介绍了产品设计的诞生、构成要素、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表现,从更高的层面介绍了产品设计。初中七、八年级美术课程中都有“设计•应用”模块内容的设置,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中有对产品设计概念的简单介绍。学生在初中学习产品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再通过高中美术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对产品设计会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此课导入和授课过程中,加入初中学习的痕迹(海报、标志、会场、纸盒动物、瓦楞纸动物、泥塑、折纸等),既增强了美术单项内容学习的延续性和回忆作品制作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设计概念有了由浅到深的理解,并付诸设计运用,达到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教材共有九个模块,以湘教版的九册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各本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美术教材章节之间的整合

教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利用。如,湘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是相关联的。受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因此有了各自的特色和风貌。《心灵的慰藉》主要是以信仰在美术中的体现为主线,介绍各时期各国的艺术作品;《各异的风土人情》主要关注的是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域的憧憬》阐述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整合这三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从感知到鉴赏的转变过程,从图像识别各种材料体现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再将这种体验进行审美感知、思考和探究。这是一个指导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会到这些作品存在的历史渊源和信仰的巨大力量。

3.教材正文与隐含资料之间的整合

在现在编写的教科书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如湘教版有“活动建议一”“思考与交流”和一些名作的介绍等;人美版有“思考与讨论”“人物故事”“学习活动”等板块。这几个板块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课外美术资料,在正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选取以辅助教学。

三、对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将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最合适的教学导入方式。以人教版高中工艺第四讲《玉石文化》为例,此课着重于对玉的文化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历史、地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此课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从有关玉的故事或成语入手,对其出处进行点拨、引申。在探究玉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共鸣,探究其特定的传统文化寓意,然后拓展到美术学科的核心教学上——“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佩玉是因为中国古代“君子比玉于德”,儒家将美玉、君子和道德融为一体,玉石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玉石的各种形态暗喻玉的品质,宛若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君子如玉,温润而泽。美玉与君子彼此相互印证,在儒家为尊的时代,玉石的地位不容置疑。第二个课时以玉石的种类、色泽、工艺、造型图案等的鉴赏为重点。从我国和田玉的形成解释羊脂玉形成的来龙去脉,利用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扩充内容,使玉石的知识更加饱满。这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玉石的特性,辨别硬玉、软玉的不同,认识古代圆玉的种类、用途及寓意,了解治玉工艺,探究宜昌本土玉石文化等。因此,学生在此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连贯。这些基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决定房屋的高度和宽度,决定着学生素养的培养深度和层次。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需要广博的学识和精心的备课,更需要教师对课程改革由衷的理解和赞同。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不可本末倒置,脱离高中美术教学的主题。要寻找相关学科可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不但要熟知本学科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能把握与高中美术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及其结构,从而把可以契合的点、面有机整合,运用到高中美术课堂中。

四、对区域内美术资源进行整合

区域内美术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有了更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具体图像进行审美判断。各地区的特色建筑、民间风俗、民间艺术工艺等都是宝贵的美术资源,从中可以了解各地区和人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认同。如,宜昌地区颇有特色的民间建筑——天井屋、民间织绣工艺——挑花、民间美术——农民版画,以及宜昌本土画家描绘三峡各地风景的美术作品、区域内的名胜古迹等,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空间,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美术鉴赏知识便有了意义和价值,也容易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科知识与区域内美术资源在教学上的整合使美术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美术核心素养不能单纯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练习,而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进行课堂美术学习实践。在各种媒介平台涌现的今天,挖掘区域内美术资源是很容易的,许多民间美术传承人、各地的书画家、企业的广告设计者等,都被请进学校讲课。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将学生依托在他们身上,而是要将我们的课程资源与他们的技艺相整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并通过不断整合、不断实践、不断优化,进而成为区域美术教育中的模板,再进行推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除了以上的课程资源整合方式外,还有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评价的整合等。这些整合方式互为补充,不仅是高中美术校本化实施的创新点,而且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在学科上做到融会贯通,而且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认识到优化实施国家课程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通过国家课程的优化实施实现的。我们要将目光聚集在国家课程上,用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保证国家课程的优化实施,让美术课堂教育回归美术教育本质,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学会欣赏人文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善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彦祥.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中小学管理,2014(2).

[4]冯雨实.课程资源整合:意义与现状.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作者:易艳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湖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