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扇器审美演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扇器审美演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扇器审美演变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扇;器;物;观念;美

中国古代的扇子历史悠久,不仅浸润着中国的传统思想,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千百年的历史中遗留下了许多与扇子有关的轶事,如周王喜执雉尾扇、孔明手摇羽毛扇、班婕妤寄情合欢扇、秦少游与黄谷扇上斗诗、苏东坡书画咏扇等,这些历史风流人物引领着时代的风尚。此时手中的扇器,俗称扇子,它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作为消暑纳凉的器物,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种文化、思想的观念物,这个观念物已经超越“器”“物”之限,成为一种有形的无形物,通过器形和扇面,进行移情寄托,并衍生出审美方式和艺术样式,使该器物不断倾向美的精神追求,最终升华为象征精神品质的文化之器。

一、古扇作为引风遮日的器具

在中国,扇子最早是作为引风遮日、消暑纳凉的器具来使用的。器,通常指具有实物之形的象,所谓器者,乃物之象,何谓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可以说,世间万物,只要有形象,都可谓之器,故清代学者段玉裁指出:“器乃凡器统称”。中国最初的扇子,只是为驱赶炎热而出现。史书记载:“尧时曾做物,吊于室中,动摇生风”,可见尧时已有了扇子,说明中国古代扇器历史的源远流长,这也是扇器出现最早的记录。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则记载了周武王利用扇子招风纳凉的功用来救助中暑之人的实例,“武王荫喝人于抛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1]。在战国时已经出现羽扇,“楚襄王时始用羽做扇”,又称“翟扇”,说明战国时扇器已经有了多种变化。扇器作为古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不但记载于史书中,还出现在实物器皿上,如四川百花潭出土战国时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上面记录着贵族生活的场景,其中第二层发现有手持长柄大扇的侍者,面前有两人举觯进献,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扇子图像。在中国,扇子的器形种类样式繁多,略统之,从其形制上,可以分为团扇、折叠扇(又名折扇)等,它们形制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举或握。从其制作材料质地上分,可以分为竹扇、羽扇、纹扇、鹅毛扇等;在扇面材料上,有布、纸、绢、丝、蒲等;还有一些雅好者,在丝扇或布扇上,编织、刻画或上漆,经常于扇面上绘以装饰图案,以画山水寄托野逸之情,以竹梅抒写心志理想,更有甚者,在扇柄的制作上不吝成本,素则竹木,贵则象牙金石,形成不同类型的竹扇、玉版扇、羽扇、团扇、福寿扇、蝉翼扇、折叠扇等。这些扇子的使用功能,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说文解字》中“器”的定义:“器”者,释为皿也,而走向了“象征物”的概念。

二、器的神化与物的象征

物,与器相比,常作为对应物出现在中国儒道思想的文化观念中,通常指代自然之物。而“自然”常常意味着一种“天人合一”道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因此,无论在儒、释、道中,都有把“物”尊为“神灵”的传统,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导致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以致于人们认为,自然百物背后自有神灵,而这些神灵实际上组成了“物性”。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物”实际上有一股神性的和谐统一,正是由于这些万物神性的和谐相处,“物”超越了“器”的机械性和无机性。这种“物”的神性的潜在性,形成了“器”的道德礼制,以器物的形状和纹饰来象征特定的礼制内涵。如青铜时代后母戊方鼎是由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腹壁内铸刻有“后母戌”三字,作为祭祀旌功记绩的礼器,是对物“神性”的模仿,它已脱离了实用功能,折射出“别上下,明贵贱”身份等级的天然决定性。其实,在中国古代扇器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物”的神性象征,扇子在古代社会,除了用来引风遮日、消暑纳凉的基本功能,还有一些扇器已经演变成了“礼器”象征。如有学者认为,扇子最初称为“五明扇”,由虞舜所制,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五明扇,舜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2]。从秦至汉都在沿用,此时扇子已作为向外界吸纳贤才的主张,到了魏晋时期,开始作为帝王或贵族的仪仗之用,在唐朝社会制度里就有关于“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的记载,以此来象征帝王尊贵威仪。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之上,宫女举着“仪仗扇”在其身后,画中扇形巨大,占据画面很大的比例,画家通过这种方式把大唐王朝的威严、仪制外化于大扇之中。到了宋代以后“掌扇”[3]作为装饰,被放置在宝座后的架上,演变成了汉族民间婚嫁时使用的仪仗用具。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扇器被作为丧葬之用的记载,在《礼记•檀弓上》中的“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塑周,殷人棺撑,周人墙置霎”,而“霎”就是礼仪之扇,在中国的儒家礼仪思想中,强调丧葬之礼,必须符合与生前身份相当的礼制规范,这些都能从礼扇的仪制中反映出来。

