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主流电影长津湖艺术审美建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主流电影长津湖艺术审美建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主流电影长津湖艺术审美建构探析

摘要:作为新主流电影题材向抗美援朝领域扩展的案例,《长津湖》提供了中国战争片的基本创作范式。该片从视觉表意层面还原战争片的真实本色,渲染强烈的悲壮氛围,从不同视点出发构筑多维度叙事,并通过人道主义关怀的呈现展示中国精神与气概,以此完成了影片的艺术审美建构。作为新主流电影,《长津湖》之所以能实现艺术诉求,是因为它不仅有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奇观化的视觉真实感、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兼具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较高的艺术审美性。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长津湖》;艺术审美;叙事角度

电影《长津湖》一经上映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艺术的支持。尹鸿教授在《电影的技术美学:变与不变》中提到:“电影是商业、艺术、技术之间的融合。”由此可见,观赏性、审美性与合理的艺术加工之间的相融相汇,能使在场的观众、“历史”叙述的文本、导演以及时代环境共同构建出电影的艺术审美性,同时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电影《长津湖》从不同切入点出发,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地。

一、视觉表意的真实感

战争片《长津湖》的艺术审美来自影片所打造的宏大战争场面。该片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诉诸感性认识。影像的真实感一方面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呈现,另一方面来自合理的艺术加工,即用前沿技术达到视觉表意的真实感。学者屠明非在《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一书中提出:“影像真实感泛指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感,它的参照物是人类依靠视觉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景物。”所以,真实感并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复制。电影《长津湖》由顶尖的电影工业团队完成,因其大规模、高投资的制作,使得影片在视觉呈现方面达到了极致。例如,在拍摄志愿军被火烧的场景时,摄制组采取实景实拍的方法,让演员被真实的火烧灼,在完成拍摄后再将火及时扑灭。同时,影片通过技术还原的手段展现了爆炸、枪战、进攻等残酷的战争场景。这些还原技术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沉浸感。尤其在爆炸场景中,满屏的火光扑面而来。这种视觉的还原丰富了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真实感的体验。视觉表意的真实感不只是在场景的制作上,更重要的是视觉所带来的符合内心感受的真实。《长津湖》中志愿军被炸得血肉模糊、断臂残肢的细节展现,不仅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还让志愿军战士抹去了英雄的光环。这些场景传达的是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用身躯进行奋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对观众的情感触动是真实的。正如让·鲍德里亚所指出的,“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其拟真能力的不断强化让我们观影时感觉身处在一个有着超强真实感的世界”。影像已经超出了对于真实的再现,这种真实存在于观众的认知中,以此来凸显电影的主题和内容的深度。电影《长津湖》中,在伍万里打开火车门想要跳下去时,车门打开后展现的是充满诗意的长城镜头。随着火车的移动,蜿蜒的长城一直延伸着。伍万里看着祖国的壮丽河山随即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坚定了他要抗美援朝的决心。这些电影画面能引导观众参与到影片中,从而让观众产生对电影的真实感知,实现观众对人物形象的共情。电影《长津湖》并不是通过现实的叠加来实现视觉表意的真实感,而是通过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期待和心理共鸣来形成的。

二、多维度聚合式叙事

在叙事方面,《长津湖》从不同角度围绕同一事件展开,以多维度聚合式的艺术化叙事方式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记录,达到审美认同。从宏观角度、个人角度和对立角度三个维度切入,能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现不同立场的人物的心理,展现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叙事角度的多元化赋予了宏大叙事层面下小人物的视角。电影将国家形象置于普通个体的叙事之中,将个人情义融入国家历史之中,完成了影片叙事角度的灵活转换。第一个叙事角度首先是从宏大的国家层面来展开的。电影中出现的高层指挥既表现了领袖人物面对美国越过“三八线”对中国造成威胁,毅然决定援助朝鲜的决定,也包括彭德怀的作战部署。第二个叙事角度是从微观个体出发。电影剧情一开始就以伍千里回家探亲而展开,接着讲述其作为抗美援朝前线人员奔赴战场的过程以及遭受敌人的突袭等。这一微观角度最为直观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而第三角度则是从美军的角度出发。这其中既有将军关于战争情况的部署,也有美军士兵的视角。这一视角的安排向观众展示了敌对方的行动方案,改变了以往中国主旋律电影将角度限定在自身层面的叙事方法。电影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这是对主旋律电影叙事角度的拓展。在三个维度的叙事角度上,微观叙事是影片着重表现的,因为它是从个体的叙事视角出发的。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零度聚焦”“内部聚焦”“外部聚焦”三种类型。《长津湖》选用内部聚焦的视点,并且主要从伍千里的视角展开叙述。“内部聚焦”是选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叙述者,随机选取一个或几个角色的视点讲述故事,以此来引导观众展开剧情。而通过这一具体人物的视点,电影向观众展现了缺衣、少食、极寒以及美军飞机轰炸的作战场面和志愿军战士无畏的牺牲精神。电影在客观再现战争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连长伍千里的主观视点,在视点合理转换中完成了个体英雄的塑造和主流意识的有效传达,并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情怀相融合,颠覆了大众所认知的主旋律模式。《长津湖》打破了单一的叙事视点,满足了大众审美情趣,有效地增强了艺术审美性。

三、人道主义关怀的呈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主旋律电影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加符合中华民族的本土气质。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再现抗美援朝的战争历史,同时经过艺术再创造对历史事件进行细致解读,反映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精神,由此电影《长津湖》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方式。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是一种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理论。人道主义关心人的生命及其基本生存状况,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重视人类的价值。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在电影《长津湖》中被具化为中国志愿军援助朝鲜抵抗美国的行动。国家上下万众一心对朝鲜予以帮助,是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体现了国家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在中国志愿军个人身上也不乏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首先,伍万里跟随伍千里一起进入美方指挥处,美军指挥官已经中枪且没有生还的希望,伍万里因想要杀满二十个敌人成为英雄而向美方指挥官开枪,但是伍千里告诉他有些枪没有必要开。这一细节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志愿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其次,影片还从美军的角度展示了其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美军在撤退过程中发现了中国志愿军已经冻僵的躯体,且还保持着作战的姿态。看到他们的毅力与牺牲,美军对中国志愿军产生敬佩之情,随即向他们敬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细节的安排让观众感受到跨越国家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再者,志愿军誓死完成任务,为了战友的生存而牺牲自己所展现的光辉人格,也是影片中人道主义关怀的呈现。《长津湖》中,老雷把连里的其他志愿军看作亲人。为了让他们活下去,老雷引开美军的飞机轰炸,最终壮烈牺牲。电影的这一呈现使得战争中的人性异常闪耀。在历史事件中勾勒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呈现,也是对于历史大潮中的每一个人应有的尊重,体现了影片关注个体生命的人文理念。而作为献礼片,维护正义、反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影片想传达的思想。指导员梅生连夜骑车赶回连队的原因是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美方的士兵提到最大的愿望是想要回家。影片在细枝末节中体现着反战的精神,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厚体现,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长津湖》中所表达的人道主义关怀将现实意义融入艺术审美之中,具有价值引导作用。

四、结语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可能会在短期内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有鉴于此,新主流战争电影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需要电影人有新的思路,而加强电影艺术审美应是题中之义。作为新主流电影,《长津湖》之所以能实现艺术诉求,是因为它不仅有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奇观化的视觉真实感、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兼具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较高的艺术审美性。《长津湖》为后续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经验。

作者:杨宝荣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