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研究

[关键词]王维;边塞诗;内容分类;审美艺术

一、王维边塞诗的内容分类

(一)战争类

战争类的边塞诗在王维所创作的诗词中占据主体地位,有描写危险战争场面的,体现边关战士勇敢杀敌、不惧生死,想要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比如«从军行»«燕支行»等,这些边塞诗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不会直接描写具体的战争,而是利用侧面刻画、紧张气氛的烘托等方式来叙述战争场面.比如«陇西行»当中,通过对士兵飞速报告军事情况的动态化描写,来体现战争的紧张.此外,战争类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诗中含有诗人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大部分战争最终都获得了胜利,并且所有战士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特别是在«燕支行»这首诗中,王维更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完全的战士形象,虽然体现的豪情壮志、慷慨淋漓,但整体显得过于夸张,少了一丝温情感.王维在亲自抵达边塞后,对塞外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而开始揭穿并批判军队当中赏罚不明以及有功不及时奖励的弊病,体现对战士不公待遇的同情和不满,也更加关心边塞战士的情感世界,比如«从军辞行»«陇头吟»等.其中在«陇头吟»中这样写道:“关西地区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再如«老将行»中,形象生动的总结了老将英勇壮烈的一生,青年参军勇敢善战、中年战绩赫赫却从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晚年为了国家重新披上战衣.整首诗流露着浓浓的悲凉之意,表达了王维对老将的深深同情.

(二)送别类

送别类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王维送别亲人和朋友远赴边疆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亲人和朋友去边疆的深切祝福以及对他们在边疆报效祖国的美好期望.比如在«送陆员外»«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这些送别类的边塞诗存在的共同之处,都是对边疆地区的景色的描写,借此来体现路途的辛苦,并且诗的结尾都是对朋友或亲人的祝福和鼓励,表达作者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由此能够看出,王维创作的送别类边塞诗过于相似,并且诗的形式也如出一辙,都是描写景色及抒发情感、遥祝和寄托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类边塞诗的情感真挚程度,因而其成就也不是太高.但这些诗词中却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送别类的边塞诗对于边疆景色的描写的确体现了边塞地区雄伟壮丽的风光,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边塞风景图.

二、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表现

(一)通过边塞景色表达审美意趣

«使至塞上»是王维刚到两周河西时所创作的边塞诗,诗中这样写道:“乘坐单车想去慰问边关,途径的属国已过居延.向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达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达燕然.”该首诗中的前两句表述的是此次出行的阵仗,即交通工具是单车,出行目的地是边关,途中经过居延,并且根据大雁北归能够判断出当时是夏季.看似平淡的表述,实际上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独自上路的无助和落寞.后两句是王维最擅长的创作手法,即以诗作画.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晴空万里却看不到一丝云彩,只有天上的一缕狼烟,在诉说着战争故事.转眼间到了傍晚,长河中倒映着红日.这其中,王维使用了对比方法来构图,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比.其一是形状上的对比,广阔的沙漠与一缕狼烟.狼烟是孤单的,而沙漠则是宽广无边的,一小一大的形状比较,让一缕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加广袤.其二是颜色的对比,沙漠的金黄色、天空的浅蓝色以及落日的火红色.蓝天下,一轮火红的落日垂在河上,在河面留下血红的倒影,为沙丘穿上了金色的外套.不同色彩之间彼此映衬,画面颜色凝重,反面衬托出边塞夜晚的凄凉,进一步表达出王维受朝廷排挤而难以诉说的情感.

(二)通过边塞故事抒发审美情感

相对于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来说,他的边塞诗通常会利用动态化的描写来突出阳刚之气,因为描写战胜需要进行动态化的烘托,否则将无法表现出刀剑齐动、铁骑驰逐的壮烈场面.若是将«使至塞上»视为一幅恬静的画卷,那么王维创作的«陇西行»则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动态画面.诗中写道:“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一走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大军已将我大唐西域重镇酒泉全部包围.在收到军书后,抬头向西望去,只见漫天飞雪,望断关山也看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早已中断.”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题材选择的角度极其独到,并没有像其他边塞诗人那样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报送军书这一片段来间接的描写.王维立足点既不是军书被送出之前边关遭受围堵,也不是军书送到后派遣援军,而是精细到快马告急这一微小的片段.他利用工整对仗的词句,通过夸张地语言描写出了军书送到途中的焦急、忐忑的氛围,根据漫天大雪中断了烽火信号,来突出快马传书的迫在眉睫.而对于战争的详细情况,则让广大读者自己展开想象.王维利用“烽火”“快马”“漫天飞雪”等意象,将读者带进了战争局势紧张、忧愁压抑、大雪纷飞的情景中,通过实景来体现虚景,让有形与无形有机结合,让具象和抽象深度融合.这种巧妙的构思,独特而细致,真正让他的边塞诗成为了一幅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三)通过边塞音乐体现审美理想

王维在音乐方面具有深厚的天赋,创作过程中不仅有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能准确地控制有限的音响,善于利用声音来描绘画面,体现生动的战争场面.比如«从军行»这首诗,就是一首集聚各种声音的边塞诗,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各种声音在耳边回响.其中这样写道:“阵阵的号角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的准备出发.敌军已经吹响了胡笳,战马嗅到战争的气息也兴奋地叫起来,双方都在争抢黄河.太阳落到沙漠的边地,战士们的厮杀声弥漫在整个沙漠中.战士们消灭了敌军,擒获了首领,将绳子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带回来献给天子.”该首诗中出现的吹角集合、战马嘶吼、胡笳悲鸣、马蹄踏水、硝烟拼杀等多种声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艰辛,也歌颂了战士们勇敢拼搏、浴血奋战,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听觉的多种感受来描写战斗的场景,每个场景之间的衔接变成叙事过程.这样的创作视角,与众不同、充满创意,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意境.王维年轻期间曾担任太乐丞,当他达到河西时,对边塞风土民情,特别是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角度和想法.大部分的边塞诗一般将“羌笛”赋予“强烈的思乡”含义,但王维却另辟蹊径,在其创作的«凉州赛神»这首诗中,他真实地描写了羌笛在边塞风俗民情中的作用.诗中这样写道:“凉州城外街道上行人不多,百里以外的烽火台依旧能够看到虏骑所到之处飞扬的尘土.塞神的边塞军士敲鼓吹乐,与城东骑射一绝的大神共同比赛.”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中迎神赛会的场景,通过对乐器声音的直接描写,让其成为读者眼中的客观对象,不仅体现了边塞生活,同时又描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赞叹整首诗的韵律之美.

三、结语

王维的边塞诗创作主要是建立在他自身对音乐及书法绘画的喜欢上,他将个人的艺术素养全部融入到日常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题材.此外,王维的边塞诗让文学、绘画、音乐这几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在审美趣味方面相互结合,别具一格,增添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珊.绘声绘色———王维边塞诗的美学特点探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63-65.

[2]李术文.论王维边塞诗的魅力构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4-67.

[3]韩朋朋.论王维的边塞诗及其艺术创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1):91-93.

作者:于海英 单位:江苏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