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食品安全检测电化学分析法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国民食品安全意识得以强化,但国民生活质量提升后,市场中食品的生产、组成结构不断变化。在食品生产行业多元化发展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率明显提高。为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需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此背景下,以电化学分析法为例,对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及检测现状展开分析。同时,对伏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等电化学分析法的应用进行简单研究,以明确电化学分析测定食品安全质量的基本价值。
关键词:电化学;分析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当前,食品安全事故对国民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为实现我国食品生产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应重视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国民健康。相关部门可利用电化学分析法,推进食品安全性能的检测工作,从而在食品生产环节有效控制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因此,本研究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电化学分析法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
1电化学分析法相关概述
电化学分析法,也称为电分析化学法,其实践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特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判断物质内部组分,以评估物质质量。电化学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将溶液看作化学电池组分,并结合化学电池中电导、电流、电阻值、电压曲线等各项参数与被测物体的浓度关系,从而测定该物体成分。随着电化学分析法使用价值的不断突出,其学科理论不断完善,并且在物理学、计算机、材料等学科集成中,形成完整性、系统性的理论机制,对研究物质内外部表象特征意义重大。再者,电化学分析法是基于电化学技术原理,借助化学电池功能结构以及被测物质成分含量、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的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可同时满足物体的定性、定量需求[1]。
2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检测现状
2.1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食品结构、质量等级越发多样,其等级多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关,而国民食物要求尚处于不同层次。在此背景下,国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后,其生活质量、进食目标存在较大调整。食物在现代经济中,不仅具备果腹功能,还要满足安全、品质需求。但食品生产厂家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导致食品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在食品监管部门职能发挥中,无法准确判断食品安全性能,最终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食品安全管理作为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在工作中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而当前在相关执法部门监管作业中,设备、人员、资金不足,无法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影响食品安全问题防控的有效性,留下食品安全隐患。
2.2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健康成为重点关注话题。食品安全是影响国民健康的核心问题,若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则会直接损伤国民身体健康。近些年,食品行业内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健康问题引起各方重视。为降低国民健康风险,传统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难以满足新时期食品检测需求。因此,相关部门需借助新型食品检测手段,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维护国民健康。随着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管理、监测工作的不断推进,电化学分析法这类新型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生产行业管控中,可协助相关部门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便捷、灵敏度高、检测效果明显等优势,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2]。
3电化学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1伏安分析法
伏安分析法是电化学分析法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能够在物质分析过程中通过电解处理食物,将电流、电位变化指数作为食品安全性测量指标,获取食品安全性信息。在电化学分析法中,使用伏安分析法时,多将石墨、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实验核心组分。在判断食品内部结构中的重金属含量时,实际检测方法为溶出伏安法。在具体运用中,可在电极修饰结合食品内金属离子响应后,使用电化学方法分析其响应程度,以评价食品内重金属含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在研究人员应用伏安分析法测定白酒内重金属时,重点测定酒精内含有的Pb、Mn离子数量,最终得出结论:某白酒内Pb、Mn离子分别为1.0φtimes,10~3φnu[3]。由此可见,伏安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且食品成分检出效率高,甚至能够在检测期间控制样品损耗。除此之外,伏安分析法在实际应用时,能够应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汞膜毒性问题,同时,不存在环境污染现象,可凭借自身操作便捷、准确率高等优势,被广泛用于食品内重金属的测定。在伏安分析法中,微分脉冲伏安法作为溶出伏安法中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技术分支,在实际应用中可准确检测食品内的金属离子。具体操作流程是将脉冲电压叠加在线性扫描中,在叠加时间持续延长后,减弱检测设备中其他电流、噪音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相关学者使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可准确测定麻花、油条、方便面等油炸食品内的丙烯酰胺。在检验环境优化后,最低测限为1.0×10-8mol/L,且检测结果显示被测食品样品的丙烯酰胺与高效溶液色谱一致。所以,微分脉冲伏安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可用于快速测定丙烯酰胺[4]。