三、观念作用下扇由器向物的转变

扇子由实用性转向象征性的过程中,显现出古人通过扇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投影下的观念思想,如清代诗人、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这里的扇子不是讲述扇面是如何绘画而成的,他实际是把“桃花扇”作为一个象征物,以爱情故事为引子,来写家国兴亡,如研究者所言:“来引述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4]。“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5]。实际上,从中国古扇形制与扇面内容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观念在其中的作用。如在唐代之前,多以礼仪为尊的“礼仪扇”,随着儒、释、道家的观念和审美发展,到唐时,扇子开始出现在各个阶层中,特别是团扇更是广泛流行,诗人王昌龄在《长信怨》中写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7]。而团扇,因其形状似团圆明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折扇在宋元之际的朝鲜已开始出现,明代永乐年间,朝鲜进贡折扇,成祖皇帝十分喜欢,命工匠仿造,从此折扇也在文人志士中流行开来。折扇又称聚头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随着宋、明、清文人画的逐渐兴起,折扇扇面画开始蔚然成风,折扇扇面上宽下窄的形制要求艺术家必须精思巧构,笔随意转,化有限于无限之中,追求一种自得其乐的心学方式,来表现文人雅士闲适自由的生活艺术,备受推崇。除折扇外,据学者考证,还有一种折团扇,也被称之为高松扇。其是一种打开如团扇,折叠如折扇的器形,在北宋时,由高丽传入中国,元丰六年,高丽国王王徽卒,宋神宗派遣杨景略、王舜封、钱勰、宋球前往高丽吊祭,派遣使团于元丰七年归来,松扇即此行所得。钱勰归来后,将松扇分别赠友朋,首先得到高松扇的是张耒,还有黄庭坚、苏轼等[8]。

四、观念由扇子的美来体现

对于中国古扇的形制,如团扇、折扇生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北宋时期,正是中国宫廷绘画和文人思想成熟的关键期。此后古扇以一种“形制较小,物象不多,精微含蓄,寸瑜胜尺瑕”的方式传达出“宋人穷理,格物致知”的追求,中国书画与扇面的结合,成了中国艺术宝库中别具一格的艺术样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艺术在构图上突破了以往立轴、卷轴的形式,既不失严谨法度,又意趣生成,并通过题写诗文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注重艺术性与诗意性的表达。通过这种书画美,也可反映当时的社会观念及审美趣味,如五代时“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黄筌之子黄居寀的扇面画中,《晚荷郭索图》描绘了三四枝芦苇、荷叶、莲蓬、一只河蟹爬盘于残荷之上,让原本秋意萧瑟冷寂的气氛中多了一丝诙谐的生动感,动静结合不乏趣味;如赵佶《桃鸠图》中,一桃枝上栖一鸠鸟,花枝细墨钩勒,栖鸠自然生动,以生漆点睛,亦具神采,整体设色华丽,即在方寸之间感受到春意盎然的生命之趣,用自己的独特“美”感来营造理想世界。明代中期不论是出于创作还是欣赏,吴门人士引领着折扇的审美趣味,如文征明《桐荫小憇图》所绘石树苍雄,高士论道而坐,小童归来,画面空远,风格高雅;清代王翚《松壑云泉图》扇面设色,高山浩瀚、烟云缭绕、丛树茂密、泉溪奔流,呈现朴茂静穆、情景交融的天然意境;恽寿平《国香春霁图》扇面以“没骨”绘兰竹,敷色清新明丽,笔墨灵动洒脱,既生动又雅致,寥寥数笔却活色生香,隽雅脱尘。明清文人画家通过在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抒写林泉之志,寄托一种隐逸淡然的人生态度和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美学之间,笔墨创造了意境,意境激活了笔墨,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形成了一种形而上的美的形态。

五、结语

贡布里希说:“整个艺术史不是技术成熟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9]。在中国古代扇器的发展中,随着文人画家、职业画家的加入,使得扇面绘画成为绘画艺术中独特的门类形式,完成了从“书画之于扇面”到“扇面之于书画”的演变,扇子也逐渐从一种实用“器”转向文化意义和审美功能。时至今日,作为权威象征的礼扇已经进入博物馆,而作为使用功能的扇子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中国古扇的这种“器以藏礼”的方式,将扇子文化深深地纳入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系中,并且被赋予了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当代,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兴起,如何把抽象的中国文化理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调适,通过阐发与再阐发,赋予其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找到展示其精神需求的视觉呈现方式,扇器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独有便利性,生活的实用性,文化的象征性,器、物、观念和美的统一性,将会使具有千年传承的扇器重新散发出中国文化的璀璨之美。

参考文献:

[1](汉)刘安编,高诱注.淮南子(卷一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05.

[2](晋)崔豹.古今注(卷上)[M].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

[3]汪思源.一生要读的国学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317-318.

[4]徐宁.编南京历代名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60-61.

[5](宋)程大昌,周翠英注.演繁露(卷十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诗词名句网[EB/OL].

[7]鄧淞露.以高麗松扇與北宋士人相關唱和为例[J].新国学,2018(1).

[8](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4.

[9]王志强.山水寄情笔墨抒怀明清文人山水题材折扇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7):30-37.

[10]吴彦颐.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11](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上、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2]钱公麟.扇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3]杨祥民.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历史演变[J].书画世界,2007(4):84-86.

作者:孙文娟 单位:上海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