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食品加工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食品加工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专业毕业设计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推进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双管理,三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区域优势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设了“康师傅”订单班、“双汇”订单班,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具体如下[1-4]: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双管理”共管机制

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及时了解到企业(工厂)的运行机制和岗位需求的变化,可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科研项目,有效解决了经费不足等问题。对企业而言,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更好的掌握工作技能,获得稳定的人才供给,毕业后无需培训即可上岗。对学生而言,参加企业实习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弥补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不足,可以实现“未毕业,先入职”或“毕业即录取”。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省内多家食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如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在运行中,实行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构成的“双管理”的模式,校内指导老师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在顶岗实习之前按照专业教师人数进行分组,每位专业教师对自己小组学生通过电话、QQ、微信、“得实e学”软件对学生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安全培训,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并及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远程指导和现场指导的“双管理”模式及时指导和纠正了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2顶岗实习中注重“三结合”,实现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机制

2.1顶岗实习与高质量就业相结合

点击查看全文

速冻食品加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速冻食品加工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不仅是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从速冻食品实验教学重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实验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速冻食品;实验;改革

《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即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同时实验操作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速冻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的冻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原理、会操作并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门技术人才。

1速冻食品实验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蓬勃发展的速冻食品工业迫切要求高校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速冻食品的原理与技术,以便更好的为速冻业服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便是从实践教学入手,即开设速冻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较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速冻加工课程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实验教学较少。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校逐渐重视速冻食品实验课程的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专利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不同产业两化融合之路各异。本文围绕食品工业,从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出发,参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提出的两化融合评价框架,基于相关专利,从两化融合基础设施投入、融合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等方面,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和VAR脉冲信号响应模型,分析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推进食品工业两化深度融合,加速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见解与思路。

关键词: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实证分析

1引言

工业化应用提升了食品工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食品日趋多样性的需求。然而,对食品安全的考虑使得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冲突无时不刻地萦绕于食品工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发展孕育着新型的食品工业生产方式。工业4.0概念的提出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积极推进,为有效解决食品工业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阶段[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与传统工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扩散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各个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价值意识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而信息技术部门对各个传统产业的具体特征也缺乏认识,导致了目前两者之间所达到的融合水平尚无法产生可推动传统产业有效升级的新思维、新动力。而作为传统产业之一,食品工业也同样面临这一现象。本文即围绕我国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现状,基于我国食品工业相关专利,计算跨产业技术融合度;进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和VAR脉冲信号响应模型,对食品工业两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实证分析。

2我国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现状分析

2.1食品工业应用信息技术现状

运用中献专利软件,检索并逐条标引与食品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专利,共获得有效专利1182条(截至2013年底)。其中,最早的相关专利申请于1989年。从专利数量时间序列来看,基本符合专利成长曲线特征。将食品产业按供应链可划分为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物流与服务、装备制造、质量安全五个环节[2],在原料生产环节,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农副产品信息管理、农副产品种植与养殖环境监控、农副产品品质鉴定等方面。运用于食品原料生产的各种信息技术,是实现食品价值增值的新型保障力量。在食品加工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工现场的封闭式设计,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保障食品品质。目前,信息技术在食品加工环节主要应用于产品缺陷和异物检测、加工过程控制、加工配料控制等。食品加工环节的信息化,是实现食品产品价值增值的物质保障,是创造新型生产力的源泉。在物流与服务环节,信息技术运用于包装仓储、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过程,涉及传感器技术、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过程跟踪与监控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信息技术是组成食品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和先进的服务方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各种信息技术在食品物流和服务过程中各司其职。信息技术应用于仓储和物流配送,可有效控制品质劣变与物流损耗、信息化监控物流过程;通过部署实施配送与销售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物流产品的动态质量追溯,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反应、最具创新的服务模式,提高边际收益。在食品装备制造环节,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技术是食品机械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是食品产业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比如,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自动在线检测中;自动控制技术、不规则固体自动计量技术、电子计量技术等应用于食品包装装备制造中等等。伴随光、机、电技术在食品装备领域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成为推动食品装备技术创新的崭新力量。在质量安全环节,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安全检测、检测与预警、可追溯等领域,具体体现在快速检测技术、可追溯系统等等应用之中。在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这条生命线畅通的中坚力量。通过信息技术可进一步实现上述5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发展。其中,信息技术构建的产供销集成实现了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自动排产并自动形成物流供应计划;进行优化排产、动态调度;覆盖供应链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处理与综合控制;对用户订单进行全程跟踪,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相关技术包括ERP、BI、DW等经营管理平台技术与系统;MRO、CALS等服务保障平台技术与系统。具体到食品工业,则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FTS)的应用。