3.2电化学传感器
在电化学分析法中,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是利用装置电信号敏感度测定食品安全质量。具体来说,电化学传感器是由多个或某一个能够产生与被测物体内部组分、化学性质相关的电信号的元件合成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根据原件敏感性能,获得食品组分所形成的电信号。电化学传感器在具体实践中的检测方法不同,其工作形式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基于电化学传感器工作模式,可将其划分为电导型、电流型、电位型等类型。在食品安全检测期间,电化学传感器有着精密度高、能耗少、稳定性能突出、灵敏度强等优势,并且可在检测过程中抵抗外部干扰。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价值不断凸显,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测定食品质量、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牛奶测定中,相关人员制作电化学传感器,可测定、显示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准确数据,同时,检测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5]。国民食品摄入安全意识强化后,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被广泛运用,多用于测定食品内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当前电化学分析法范畴内检测食品安全的新型手段,同时,在评测样品质量时,该装置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且功能损耗低、适用范围大。在测定被检食品时,电化学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体现在装置可预防外界环境影响、阻断各类食品安全检测质量干扰因素上。相关人员以石墨为核心制成电化学传感器后,可用于测量食品中苏丹红、双酚A、硝酸盐等常用指标。经食品安全检测试验后,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价值、可行性被再次证实,推动了其在该领域的推广、渗透。
3.3电位分析法
乳制品作为人体营养补充、蛋白质获取核心渠道,其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指标。为通过蛋白质含量检测判断食品营养价值,相关人员可使用蛋白质分析法测定食品内蛋白质的含量[6]。在使用凯氏定氮法落实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时,虽然重现性好、数据准确,但容易被乳制品内非蛋白质因素影响,例如尿毒和三聚氰胺,且操作流程繁杂,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相关人员为弥补该检测技术缺陷,采用电位分析法中的电位滴定法测定、分析食品蛋白质指标,可在碱性环境中,使食品与甲醛溶液反应,从而使氨基碱性消失,测定蛋白质含量。电位分析法的实践原理是,通过评测电极电位,采集食品样品中的溶液浓度信息。电位滴定法是电位分析法的常用手段,其应用无需在实验中增加指示剂,所以,使用范围较广。当前,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相关人员使用电位滴定法测定蛋白质指标后,同样可将其用于测定香肠、海鲜酱油、豆腐乳这类食物中的盐分指数。电位滴定法检测工艺易于操作、结果精密度高,有着突出的使用优势。然而,在电位滴定法具体应用中,由于食品内铵盐单体指标可能会影响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准确性,阻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人员在进行乳制品、腌制食品安全检测时,应提前检测食品内铵盐单体的数量,将铵盐单体尽数去除后,可正式进入食品安全测定环节[6]。
3.4极谱分析法
在电化学分析法中,极谱分析法起源较早,于1992年被提出,其检测原理是在物质电解后,通过综合分析物质极化电极中电位、时间曲线等指标,明确检测溶剂中被测物质的具体浓度,属于电化学分析法中常用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极谱分析法的应用形式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控制电流极谱法、控制电位极谱法,而控制电位极谱法中包括单扫描、交流、直流、方波、脉冲等检测形式。其中,控制电位极谱法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中使用频率较高、适用范围广。具体来说,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铅元素指标是食品安全性能评定的核心内容,食品内铅元素过量会损害国民健康。基于极谱分析法中的单扫描极谱法,相关人员在食品安全性分析中,可及时、有效地掌握食品内铅元素的含量,且检测数据准确度高。因此,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时,相关人员应选用极谱分析法,重点排查茶叶、纯净水、肉质食品、糖类中铅元素的含量,以此在食品内部指标信息识别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现阶段,部分学者在极谱分析法应用中,利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食品内的三聚氰胺,可在短期内综合测定三聚氰胺的含量,且检测流程简单、成本低、重现性良好[7]。
4结语
当今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热点,随着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的曝光,国民对饮食健康越发重视。因此,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内的有害成分,能够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维护国民健康。电化学分析法作为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对掌握食品各项指标、判断食品安全性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电化学分析法推广中,相关部门还应适当增加检测技术研究成本投入,从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熊雯,易路遥,吉伟佳,等.食品中金刚烷胺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27):13-16.
[2]张艳钗.功能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现状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8(12):18-21.
[3]王铭科.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问题应采取的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8,12(12):125-127.
[4]王延新,谢书宇,陈冬梅,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2018(7):1334-1342.
[5]张煜.关键技术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9(3):121.
[6]肖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品,2018(8):138-139.
[7]韦津.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8(18):66-67.
作者:陈宗伟 马永宇 单位:南京市高淳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