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如何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教学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如何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教学探析

【摘要】贫困地区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开展校本特色美术实效性教学,贫困地区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特色文化民俗风情一草一木

一、乡土美术开发的内涵

1.乡土美术是各地历史的见证

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过去我们都是从文字、典籍中了解艺术史,然而这种艺术史是史学家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艺术史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流传下来的乡土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它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地生活过,当我们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会想起昨天,正是这些东西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正是这些昨天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位置所在。然而,也因为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当这些环境与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们也随之退出历史的舞台。

2.当前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就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一些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课程教师队伍有待壮大;不能合理利用资源;课程开发力度上不够;综合性不足,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无论是促进乡土美术资源的发扬光大,还是促成新课程教学的转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3.乡土美术是乡土文化的标志,多元文化的因子

多元文化的形成是单个的地域文化和谐共存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因而在文化上会表现出地域差异。乡土美术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在。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因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容易被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乡土美术及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探察特色文化,进行写生实效性教学

美术课上,同学们经常无画可以画。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走近生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为创作积累素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表现在画面上。让学生去走出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写生的取景和构图。或课间指导学生画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场景,花园里的小草、小花、小昆虫也是描绘的对象,体验万物的生命气息。我从简单入手,先观察分析再指导描绘方法,然后引导写生。

三、体验民俗风情,进行创作实效性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自然乡土、体验民俗人情的渴望已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侈,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父辈们的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被历史重演的往事。以至于他们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氛围和亲情沟通的淳朴与自然,是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一开始的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贫困地区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贫困地区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贫困地区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等等,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四、关注一草一木,进行杂物画实效性教学

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有贫困地区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可以利用,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贫困地区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源源不断的“自然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万物皆材料”,能引起孩子们玩、动和探索的是那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落叶、草、树根、野花、花籽、棉花、小石子、麦秆、玉米皮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和启示。学生们可以用落叶、干草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麦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麦秆画,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制作成挂饰、动物等,这些都能表达孩子们对美的创造,也能给孩子们带来最大的成就感和无限乐趣。变废为宝的“生活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生活、自然材料,如废纸类(旧报纸、旧挂历纸、包装用纸、广告纸、纸盒等)、塑料类(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塑料杯子、吸管、饮料瓶等)、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片、镜子等)、金属(易拉罐、牙膏皮、罐头等)、布料类(废弃衣服、桌布、毛巾、手帕等),木棒类(冰棍棒、卫生筷等)等都是变废为宝的好材料,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资源!

结语

贫困地区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校本特色的美术实效性教学。挖掘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贫困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贫困地区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去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2]滕守尧著.《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作者:吕军 单位: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