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山区移民安置社区管理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移民社区建设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移民社区入住率不断提高。随着移民社区规模的扩大和入住率的不断增加,对移民社区的建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分析移民安置社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建议,以促进移民安置社区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社区建设质的飞跃。
[关键词]移民安置;社区管理:管理模式
1秦巴山区移民安置社区建设现状
秦巴山区泛指秦岭和巴山山区,陕南秦巴山区的恶劣环境已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形成了大量的“生态移民”,这些移民从原先居住的山区搬迁到新的移民安置区,由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众多差异,移民安置区的管理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商洛市移民安置社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社区秩序混乱,居民幸福感过低。商洛市的很多县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重点区域,因此为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斩除穷根,不能仅仅局限于将其搬离原先贫困危险的居住地,而是要使其能够在移民安置区逐步实现富起来的目标。
2存在问题
2.1移民安置区的选址
秦巴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主要为避灾移民搬迁,将群众从原先分散危险的居住地搬迁到安全集中的移民社区,一方面避免了群众受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伤害,另一方面便于政府对移民群众的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原先分散居住难以管理的混乱局面。但是同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秦巴山区地势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平坦地势相对于平原来说较少,因此移民社区的选址工作比较困难,坚持“四靠一避”原则,即移民安置区域尽量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靠近大川道,便于搬迁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避河道、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同时,对于移民安置区的选址还要具有长远的目标,绿色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修建移民安置区绝对不能以牺牲我们的绿水青山为成本。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进度,但是对于易地扶贫工程来说探究其质量提升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移民安置区住房的建设首先应当符合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次明确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移民群众搬离原来的“穷窝”,斩断“穷根”脱离贫困,在居住地能够就业生活,逐步致富。消灭贫困人口,因此在对移民安置区建设的时候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移民子女读书问题,移民人口实现就业等问题。但是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移民安置区缺乏配套设施,首先是移民安置区附近没有产业园,搬迁群众在居住地难以实现就业,就业问题一旦无法解决,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所引起的将是一系列的问题,在对产业园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时,没有进行合理适当长远的考虑,导致部分产业园建设地点离安置点距离过远,从而导致移民搬迁安置区与和区域产业体系布局不能进行有效衔接。
2.2移民社区文化融合问题
易地扶贫是将原来分散的贫困家庭搬迁到统一的移民安置区,当原先居住在各地的家庭安置在统一社区后,由于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的不同,部分习惯风俗的不相同导致许多社区存在文化难以融合的难题,对于一个移民社区来说,如果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社区人员必须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融合程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乡土情结,这也是导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愿意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村庄的部分村民搬迁到同一移民安置区的话,这些来自相同地方的移民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社交圈子,而在一个社区形成过多的小团体是非常不利于社区总体发展的。同样还存在着文化风俗差异,规模较大的移民安置点,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村和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自然不同,因此会产生文化难以融合的问题。在对移民社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主体包含国家、市场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力量,而随着社区居民自身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社区自治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建立在社区建设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社区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但是社区建设中成熟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形成,长此以往,社区冲突在所难免。文化差异是产生社区冲突的又一根源。不同的社区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因此,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同社区文化之间的冲突。社区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如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社区的生活方式、不同社区居民适应环境的习惯、不同社区居民的日常交往行为等因素都可以表现社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人们组成一个新的社区时,社区文化冲突就会产生,其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民族接触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有日常交往行为差异导致的人际冲突,有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相互间的否定性评价,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的日常生活中的疏离,等等。
2.3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
首先是户籍管理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移到新的安置社区后,户籍却仍在原居住地,从而出现居住地和户籍属地分离现象。当居住地与户籍属地分离时,一方面会带来许多不便,在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当移民长期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时,心理落差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户籍管理混乱,同样也不便于移民安置区的统一管理,这对移民安置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其次是迁入新社区对农民所产生的经济压力。移民的支出水涨船高,收入来源单一化和支出增加容易在移民中形成两种特殊类型的贫困:一种是次生贫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缺乏生产生活条件,由富变穷,一种是介入型贫困,资产受损、就业能力受损、应付风险能力受损、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受损、自我发展能力受损。无论是哪种贫困类型,都会使移民对政府的工作和社区的管理产生质疑。