点击查看全文

食品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以圣农食品学院为例,从食品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思路、项目驱动式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举措及实施流程进行研究与效果分析。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们迫切希望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越来越重视。根据福建省总体发展规划,南平市实施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和扶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中国南方绿色食品城。闽北千亿食品产业发展每年需要8000多名各层次食品技术人才,创新办学模式,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向提升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研发水平、安全控制和检测能力等领域精准发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类专业人才是圣农食品学院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1食品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1.1教学改革思想。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于项目之中,具有高效、合理、组织有序、学术研究应用性强等优点,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反思批判能力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特殊积极的作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适合应用于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师与导师、学生与员工多角色协同,通过“产业学院”、“专业群”等途径,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能力训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深入调研食品行业、产业及大中型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分析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构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确定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耦合,围绕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流通的全链条,通过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共同开展了教学资源建设,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1.2主要改革举措。(1)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重点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各种创新计划大赛,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落实到创业行动中。(2)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验内容与方法改革,定期开会,探讨如何将课程、实验及实际有机结合,如将《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食品加工、微生物检测、有毒有害成分分析、感官评定的相关实验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流程操作,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实训、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3)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改变教师脱离生产实践为学生指定毕业论文题目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问题,自主选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驱动式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2.1项目驱动的类型及选择。对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言,项目的选择很重要,这不仅影响到项目能否如期实施,是否有延续性和较大的学生参与面,还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类型及介绍如表1所示。上述项目均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续跟踪和指导,不同类型项目的难易程度、。特点不一,对学生要求也不同。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也不完全,需要教师多宣讲动员。2.2项目驱动式的实施流程。2.2.1食品类学生竞赛项目重视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食品学科比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学生竞赛项目一般是先在校内进行选拔赛,再根据省级、国家级参赛的规则来决定参赛人数。学生竞赛统一由各教学单位学工科管理,负责竞赛的组织、申报及后续奖励发放等。校内选拔赛由相关竞赛学科教师提供方案,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晋江市“紫菜杯”紫菜创意比赛为例,当比赛通知下达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遴选组队,报学院审批后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紫菜食品的创意制作,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须提供紫菜产品,并且撰写创作说明和录制视频。2.2.2大创项目。大创项目是由国家资助的由学生主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类型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定题目,撰写申报书,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提交学校评选。项目被选中后,学校下达经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进行项目实施,并进行结题验收及参加成果展出。2.2.3行业资格考证项目。行业资格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及培训分离,学院负责培训,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联络人社局进行考试。由于有职业资格证发放,且收费较低,学生参与面很高。2.2.4产业学院实习实践项目。由圣农食品学院统一组织,根据圣农集团岗位的情况和学生专业专长安排实践训练,主要是食品工艺实习。该实践项目一般安排在食品专业的大四上学期,要求所有学生均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训练。学生在企业实行轮岗制,一个月的实习可以了解3-4个工艺,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2.2.5其他项目类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选题创业项目,如创意食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食品营销策略规划。这类项目在校团委学生处的支持下进行,有效的结合了学校提出的创业训练。由校团委统一提供创业训练场地、办理创业过程所需的工商税务等事宜,并在创业一定时间内进行创业效果评选。2.3项目驱动式的培养效果分析。近年来,项目驱动式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项目选择时,学生表现较为被动,大部分需要教师安排,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和产业学院出台了对教师指导学生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前文提到的几种项目方式中,专业竞赛是参与面较大的类型,学生的参与面几乎达到100%,在预赛和决赛期间教师和学生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以赛促学”的项目驱动,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还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大面积参与竞赛也改善了学风。从实践来看学生竞赛的项目驱动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方面这种方式相对于课堂的理论授课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更特定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比赛成绩能让学生产生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所产生的费用较高。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热情最高,因为这是学生自己主持的项目,有明确的任务和一定金额的资助,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手段。不足之处是受项目资助数量的影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只有10-20名同学能参加。而项目按时结题率也偏低,且项目申报只限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其他项目类型学生的参与度和指导老师动员情况有很大关系。从实施效果来看,考证、企业实践和学生自主选题均较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风有较好的影响。在指导教师积极鼓励下,这些项目也能全面覆盖到全班级学生。从学生反馈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考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在考证过程中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增加了动手能力,在毕业之时还能多一本专业技能证书。

点击查看全文

食品化学课程实习与科研结合教学模式

摘要: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实习是食品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构建一种食品化学课程实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食品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掌握科研的规律和方法,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归纳、缜密思考等能力,为其以后从事科研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程实习;科研;教学模式

食品化学是食品学科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掌握食品原料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各组分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规律(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1-2]。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科学融合,既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又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得知,在许多已开设有食品化学实习课程的高等院校中,实习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平时实验课教学的重复,实习的大部分内容仅为做几个简单的实验,并且全是孤立性的,学生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概念,并且学生普遍反映如此进行课程实习太枯燥、浪费时间。为此,将科研部分实验引入到食品化学课程实习中,把课程实习内容与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课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系统地进行课题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科研思路。本文就课题研究性实习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和经验作简要分析。

1课题研究性实习教学模式的步骤

1.1教师指导选题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然而,从以往的实习经验中可知,学生自主选题往往盲目性较大,而且部分学生所选的题目过大或过偏,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课题组教师在经过分析和讨论后,结合正在研究的项目课题“大豆蛋白改性研究及应用”,根据大豆蛋白某一方面的改性引导学生选题,如“大豆蛋白乳化性改性”“大豆蛋白持水性改性”“大豆蛋白起泡性改性”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需要。

1.2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