3创新管理模式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的,公众都可以共享,不允许个人独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对于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搬迁农户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报告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代表着我们在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更应注重于脱贫人口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应当严格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从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社会福利等大方面着手,细化到每一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时间选址。其中着重应当注意的是行政管理,居委会、法律咨询中心、村民调解室、警务室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商洛地区大部分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仅设有社区服务中心。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采用的是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方法,将处于不同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安置在一个社区进行管理,因此大规模移民如果安置不当将导致移民群体和迁入地居民群体在自然资源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方面出现争夺,产生社会冲突,移民社区大多是由原来几个甚至更多村庄合并而成,容易形成小团体而相互争夺资源,影响社区和谐搬迁后新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还不完善,多数集中安置点只解决了门前硬化上下水排污等小型配套设施,卫生室,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大的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组织体系不健全,移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不足,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在其中采取合理正确管理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区高效正确的管理能够使得新社区的人心凝聚力和组织动员能力逐渐增强,直至超过搬迁农户原先所居住的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应当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搬迁群众习俗、文化、观念的深度融合,提高群众归属感、幸福感为目的,深入开展移民搬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对于移民社区来说,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扶贫移民安置点工作的基础条件,因为移民社区的居民来自与很多不同地方,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社区移民在进行磨合的过程中,基层管理组织在其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否则任由其自由磨合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社区的和谐发展,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过程、合理的管理手段,在移民安置社区建设中缺一不可。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移民安置社区良好发展的基础,在移民安置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详细科学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为行动依据;对于移民安置社区的管理而言比普通社区的管理难度大很多,因此对于管理过程的要求也比普通社区更为严格,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有可能关系到整个移民安置社区的发展,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不能擅自省略某些环节。相比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过程而言,合理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过程的介质,移民安置社区的居民来自于不同地区,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都相差较大,如果对所有的移民都采用同样的管理手段,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只有根据不同移民的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选择适合的管理手段,方可使大部分移民接受其管理。移民从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安置地后,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经历一个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的过程,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搭建移民的社会融入网络,重新配置移民的社会资本,让移民群众在新社区更好更快地融入。
3.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部分移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迁入移民安置社区后,拒绝主动寻找工作就业机会,完全依靠政府分配工作。市民、农民的双重属性明显,一方面,农村承包山林田地保留,村级组织也暂时保留,村级集体成员权益不变,原有的农村各类惠农补贴等政策继续沿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是参照城镇居民,可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政策待遇。这对社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农村的相关管理政策,又要熟悉城镇居民管理。由于移民扶贫是政府组织的整体搬迁,往往导致移民对政府高度依赖,一切问题都指望政府解决,大事小事都找组织。不论是农村的承包山林遭盗,还是找不到工作、邻里纠纷,都找社区管理者解决。无论是职业技术培训还是鼓励自主创业,都需要从思想上改变移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要善于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方法鼓励移民群众从思想源头移除“等靠要”,变被动为主动,促进移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后,移民能够自主实现就业,方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提高其幸福感,从而增强其对新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总结与反思
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这两大目标。这也是针对陕南移民搬迁出现的主要问题而言,移民安置区入住率过低,究其根本,无非是移民群众在移民安置社区无法实现就业,所产生的生活费用远远超过其收入,幸福感过低,只能去外地谋生,留下老人和小孩。就“稳得住”而言,移民安置区的社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移民社区的管理模式,使移民群众在移民安置区居住的舒适感较高,不会产生逃离的想法,从文化角度而言,移民社区在管理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移民群众以前居住地的风俗文化,以免产生文化冲突,从经济角度而言,适当的引导比直接的分配更为有效,引导移民群众在新居住地因地制宜的自主创业等。总而言之,陕南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迈出了较为成功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搬得出”的目标,以后是否能够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与移民安置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娜,张应辉.浅析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08).
[2]张隆康.关于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实务,2016(03).
[3]于存海.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01).
[4]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11).
[5]贺立龙,郑怡君,胡闻涛,等.易地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11).
[6]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以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为例[J].财经农业经济,2016(04).
[7]叶青,苏海.政策实践与资本重置: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表达[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8]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以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为例[J].财经农业经济,2016(4).
[9]曹国庆,陈美球.移民扶贫如何把根扎下——基于修水县石城县移民新村的调研[J].中国领导科学,2017(01).
作者:朱婷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